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維爾紐斯峰會開幕在即,俄烏沖突仍是繞不開的重點議題
點擊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31011查看訪談視頻
北約維爾紐斯峰會開幕在即,俄烏沖突仍是繞不開的重點議題——“北約將團結一致,俄羅斯的侵略將不會得到回報,”從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之前的表態中就可窺見一斑。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嚴驍驍分析指出,此次峰會將聚焦三大看點:新的軍事與防務行動計劃、新成員“入約”以及美國繼續推動北約推行“印太化”戰略轉向問題。北約本質上是一個軍事同盟,峰會或給予烏克蘭入約某種政治承諾,但通過一次會議快速加入的可能性極低。
北約擬繼續增加軍備開支
嚴驍驍認為,北約將會在峰會上推出新的軍事與防務行動計劃。在軍事行動方面,預計北約將會采納三個新的區域性防務計劃,以應對俄羅斯與恐怖主義。這些計劃包括成立一只人數為30萬的高度戰備軍隊,來執行北約的空中和海上的軍事打擊任務。在防務建設方面,鑒于俄烏沖突促使了北約成員,特別使北約的歐州成員大幅度增加了其國防開支,已使更多成員國達到了北約規定的成員國軍備開支須占其國內生產總值2%的要求,北約極有可能會推出一項繼續提高成員軍備開支承諾的計劃,來加強成員間在武器研發、軍備采購、軍事合作方面的凝聚力。
烏克蘭“入約”困難重重
俄烏沖突爆發后不久,北歐國家瑞典和芬蘭便放棄其一貫的中立政策,申請加入北約。目前,芬蘭已經獲得正式的北約成員國身份,而瑞典因為土耳其的反對,入約進程受阻。土耳其方面要求瑞典應不再支持被土耳其官方定義為恐怖組織的庫爾德工人黨,作為其支持瑞典入約的關鍵條件。而今年以來瑞典警方多次批準其國內聲援庫爾德工人黨的游行示威活動,遭到土耳其的強烈不滿。因此,為推動瑞典入約,在此次峰會之前,美國、北約進行了一系列的雙邊和多邊外交斡旋。就在7月6日,由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牽頭,芬蘭、瑞典、土耳其舉行了圍繞瑞典加入北約問題的三邊會談。會后,雖然土耳其依舊沒有明確表示改變之前的反對立場,但斯托爾滕貝格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天我們重申,瑞典的成員資格是可以實現的”。嚴驍驍說,預計在此次峰會上,瑞典的正式成員資格可能會獲得通過,或以某種形式來最終確認瑞典獲得正式成員資格的時間、方式。
相比之下,烏克蘭的入約問題則顯得更為復雜。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此前呼吁北約應當為烏克蘭入約提供快速通道。但對于烏克蘭的呼吁,北約成員國內部存在一定的分歧。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發表了明確支持烏克蘭入約的聲音,但美國、德國在這一問題上仍沒有明確表態。嚴驍驍說,烏克蘭入約涉及一個敏感問題:即北約本質上是一個軍事同盟,其盟友之間負有集體防務的義務,因此如果在俄烏沖突尚未結束之時,給予烏克蘭北約成員國身份,那么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軍事沖突,就意味著是整個北約與俄羅斯的軍事沖突。顯然,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一直是美國、德國等國家所極力避免的。
在嚴驍驍看來,此次峰會就烏克蘭入約問題的討論,很可能其重心不是去推進具有實質意義的入約程序、進程等問題,更多是試圖在政治層面上加強成員國之間在烏克蘭入約上的共識,給予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某種政治承諾或路線圖,以此來對外界顯示北約對烏克蘭的支持,以及對烏克蘭入約的支持。烏克蘭即便最后能夠加入北約,那也必將會經歷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通過此次峰會使其快速加入北約的可能性非常低。
美推動北約“印太化”轉向
嚴驍驍說,此次峰會的第三個看點是美國繼續推動北約推行“印太化”戰略轉向。
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也將參加此次北約峰會,這是繼上屆北約馬德里峰會之后,北約第二次邀請這些亞太國家來參會,北約“印太化”戰略轉向的跡象進一步增強。近年來,北約明顯加強與美國的亞太盟友,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戰略聯系。比如,2021年在美國牽頭下,成立美日印澳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該機制聚焦印太地區的海上安全和互聯互通,針對中國的意味明顯,被外界冠之以“小北約”的名稱。今年5月份,日本官方又向外界證實,北約將在東京設立聯絡處。嚴驍驍認為,雖然上述舉措目前的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性的戰略意義,但這些機制的設立,為美國的亞太盟友與北約之間的情報和信息分享提供了可能,雙方能夠就印太地區的局勢與緊急狀況進行更為及時的溝通,這些行動顯然是美國希望借助北約在全球、特別是印太地區加強與中國進行全面競爭的手段之一。
嚴驍驍表示,此次會議邀請這些亞太國家參會,可視為美國繼續推行將北約納入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舉措,將進一步緊密它們與北約在政治、戰略上的聯系。有外媒稱,此次峰會可能會發表一個亞太四國與北約的聯合聲明,可能涉及深化包括安全在內的雙邊合作,這是未來北約更多地介入亞太與印太事務的一個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