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周邊合作倡議,周邊經濟外交新路徑越走越寬——
“絲綢之路”鋪就睦鄰合作新局面
引言
2013年中國的周邊外交受到高度重視。為繼續深化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合作構想和倡議相繼提出。在10月24日-25日的中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使我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
12月14日,“周邊經濟合作新態勢與我國的地緣經濟戰略”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舉行,十余位滬上學者參與研討,從大國競爭和務實合作的角度展望未來中國周邊經濟外交。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9月和10月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時,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日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表明中國-中亞和中國-東盟合作的兩大新構想即將付諸實施。
中印合作為地區添紅利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主任趙干城認為,提出建設這兩條絲綢之路,分別以中國的中西部省份新疆和云南為“橋頭堡”,一條向西,一條向南,既可視作兩大戰略,也可視作一個總戰略的兩個方面,“是一套‘重大的組合拳’”。
作為南亞問題專家,趙干城指出,南亞大國印度將是中國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競爭與合作對象。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印度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制訂“東向政策”外交戰略,近年來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也超越經濟,向軍事、文化等方面發展,與中國形成地緣政治競爭。但是,中國已經向印度釋放出合作善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5月訪印時在演講中說,“應把中國向西開放和印度‘東向’政策有機聯系起來,雙方可以在兩國貿易方面跨上新臺階。”在上月于新德里舉行的中俄印外長會晤中,中方表示支持印度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
中印雙方5月共倡啟動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也有望成為中印共同致力于地區經濟增長的橋梁。趙干城認為,隨著中印合作的深入,目前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觀察員國的中國如能成為正式成員,對南亞國家的經貿關系將取得長足發展,“中印彼此促進和制約,但實際依存度會不斷上升,這樣才會讓不互信程度下降,中印有共同戰略利益。”
中國東盟一體化開新路
打造“升級版”中國-東盟自貿區預計將成為中國鋪就與東南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路徑。李克強今年10月在中國-東盟10+1會議上宣布,將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重點將在金融、基建等方面促進全面升級合作,打造中國-東盟“黃金十年”的下一個合作“鉆石十年”。
上海社科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其勝認為,當前中國-東盟自貿協定給雙邊經貿合作帶來的制度紅利正在減弱,并且隨著東盟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也分別簽訂了自貿協定,中國-東盟自貿協定給雙方帶來的相對于非成員國的制度優勢也開始下降。
“打造自貿區升級版的重點應該是推動服務貿易和投資的進一步開放。”吳其勝認為,未來的升級談判將主要圍繞服務貿易和投資的市場準入以及相關規則展開,旨在推動雙邊投資和服務市場的開放,深化雙邊經濟的一體化。另外,由于東盟尤其是與中國接壤東盟國家的特殊性,雙邊自貿區的升級應同時有基礎設施建設相配套,同時相關的金融合作配套也應該跟上。
TPP談判明迎關鍵一年
2013年可謂是“自貿協定年”,世界范圍內多個包含重要經濟體的自貿協定紛紛開談。在亞太地區,日本今年7月宣布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談判。環太平洋12國、包括數個東盟國家的TPP談判一旦達成,可能將重塑亞太貿易秩序,對東亞經濟整合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中國保持密切關注。
TPP談判部長會議10日由于美日在農產品關稅上無法消弭的分歧無果而終,未能如美國所稱在年底前達成協議。不過,有學者認為,這項談判仍然很有可能在未來數年內達成,而明年可能是TPP談判的關鍵一年。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宋國友副教授表示,美國用2013年底這個期限來向談判方施壓,但是其內部評估認為2015年應能達成協定,尤其在本月世貿組織巴厘會議達成多哈回合早期收獲協議之后,美國更能集中精力應對TPP談判。“美國有官員表示,在所有談判方當中,難度最大的可能不是日本,而是澳大利亞。”宋國友說。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子雷認為,日本政府受制于農業保護訴求,不可能對美國做出大幅讓步而損害政治利益,而相對于日本而言,美國在TPP談判上是急于求成的一方,因此日本有時間爭取最大話語權。“明年4月奧巴馬訪日對日美TPP談判來說是一個重要節點,如果日本向美國送一份禮,美國在談判立場上讓步也未嘗不可能。”陳子雷說。
宋國友認為,美國力推TPP也促使中國進行多元化經濟思維,加強與俄羅斯、中亞、南亞等陸上國家的合作,并加快產業升級,“化壓力為動力”。陳子雷認為,中國的改革和開放從來都是互相推動的,由于巨大的經濟體量和影響力,未來也將成為世界的領頭羊,中國未來未嘗不可試水加入TPP,也可為有關利益方合作制定適合自己的貿易新規則。
俄方關注陸上絲綢之路
就建設有望惠及歐亞30億人的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習近平曾闡述過“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學者認為,中國推動建設這一經濟帶需要堅持開放的合作模式,并與重要地區鄰國俄羅斯充分溝通協調。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俄羅斯研究中心王海燕副教授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很有信心,她認為歐亞國家在這一框架下將擴大合作內涵和外延,該地區其他合作機制仍然能并行不悖,地區大國中俄則有機會借此弱化直接競爭。
“在中亞,俄羅斯所提出的歐亞一體化戰略已經有很明確的目標,但是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目前還只停留在概念層面,有待向合作伙伴加以闡明,這也正是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所期待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李新表示。
李新說,他所理解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基礎設施建設層面,不會是一條沿循單一路徑的歐亞交通樞紐,而是以公路、鐵路、航空、能源、電信等立體交通網實現區域的互聯互通,并且惠及北部的俄羅斯,因為這“完全可以連接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再如哈薩克斯坦也有三條鐵路通往俄羅斯”。 本報
記者 陳慧稚
見《文匯報》2013年12月16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