•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國際所與吉林大學東北亞學院、《東北亞論壇》編輯部聯合主辦“亞太安全與經濟形勢”學術研討會

    11月18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和吉林大學東北亞學院、《東北亞論壇》編輯部聯合主辦,國際問題研究所東亞研究室承辦的“亞太安全與經濟形勢”學術研討會成功召開。

    開幕式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阿明研究員主持。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研究員和吉林大學東北亞學院暨東北亞研究院院長吳昊教授分別致辭。王健介紹了國際所的歷史沿革、組織架構、科研工作和東北亞研究情況,表示吉林大學是東北亞研究的重要機構,希望雙方今后加強溝通往來,建立起良好的學術合作關系。吳昊介紹了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的歷史淵源、機構設置,以及相關的學科建設情況,期待雙方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能夠為東北亞研究提供更多智慧。雙方還圍繞區域國別研究、東北亞議題、中日韓關系等研究的現狀與發展進行了廣泛探討。

    議題一“亞太安全與合作”由國際所東亞研究室執行主任吳澤林副研究員主持。國際所東亞研究室執行副主任束必銓博士分析了當前日本政黨政治的變化及其影響,認為執政黨與在野黨的關系從“協調提案型”向“對決批判型”過渡,執政黨政策背離民意及政黨功能的弱化,使日本的外交安保政策缺乏務實性。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巴殿君教授認為,東北亞區域秩序呈現出從“經濟的東北亞”向“安全的東北亞”過渡的態勢,應該從外部、內部、軍事制衡三個方面應對東北亞區域合作與和平秩序構建的機遇與挑戰。國際所王夢雪博士提出,“印太”作為美國對華發起戰略競爭的主要區域,除了重視中美兩個大國的政策行為之外,還有必要對以日本為代表的影響力相對次級的中等強國予以關注,并從實證角度論證了“印太”合作網絡中的外圍國家節點以及重點國家間的弱連接關系對于“印太”區域合作格局具有顯著的影響。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簫軻認為,冷戰后繼續保留的美韓延伸威懾機制與北約的核共享機制存在明顯不同,美韓雙方對該機制的功能需求也存在顯著差異,機制的演進趨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國際所趙懿黑博士從現狀與動態、戰略動因、實施動態等角度分析了美國一體化威懾戰略對亞太秩序的影響,認為該戰略會加劇區域技術軍備競爭,引發區域秩序對立,威脅亞太地區的安全穩定。吉林大學東北亞學院景璟博士認為,當前東北亞區域合作及互動模式呈現出“競爭性共存、合作性對抗”的新特征,中國的發展得益于區域、依托于區域,資源分布和地緣條件決定了中國要堅持東亞優先的合作模式。

    議題二“亞太產業鏈重塑與合作”由《東北亞論壇》編輯部主任孟祥臣主持。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教授楊東亮指出,美國對中國執行單邊貿易保護政策,并不能實現美國的“再工業化”目標。中日韓產業鏈互補性強,三國應擯棄經濟民族主義的零和思維,深化國際產業鏈合作。吳澤林認為,隨著中國汽車電池企業的快速發展及全球動力電池企業加速在全球投資設廠,全球產能在未來幾年將快速滿足市場需求,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具有競爭優勢的中韓日三國在技術研發上正競相加大投入,在全球市場的競爭或更加激烈。吉林大學東北亞學院副教授玄春姬提出,目前韓國半導體出口高度依賴中國,美韓芯片政策可能牽制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中韓可從人才聯合培養、技術共同研發和減少政策不確定性等方面加強半導體產業合作。國際所張群博士分析認為,應該從改善國際合作環境、對接經濟發展需求和夯實民意基礎三個方面,在RCEP框架下推動東亞各國的跨境產業合作,助推東亞區域市場與供應鏈的整合。吉林大學東北亞學院金慧貞博士表示,隱形壁壘使亞太國家數字貿易成本增加,阻礙了規模經濟優勢和產業鏈深度合作,造成數字治理鴻溝,各國應從加強數字產業韌性建設、凝聚數字共識、推動要素合作等方面,共同推動亞太數字經濟增長。

    閉幕式上,國際所副所長劉阿明研究員和《東北亞論壇》編輯部副主編、編審許佳表示,雙方的研究議題契合,選題具有價值,涉及內容豐富,本次學術研討會富有成效,應繼續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提升東北亞研究能力。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