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復攜手 合作再揚帆
余建華
編者的話 5月18日至19日,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中國西安舉行。此次峰會是黨的二十大之后中國主辦的首次主場重大多邊外交活動,達成《西安宣言》《成果清單》等7份雙多邊合作文件以及100多份各領域合作協議,成為中國—中亞友好關系史上影響深遠的重要里程碑。此次峰會得到國際社會和海內外人士的高度關注與評價。本刊特約國家智庫專家撰文述評,供讀者參考。
5月19日,古都西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首屆中國—中亞峰會,與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五國元首共同回溯友好歷史,總結合作經驗,擘畫未來合作藍圖,為構建更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供行動指南,也給動蕩的世界增添穩定與發展的正能量。
古老絲路見證千年情誼繼往開來
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辦。13朝古都西安又名長安,2100多年前張騫從此出使中亞,開辟橫貫亞歐的絲綢之路。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中亞,來到古絲路途經的哈薩克斯坦,發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10年間,中國與中亞五國齊心攜手推動六國繁榮發展與區域合作,2022年中國與中亞貿易額達到702億美元,比建交時增長了100多倍;迄今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超過150億美元,包括基礎設施、油氣勘探、制造、醫療、教育、科技和數字經濟等多領域。
與會各國元首高度評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引領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在峰會簽署的《西安宣言》中表示,將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為新起點,加強發展戰略密切對接,形成深度互補、高度共贏的合作新格局。毫無疑問,六國共同制定合作規劃,深化務實合作,將為“一帶一路”高質量共建行穩致遠打下堅實基礎。
新平臺引領共同體建設新時代
中國與中亞五國建交31年,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始終是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相互間關系實現從睦鄰友好到戰略伙伴,再到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性跨越。
周邊外交為中國外交全局之首要,中亞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一環。中國以親誠惠容的方針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原則發展與中亞五國的關系。中亞五國奉行多邊平衡的外交政策。雙方始終相互尊重、講信修睦,走出了一條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新路,成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深化中國—中亞合作,順應時代潮流,契合人民期盼。中國與中亞五國已實現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和雙邊層面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全覆蓋。從2020年中國與中亞五國首啟外長定期會晤機制,到如今舉辦建交以來的首次實體峰會,中國同中亞國家合作機制實現快速升級。此次各方借峰會舉辦之契機,宣布正式開啟兩年一度的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并在中國建立常設秘書處。
從中國與中亞五國在峰會期間達成的《西安宣言》《成果清單》等7份雙多邊合作文件以及100多份各領域合作協議的豐碩成果來看,此次峰會為深化中國—中亞務實合作搭建新平臺、注入新動力,開啟新時代中國—中亞合作新征程、新篇章。
峰會為全球穩定發展指明路徑
中亞五國位于全球最為重要的地緣戰略板塊——亞歐大陸的中心接合部,處在聯通東西、貫穿南北的十字路口,富含石油、天然氣、鈾礦等戰略能源,是古老絲綢之路和當今“一帶一路”的核心帶。
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疊加大國地緣競爭加劇的國際格局中,中亞五國政治發展、安全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是堅持和平發展、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中國高度重視與重點經營的國際環境。中國與各國人民共同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地球家園,需要一個穩定、繁榮、和諧、聯通的中亞。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主旨講話中提出,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四個堅持”和推進中國—中亞合作的“八點建言”,是當代中國向國際社會首次完整、集中、系統闡述對中亞國家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向全世界宣示中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系的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
中國與中亞五國元首簽署的《西安宣言》明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互予理解和支持,支持各國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及各項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堅決反對破壞合法政權和策動“顏色革命”,反對以任何形式和任何借口干涉他國內政。《西安宣言》強調,安全和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中亞國家高度評價并愿積極踐行中方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認為這些倡議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國際社會正處于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十字路口,中國與中亞五國創新合作機制,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貢獻了新力量,為促進國際安全與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