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彭梟接受上觀新聞采訪談德國援助烏克蘭“金牛座”導彈

    左右為難,“交通燈”援烏謹慎

    射程超過500公里,可打擊俄羅斯本土,烏克蘭對“金牛座”導彈的渴望目前仍因德國的猶豫不決而落空。從最初的鋼盔到如今的巡航導彈,德國對烏克蘭一路升級的軍援可謂備受國際關注。此次援助“金牛座”在德國國內引發爭議,執政聯盟各黨對是否交付意見不統一,德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再遭質疑。

    北約援烏第二國仍引西方不滿

    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北約盟國之一,從總體的武器援助規模上來看,德國是北約中僅次于美國的對烏第二大援助國。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德國已向烏克蘭提供200億歐元援助,其中包括120億歐元軍事援助。德國還將在2027年前每年向烏克蘭提供50億歐元軍事援助。由于對烏克蘭武器出口的提升,德國上半年武器出口規模達到46.2億歐元,同比增長12%。德國對烏克蘭提供的武器也從最初被人詬病的5000個頭盔,一路發展到“毒刺”地對空導彈、“獵豹式”防空坦克、“愛國者”防空系統、“黃鼠狼”步兵戰車,再到今年6月份宣布的“豹2”主戰坦克。

    在數額上雖遙遙領先,但受制于武器的功用、交付時效與方式等因素,德國的軍援仍引發西方不滿。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梟認為,總體上看德國對烏克蘭的武器援助雖然程度在加強,但存在諸多因素,使援助并未達到預期水平。第一,武器的功用受限。例如,盡管德國同意向烏克蘭提供“豹2”主戰坦克,但這14輛“豹2”只被要求用于訓練。德國目前還在討論是否重新編程以縮短“金牛座”500公里的射程,在此基礎上提供給烏克蘭。第二,交付現狀不及承諾。此前德國曾同意交付100輛“豹1”坦克給烏克蘭,如今僅僅提供了10輛。26350發炮彈只給了850發。而其他承諾的各類武器,也大量處于未交付狀態。第三,傾向于武器的“環形交換”。即通過將本國庫存中較現代的武器置換給東歐,再由東歐國家將庫存中的老舊武器提供給烏克蘭以實現對烏克蘭的間接支持,同時還避免激怒俄羅斯。這對于烏克蘭而言可謂杯水車薪。

    左右為難,“交通燈”援烏謹慎

    德國對烏軍援規模雖逐漸擴大,但其態度的“拖拉與猶豫”,與政府的“慎之又慎”不無關聯。面對國內國際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影響,“交通燈”執政聯盟不得不采取更為平衡的戰略,既推動同時又制約援烏進程。

    彭梟說,在對烏武器援助中,有兩股力量不斷拉扯,使德國面臨巨大的內外壓力,其中存在五個重要因素。

    第一,國內政治因素。“交通燈”聯盟內部存在分歧,朔爾茨猶豫不決。目前在社民黨、綠黨與自民黨聯合組閣的政府中,自民黨與綠黨對軍事援烏都非常積極,社民黨內部則有不同聲音,導致最終決策的朔爾茨猶豫不定。執政聯盟也因對諸多內政外交問題的爭執不下,導致滿意度目前創下新低,內閣存在破裂的可能。而最大在野黨聯盟黨也常以援助議題發難政府,使“交通燈”聯盟不得不在援烏問題上更為謹慎。

    第二,國際政治因素。德國不愿徹底激怒俄羅斯,又不得不維持對西方盟友的承諾。比如“金牛座”巡航導彈,即便烏克蘭承諾不會使用“金牛座”攻擊俄羅斯本土,但德國目前對烏克蘭的表態仍不信任。另一方面,波蘭等北約國家對德國的遲緩多次表示不滿,美國也希望德國能夠承擔更大的防務責任。在德國將國防開支占GDP的標準上調為2%以后,西方希望德國承擔更大的援烏責任。同時,德國懼怕俄羅斯借題發揮、借機分裂西方,將德國進一步拖入戰爭。

    第三,社會經濟因素。德國經濟下滑,民眾關心自身利益,誘發“戰爭疲勞癥”。德國民眾對烏克蘭援助的支持度出現下降。目前有多達三分之二的德國人反對進一步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戰機,37%的人認為提供的武器過多,僅有14%的人認為還不夠。極右翼政黨“選擇黨”支持度屢創新高,這支反對武器援助的政黨反應了越來越多的德國民眾的立場。德國執政者必須在民意極化的氛圍中尋求平衡。

    第四,軍工經濟因素。軍工在德國援烏問題上扮演推動者的角色,但也是種壓力。武器出口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自由競爭,軍備市場受到政治干預。在北約以外的國家,德國公司采取授權生產的方式,德國政府對軍工企業的海外經營采取寬容的立場。德國軍工企業“火中取栗”,加大對執政聯盟的游說,戰爭營收不斷提升。“萊茵金屬”最近表示,計劃在未來在烏克蘭開設一家坦克生產和維修工廠。但俄羅斯可能會將在烏的德國工廠設為打擊目標,引發新的危機。

    第五,歷史與現實因素。從歷史上看,二戰的慘痛教訓及戰后國防軍以納粹舊部為基礎而重新建立的歷史,始終使德國軍事行動頗受非議。而德國立國的《基本法》又被稱為和平憲法,這使得國內長期對軍事行動的正義性存有顧慮,即便統一后軍事行動的正當性有所提升,但還是導致德國長期對軍事投入欠缺。這又進一步導致庫存不足與老舊,聯邦庫存中的重型武器目前僅能維持基本國防。因此,德國政府在援助烏克蘭的時候,不得不考慮本國的投入能力。

    彭梟指出,不可忽視的是,武器援助議題已成為阻礙德國執政聯盟團結的關鍵誘因之一,也逐漸使德國民眾疏離于傳統政治精英,或引發德國政壇的調整。從外部來看,德國政府對于援烏武器并未設定紅線,即便態度謹慎、行動拖延,但總體趨勢還是向不利于政治解決俄烏沖突的方向發展,德國有被拖入對抗的潛在風險。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