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和上海歐洲學會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室承辦的“新形勢下歐盟戰略自主建設與中歐關系”學術研討會在本院舉行。
開幕式由社科院國際所歐洲研究室執行副主任戴軼塵主持。上海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余建華與上海歐洲學會秘書長楊海峰分別致辭,上海歐洲學會會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做主旨演講。丁純分別闡述了當前時期歐洲政經現狀、歐洲戰略自主和新形勢下中歐關系等問題。他認為,歐洲自主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成熟,有動態性特征。歐盟既不愿對華脫鉤,也不愿完全跟隨美國,但目前缺乏改善對華關系的動力和空間。然而在經濟、綠色、生物多樣性、全球治理等方面,中歐目前仍有非常多的可以合作的領域,以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第一節主題為“俄烏沖突與歐盟戰略自主建設前景”,由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主持。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張迎紅分析了最近歐盟安全防務政策新的發展,包括強化軍隊的作戰能力、增強軍費開支、加強歐盟聯合行動能力、加強對烏克蘭的軍事聯盟,及印太化轉向等幾個方面。同濟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宋黎磊基于歐盟對外政策體系的雙層特征,闡述了俄烏沖突背景下歐盟戰略自主的推進困境及對中歐關系的影響。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嚴驍驍認為,俄烏沖突后歐洲戰略自主發展的核心轉向在北約內部加強歐洲支柱,歐洲應認識到戰略自主仍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愿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龍靜表示,當前歐盟內部圍繞烏克蘭危機走向的分歧嚴重,在對俄羅斯戰略意圖判斷、解決路徑和方案和未來安全架構設計等上都尚未形成共識。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梟指出,為應對俄烏沖突帶來的經濟和安全沖擊,德國三黨執政聯盟的政治裂痕加深,政局更趨碎片化,而其他歐洲國家也出現了類似情況。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忻華就美國影響下的歐洲“經濟主權”與“技術主權”的變化態勢展開分析,指出歐盟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方案越來越強調跨大西洋協作,同時越來越強調“韌性”。
第二節主題為“新形勢下中歐關系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由上海社科院維謝格拉德集團(V4)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崔宏偉主持。華東師范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門鏡指出,歐盟對華政策已經歷了從務實合作到意識形態掛帥的轉變,中國應更深入討論這一變化對中歐關系帶來的影響并做出政策回應。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認為,歐盟提出的“去風險”包含外交去風險和經濟去風險兩大支柱,其核心是在投資和貿易領域降低外部依賴,與其經濟安全戰略緊密結合,但實施起來存在難度。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教授尚宇紅分析和比較了中國與德國、法國的雙邊貿易結構變化,指出中德產業關聯度更緊密,而中法貿易的互補性有所下降,因此法國比德國更易于提出“去風險”。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分析了時代轉折下的中德與中歐關系調整,指出歐盟“去風險”包含著戰略自主意味,中國需關注歐盟在運用具體政策工具上的變化。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認為,在大國對全球化的推動力下降的情況下,中歐作為兩大開放經濟體,必須要共同復興全球化,應該明確“去風險”的邊界。上海社科院國際所歐洲研究室執行副主任戴軼塵指出,“去風險”在一定程度上為西方提供了對華關系的外交回旋空間,但會進一步助推歐盟效仿美國,收緊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對華投資與合作。
在交流互動環節,余建華表示,盡管中歐之間有許多價值觀深層的問題難以解決,但在維護國際多邊主義上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中歐之間要更多對話、交流,在協調中相互調適。最后,上海歐洲學會名譽會長、上海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徐明棋做會議總結,指出歐盟戰略自主是一種愿景,并不是一種成型的狀態或清晰的政治構架。在經濟層面,歐盟的戰略自主已經形成,而且會進一步向前發展。但在政治層面,維持大西洋盟友前提基礎之上,要推動戰略自主仍較為困難。中歐在全球治理上有著諸多共識,但需要努力將其轉化為務實合作。徐明棋鼓勵學者繼續研判未來的發展趨勢,服務于國家對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