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觀新聞,2023年10月13日
作者:羅愛玲,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冤冤相報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圣經》里的巴勒斯坦,是流著奶與蜜之地,但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演化,卻成了糾葛之地。
奧斯曼帝國治下的巴勒斯坦:西方的棋子
今日中東的許多問題,都與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有關,因為中東大部分地區包括巴勒斯坦都是其屬地。1516年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占領,成為帝國的一個次行省。善于經商的猶太人獲得較好待遇,受宗教迫害的西班牙猶太人開始移居巴勒斯坦。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后,中東歐猶太人也開始移民巴勒斯坦。到一戰前夕,巴勒斯坦猶太人已從1882年的2.3萬增至8.5萬,增長了270%,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增長率僅為20%,也就是從50萬增加到60萬。猶太人人數的增多加之他們大量購置土地,引起阿拉伯人的不安,阿猶兩族的摩擦和沖突日益頻繁。1891年來自耶路撒冷的阿拉伯知名人士就向奧斯曼帝國政府遞交一份請愿書,要求禁止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1798年拿破侖入侵中東,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主義意識,他們力圖建立以阿拉伯身份和伊斯蘭教為基礎的民族國家。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導致他們與民族意識上升的阿拉伯人關系更為緊張。英國為加速奧斯曼帝國的解體,積極支持境內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并許諾幫助阿拉伯哈希姆家族在戰后建立由其統治的王國。同時在英國猶太人的游說下,英國政府于1917年10月31日發布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表示“英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并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但絕不應使巴勒斯坦現有非猶太社團的公民權利或宗教權利或其他任何國家內的猶太人所享有的權利和政治地位受到損害。”英國政府對哈希姆家族和猶太人做出的相互沖突的承諾,為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埋下了禍根。
英國托管下的巴勒斯坦:沖突種子發芽
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是個分水嶺,從此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成為一部沖突演化史。
一戰后,英國從國際聯盟那里得到包括約旦河兩岸在內的委任統治權,目的是執行《貝爾福宣言》,同時保障該地其他群體的權利。委任統治當局成立了猶太代辦處,鼓勵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創建民族家園。但在戰后交割中,幫助哈希姆家族建立阿拉伯王國的承諾卻沒兌現,于是英國分割巴勒斯坦,成立了外約旦酋長國,由哈希姆家族的阿卜杜拉酋長管理。但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西巴勒斯坦的存在,強烈要求廢除《貝爾福宣言》,停止猶太移民活動,并多次發動暴亂,襲擊猶太人定居點。1939年英國政府被迫發表嚴格限制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白皮書,結果引發猶太人的反抗。由于無法調停自己一手造成的阿猶兩族利益之爭,英國政府決定將爭端提交聯合國處理。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投票決定將巴勒斯坦劃分為猶太和阿拉伯兩個主權國家,耶路撒冷由國際共管。該決議受到設在開羅的阿拉伯國家聯盟抵制。
1948年后的巴勒斯坦:從阿以沖突到巴以沖突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成立后,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五國立即聯合發動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反對以色列建國。戰爭以以色列占領約旦河西岸的撒瑪利亞和西耶路撒冷、約旦占領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告終。
美蘇冷戰爆發后,埃及總統納賽爾發起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運動,并封鎖了以色列出紅海的咽喉——蒂朗海峽。1956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在美國干涉下,英法交出蘇伊士運河管轄權,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向以色列開放。1967年6月5日埃及再次封鎖蒂朗海峽后以色列主動發起進攻,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控制了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東耶路撒冷,約旦失去約旦河西岸,埃及失去西奈半島后進一步尋求蘇聯支持,并于1973年10月6日以色列贖罪日期間聯手敘利亞發起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將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占領的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加沙地帶控制權也交還埃及,通過“以土地換和平”,1979年埃及成為首個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的阿拉伯國家。此后再無阿拉伯國家以國家名義與以色列發生戰爭,轉而支持巴勒斯坦人的獨立建國運動,巴勒斯坦問題由是從阿以沖突轉向巴以沖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開始扛起建立巴勒斯坦國的大旗。
中東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很容易成為大國競爭的棋子。英國在一戰和委任統治期間實行的既扶持阿猶、又打壓阿猶的矛盾性政策,直接導致了巴勒斯坦問題的產生,70多年來流血不斷,最近爆發的以色列與哈馬斯的大規模沖突充分說明,冤冤相報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