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院黨委書記潘世偉出席《劉子集校合編》出版首發暨林其錟先生手稿捐贈座談會

     

     

    2013129,我院原亞太研究所研究員林其錟老先生的“《劉子集校合編》出版首發及手稿入藏中國文化名人館”儀式在上海圖書館舉行。來自上海圖書館、上海社會科學院、華東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上海大學等全國知名專家、學者近40人參加了此次座談會。我院黨委書記潘世偉教授、前副院長夏禹龍教授、國關所常務副所長劉鳴教授等出席了會議。

    在會上,圍繞林老先生的特殊科研經歷,夏禹龍教授回顧了社科院老一代院領導對基礎學科的重視與相關工作開展情況。潘世偉教授則對林其錟老先生嘔心瀝血,披瀝卅載而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祝賀;對上海圖書館和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學術盛舉深表敬意;同時他對上海社科院培養人才以及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方面最新情況進行了介紹,他還表示上海社科院會竭力支持國學研究,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光大作出我們的綿薄之力。劉鳴教授則對林先生在亞太所的學術發展軌跡進行了回憶,特別感謝時任亞太所領導為林先生從事的非主流的研究項目創造了一個寬松環境,積極鼓勵他在其鍾愛的“五緣文化”與《文心雕龍》的學術田園里自由的倘佯與辛勤耕耘。

    林其錟先生1980年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1989年調任亞太研究所(現為國際關系研究所),后任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同時,他先后還擔任了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上海市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上海發展研究所五緣文化與華人經濟研究室主任、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所長等職。1995年從我院退休。

    先生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先生是我國最早創造性地提出“五緣文化”的第一人。他的“五緣文化論”一經提出,在國內外產生較大的影響。經海內外傳媒報道和介紹之后,獲得海內外華人社會的廣泛反響與認同。另一方面,也就是對《文心雕龍》的集編。現在面世的就是集其學術之大成的兩卷本:《劉子集校合編》、《增訂文心雕龍集校合編》。

    先生對劉勰及其著作《文心雕龍》、《劉子》產生濃厚興趣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先生收集了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當時主要報刊發表的一百五十多篇文章,作了近40萬字的摘要筆記。文革時期,在挨批挨斗之余,先生還偷偷研習《文心雕龍》,按事類摘錄制作了700多張卡片,將卡片編輯成冊,題為《劉勰文心雕龍資料匯編》。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林先生積極投入到了弘揚我國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璀璨思想的學術洪流中,在研究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的同時,開始進入關于《劉子》的研究領域,并先后撰寫出版了《劉子集校(附作者考辨)》和《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這些研究為林先生步入文心雕龍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次《劉子集校合編》、《文心雕龍集校合編》就是先生集眾人之力積漸而成的心血。兩《合編》共計220萬字。它們的價值一是體現在文獻收集方面,內容概括言之:“三孤”、“九殘”、“五卷本”。

    兩《合編》價值之二則是作者考辨方面。長期以來,海內外學界對《劉子》及其作者問題的關注存在著爭論。經過林先生的潛心研究和多方求證,【《劉子》作者考辨】確定《劉子》作者就是劉勰,與《文心雕龍》作者為同一人。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