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經濟脅迫”,美國恐怕才是當之無愧的“鼻祖”。
5月21日,中國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在依法對美光公司在華銷售產品進行網絡安全審查之后,認定美光公司產品存在較嚴重網絡安全隱患,對我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供應鏈造成重大安全風險。鑒于此,中國國內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停止采購美光公司產品。
然而,對于中方的決定,美方表示“嚴重關切”的同時卻話里有話,指責中國政府的舉措,再次凸顯了美式雙標的虛偽。
丟份額美國著急了
中國是全球存儲芯片的重要需求市場。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的統計數據,2021年,中國存儲芯片的市場規模約3383億元人民幣,占全球比重高達34.08%。而從全球供應鏈格局來看,三星電子、SK海力士、美光科技、鎧俠、西部數據這五家企業仍居于絕對壟斷地位,全球市場份額總計高達95%以上。而作為全球存儲芯片行業的領先企業,美光公司產品市占率長期位居全球前五。其2022年年報顯示,美光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銷售收入約為50億美元,約占其全球307.6億美元營業收入的16.2%。
美光公司。圖源:GJ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及國家網信辦發布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操作指南》,“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定義所涉行業相當廣泛。未能通過中國網絡安全審查的結果,意味著美光公司在華銷售份額必然大幅下跌。
美光產品在華銷售受限,其留下的市場空白必將由其他廠商填補。這對于去年以來半導體行業進入調整周期、深受市場需求疲軟困擾的存儲芯片行業而言,無疑是加快消化庫存、重新調整供需格局的良機。但對于美光公司,其所失去的中國市場份額,短期內卻很難在其他地區彌補損失,甚至可能因此削弱其在全球存儲芯片產業中的領先地位。對于這一點,美國政府再清楚不過,故而早在4月下旬韓國總統尹錫悅訪美之際,就要求其敦促韓國芯片制造商切勿在中國限制美光產品之際,試圖填補中國市場的份額。
然而,除非美國政府施壓韓日等國政府采取進一步措施,干預他國競爭對手的市場運作,在此之前,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存儲芯片廠商,都必然會趁此機會加大對華銷售力度。如何阻止包括其盟友國家在內的企業搶占美企市場份額,也已成為橫亙在美國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究竟誰是“受害者”?
在美光科技公司未能通過中國網絡安全審查的消息發布之后,美國政府眾口一詞,大肆抨擊中國此舉是“經濟脅迫”,聲稱這削弱了中方為海外投資、開放貿易體系和基于規則的市場活動提供有利環境的承諾。但這樣的指責在美國政府對華采取的系列打壓措施面前,是如此的蒼白無力、不堪一擊。
5月22日,記者馬修·李在美國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質疑發言人馬修·米勒有關美光公司的表態。圖源:GJ
自特朗普執政以來,美國在未提供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動輒以“國家安全”名義,限制華為、中興、中國電信等科技企業的設備和服務進入美國市場,將超過600家中國企業、機構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持續拓展美國財政部的中國涉軍企業名單,甚至起草行政令,限制美企赴華投資所謂的關鍵技術行業,就連TikTok這樣的社交平臺,都面臨著在美國被封禁的風險,還在剛結束的G7廣島峰會上,施壓、引導其他G7國家,對華采取趨同的打壓措施,意圖全方位切斷中國科技企業獲取發展所需的技術、設備、資金、人力等渠道。美國這般濫用“國家安全”概念,恣意行使單邊主義和長臂管轄,無非是利用其在供應鏈、價值鏈上占據上游,對規則的制定和運用強于他國,擁有安全領域的影響力和市場上的吸引力,相對于他國擁有主導性優勢并可采用多種施壓工具。
若論“經濟脅迫”,美國恐怕才是當之無愧的“鼻祖”。這樣的美國,卻開始扮演起“受害者”角色,指責他國對其施加“脅迫”,雙標到如此荒誕的地步,無怪乎其國務院發言人米勒在記者的追問之下,也只能支支吾吾、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