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2023年9月8日
作者:李立凡,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0月將在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十年來取得哪些成果?未來還有什么發展?本期論壇特請專家解讀。
1 今年重要主場外交活動
問:“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的意義何在?
答:“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中國政府主辦的高規格論壇活動,是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理念,對“一帶一路”發展作回顧、總結和未來規劃的聚融平臺。今年第三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最高規格的論壇活動,是2023年我國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主要將實現以下目標:一是全面回顧與總結十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成果,凝聚共識,鞏固態勢;二是共商未來十年重要合作舉措,推動各方加強發展戰略對接,深化伙伴關系,推動互聯互通;三是在推進國內外雙循環的同時,挖深國際合作,實現合作共贏。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對推動國際和地區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充分體現元首外交引領作用。每次高峰論壇期間,習近平主席為多位外國領導人訪華舉行國事活動,并舉行多場密集的雙邊會見,引領中國同與會各國鞏固友好、深化合作。
其次,為世界經濟發展起到引領作用。每次高峰論壇咨詢委員會都提交政策建議報告,分析研究“一帶一路”合作對改善互聯互通、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以及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積極作用,迄今為止已共同發起《廉潔絲綢之路北京倡議》《“創新之路”合作倡議》,發布《綠色投資指導原則》等各種發展方案。
最后,論壇成果豐碩且機制日趨完善。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下,作為“一帶一路”框架下最高規格、最大規模的國際多邊合作平臺和對話機制,“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先后于2017年、2019年成功舉辦兩屆,第一屆論壇形成的279項成果全部落實,第二屆論壇形成的283項成果已完成或轉為常態性工作,并在多個領域搭建起20多個多邊機制平臺。
2 十年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問: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落地生根到步步走實,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積極支持和響應,目前已經吸引全球超過四分之三國家參與,覆蓋全球30%人口和40%經濟總量,初步形成了跨國經濟合作的基礎框架和發展態勢。
“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核心是“五通”,十年來該倡議不斷拓展經貿、人文等各領域合作空間,逐漸成為各方共建、世界獲益的跨國經濟合作平臺和全球性優質公共產品。
一、以政策溝通不斷拓展國際合作共識的廣度和深度。截至2023年1月,中國已與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伙伴遍及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
多方合作對接不斷深入,國際合作架構基本形成,“一帶一路”倡議與絕大多數國家的發展戰略及規劃對接,如與俄羅斯“大歐亞伙伴關系”倡議、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土耳其“中間走廊”倡議、蒙古“草原之路”倡議等地區發展計劃和倡議對接,與上海合作組織、亞信組織、歐亞經濟聯盟等國際組織對接。同時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礎上,與東盟、非盟、中非合作論壇、世界經濟論壇等多邊合作機制充分發揮機制疊加增效作用,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雙邊多邊國際合作。
二、以設施聯通為標志性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建設取得顯著進展。鐵路方面,中老鐵路開通運營,雅萬高鐵、拉合爾橙線軌道交通、匈塞鐵路和中泰鐵路建造順利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中線鐵路升級改造,中吉烏鐵路即將開工建設。公路方面,中巴經濟走廊“兩大”公路順利完工并移交通車,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通車成為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下首個落地項目。
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標志性工程,中歐班列經過十年發展,成為國際貿易陸路通道運輸的“駿馬”,創新出一條互利發展、合作共贏的康莊大道。中歐班列自2011年3月19日首次開行以來,從108個中國城市抵達25個歐洲國家的216個城市,累計開行量到2022年年底達到6.2萬列以上,貨值累計3200億美元以上,運輸貨物品類達53大門類5萬多個品種。
三、以貿易暢通為保障,不斷提高共建國家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一帶一路”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力,中國與共建國家已簽署或升級15個自由貿易協定,正在談判中的有9個,正在研究中的有6個。在上海連續舉辦五屆世界唯一的進博會吸引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參展,其中包括60%的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參加企業展。第三方市場合作釋放新興市場潛力,實現“1+1+1>3”的效果。中國已同法國、意大利、韓國等10多個國家建立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將中國的優勢產能、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
四、以資金融通為追求,為發展中國家另辟投融資路徑。中國與共建國家推動了大量區域內金融政策對接與合作,完善金融規則和標準。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超過4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在29個國家和地區授權31家人民幣清算行,同時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簽署加強第三方市場投融資合作諒解備忘錄,金融合作機制不斷健全。
“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亞投行成立以來已擁有105個成員,覆蓋全球80%人口和65%經濟總量。截至2023年5月,亞投行共批準27個投資項目,總投資額達412.2億美元,其中基礎設施和能源投資占50%。
五、以民心相通夯實民意基礎,提升各國人文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交往合作。人文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文化融合途徑,中國設立了政府獎學金“絲綢之路”項目,每年為1萬名沿線國家優秀留學生提供來華學習獎學金。中國與159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舉辦孔子學院(課堂),建設23個魯班工坊和鄭和學院等海外中心,不斷深化及完善中國-中亞、中國-中東歐教育交流合作。
“一帶一路”還推動了醫療衛生交流合作,架起各國間健康橋梁。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關于“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共同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積極推動建設“健康絲綢之路”,中國援外醫療隊目前在全球56個國家設有115個醫療點,累計已經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人次,共計診治患者2.9億人次。
3 未來繼續創新發展模式
問:在新形勢下,未來如何創新“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模式?
答: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經濟全球化進程受阻,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競爭加劇。能源危機、糧食安全、金融風險、產業鏈供應鏈“本地化”等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環境日趨復雜,面臨一定的挑戰。
因此,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一、繼續挖深“五通六廊、多國多路”的潛力,夯實新基礎設施的基石。適時調整各類通道的便捷性和融通性,減緩各種“貿易中斷”造成的影響,開發新的中間走廊等替代品。
二、推動創新絲綢之路建設,挖掘各類新興科技領域。深入推進“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培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中心,支持在綠色技術、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前沿領域,開展聯合研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等合作,鼓勵科技人才跨境交流和合作。
三、推動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提升“信息絲綢之路+”平臺。充分發揮中國在人工智能、電商經濟、電子支付、數字制造業等方面的優勢,提速與沿線各國開展數字經濟政策、數據安全對接,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的高速寬帶網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與沿線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諒解備忘錄。
四、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創造可持續的發展環境。加強“一帶一路”共建國之間的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貿易、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綠色標準等重點領域合作,統籌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在共建“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發展合作機制下,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和林業資源保護等領域雙多邊務實合作,提升共建國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