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一場盛會在今秋十月如約而至。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共赴這場“十年之約”,參會嘉賓注冊人數超過4000人。據統計,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一帶一路”合作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為共建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讓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人民日報刊文指出,走過10年,共建“一帶一路”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一帶一路”倡議給世界帶來什么?走過了第一個蓬勃十年,下一個金色十年我們又將如何展望未來?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澤林表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既是隆重紀念“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也是共商高質量發展新舉措的一個重要平臺。
吳澤林說,首先它顯著提升了全球互聯互通的地理版圖。之前,國家之間有很多“不通”的地方,也有許多經濟發展洼地,中國通過架橋、修路、建港口等一個個基礎設施項目的“硬聯通”,創造性地提供了豐富的互聯互通產品,有效地解決了國家之間的聯通赤字,提升了互聯互通水平。同時,通過機制性的合作和政策性的溝通,解決了“通而不暢”的問題,減少國家間的交易成本。此外,通過對于沿線運輸和貿易版圖的拓展,推動了內陸的物流樞紐、鐵路樞紐、多式聯運樞紐和新的港口樞紐崛起。一些地方曾經被認為是所謂的“邊緣地帶”,現在成了重要的“地理要沖”和“前沿地帶”,他們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凸顯。
其次,“一帶一路”倡議大大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自主發展能力。許多國家有較大的資源稟賦和勞動力成本優勢,但沒有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一帶一路”倡議通過中國優質產能和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對接,幫助發展中國家和中國一起攜手慢慢地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推動這些國家自主發展能力的提升。
第三,“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了新的全球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的路徑,它是一種以戰略和規劃對接為引領,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產業合作或者說產能合作為核心,以多元化的功能性合作機制為保障,形成的一種新的全球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路徑。
吳澤林說,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倡議也和大家一起尋求高質量發展。在當前數字和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和沿線國家將抓住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浪潮,助推中國與沿線國家更好發展。在如今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影響下,中國將為世界提供更大的確定性,為全球化注入更大的動力,真正踐行中國所倡導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