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3年5月23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柯靜副研究員接受上觀新聞采訪談美債務上限談判。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瀏覽訪談視頻。
提升債務上限與否,毋庸置疑早已成為兩黨政治博弈的秀場
雖然距離政府發生債務違約的最后期限已不足10天,但美國總統拜登與眾議長麥卡錫就提高債務上限議題的最近一次會面仍無果而終,兩黨未能達成協議。從雙方透露的聲音看,避免違約的談判目標似乎已設定,但談判進程依然困難重重。談判為何如此艱難?會不會因此而錯過時機?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柯靜表示,談判本身即意味著“妥協”,早已成為兩黨政治博弈的秀場,來爭取本黨利益的最大化。雙方當前的僵持不下,固然是為了爭取更好的談判結果,同時也是一種政治姿態。無論最后結果如何,雙方都會對外聲稱自己才是勝利的那一方。
膠著的進程
從一開始,麥卡錫就堅決拒絕將預算和債務上限的談判分開,抵制單獨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協議。盡管白宮對此強烈抨擊,但當拜登開始同意與麥卡錫展開談判,就已經向麥卡錫設定的捆綁談判條件作出了妥協。
柯靜說,從這一點也可以窺見,將債務上限作為談判杠桿,真可謂是百試不爽。雖然白宮繼續將此形容為“關于預算的談判,與債務上限無關”,也不過是自找臺階的文字游戲。無論如何,談判的結果都不可能是拜登政府所期望的“干凈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提高債務上限協議,而是在雙方就預算問題達成協議的基礎上,尋求解決債務上限問題的方案。白宮不得不在如何削減預算、削減多少以及共和黨人提出的其他條件框架內進行談判,開啟談判本身就帶有了“妥協”的意味。提升債務上限與否,毋庸置疑早已成為兩黨政治博弈的秀場,將美國經濟和全球金融市場懸于利劍之上,來爭取本黨利益的最大化。
分歧的焦點
當前談判分歧的焦點在哪里?在柯靜看來,主要存在兩方面:第一,如何削減預算?第二,是否對福利項目受益者施加工作要求?具體而言,白宮希望將支出穩定在今年的水平,而根據共和黨人上周末的提案,則是以2022財年的支出水平,設定未來六年的預算上限。在具體的削減方式上,共和黨人希望削減非國防可自由支配的部分,收回國會疫情期間批準但尚未支出的600億美元的疫情救助金,并對一些福利項目的受益者提出新的工作要求。對此,白宮的回應是“相信選民將懲罰那些試圖削減受歡迎的項目并以債務違約前景作威脅的共和黨人”,拜登稱之為共和黨人的“極端立場”。白宮不愿意輕易就范,共和黨人自然也不會放棄債務上限這樣好用的杠桿。而在爭執的背后,一邊是拜登和民主黨人力圖捍衛的“政治遺產”,是拜登對其選民的重要承諾,另一邊則也關乎共和黨人有關開支的一貫邏輯,尤其是在當前的通脹時代。
柯靜說,在共和黨人看來,其一,疫情期間支出激增使通脹率達至40年來的最高水平,大幅削減了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疫情最初影響之后,國會依然未能控制支出,美聯儲將被迫采取更高的利率來遏制通脹,其代價是壓縮私人支出和消費需求,犧牲民眾就業,帶來更高的經濟衰退風險;其二,在2020年和2022年之間的5萬億美元經濟刺激撥款中,目前約有3620億美元尚未支出。眾議院今年4月通過的麥卡錫提出的債務上限法案,提議收回300億美元,約占未動用余額的8%。這一提議相當溫和,絕非白宮和民主黨人所聲稱的極端立場。其三,對福利項目的受益人施加一定的工作要求十分合理。在1996年克林頓政府時期,就曾簽署《個人責任和工作機會和解法案》,通過貧困家庭臨時援助(TANF)強化受益者的工作要求,迫使他們參加工作,自食其力擺脫對福利的依賴。但其大部分效力被奧巴馬政府和疫情期間授予的工作要求豁免所抵消。眾議院所提出的提案,只不過是希望恢復克林頓時代對貧困家庭臨時援助的工作要求,并將其應用于聯邦食品券和醫療補助計劃。
而在拜登政府和民主黨人看來,將福利支付與工作掛鉤,并對預算年度增幅設限并不合理。拜登政府仍然希望通過增稅來增加聯邦收入,以此支付爭議中的非國防開支,但增稅顯然是共和黨人堅決抵制的,在當前債務上限危機臨近之際,并沒有多大的談判空間。
柯靜特別提到,麥卡錫關于未來6年支出限制的提議應理解為指導方針,而非強制規定。因為本屆美國國會并不能約束未來國會對可支配支出的行動,此后的支出應該由下屆國會和選舉后的總統來決定。
對拜登的不利
當前的談判僵局之于美國兩黨,對誰更不利?柯靜認為,相對而言,處于漩渦當中的拜登政府和民主黨人承受壓力更大。從當前的民意來看,雖然民主黨人攻擊共和黨人不顧后果,以債務上限作為杠桿,威脅美國經濟,似乎并無多大效果。在5月17-18日進行的哈佛/哈里斯民調顯示,57%的選民認為民主黨應該讓步以防止違約。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新聞5月初民調結果顯示,拜登支持率已降至36%,較2月時下降6個百分點,也是其職業生涯的最低點。民調的下降與3月以來美國經濟的系列動蕩事件密切相關,而無論是地區性銀行業危機、美國信貸緊縮現象還是當前仍然過高的通脹和目前僵持不下的債務上限危機,都無疑會加重拜登政府及民主黨人應對經濟不力的看法。與此同時,《經濟學人》和YouGov的民調則顯示,自當選眾議員議長以來麥卡錫的凈支持率大幅上升。從這些民調結果來看,到目前為止,麥卡錫和共和黨人似乎是更大贏家。
雖然將僵局歸咎于拜登政府可能并不公平,但有一點拜登很難為自己開脫。在其執政之初,他曾在多個場合表示,會致力于讓美國人民更加團結。而兩年多后的今天,無論是美國人民還是美國政治顯然沒有更加團結的跡象,黨爭和極化反而愈演愈烈,曾經夸下的海口無法兌現。若僵局持續,給美國經濟帶來更大后果,這筆賬無論怎么“甩鍋”,拜登政府恐怕都很難逃指摘。
可能的前景
根據美國財長耶倫最新表態,美國面臨債務違約的最早日期仍可能是6月1日。但鑒于6月的第2周將會有州稅收收入流入,這意味著若能熬過6月最初幾天,或許就可以再維系一段時期。
柯靜認為,從目前雙方的分歧來看,只要不涉及拜登和民主黨人堅決捍衛的政治遺產,白宮大概率會妥協。所謂“堅決捍衛的政治遺產”,也即抵制共和黨人削減醫療補助和社會保障支出,保護《通脹削減法案》的主要內容不受影響。這個法案中包含大量清潔能源領域的產業政策,事關拜登政府和民主黨人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承諾。目前來看,麥卡錫的提議似乎也并沒有強求改變這些內容。600億美元尚未使用的疫情救助金和使石油和天然氣項目以及綠色能源項目得以迅速進行的許可改革,這些問題似乎并不太難解決。而至于福利項目的工作要求,白宮和共和黨人仍會利用最后的時間,力爭更有利的談判結果。
雙方當前的僵持不下,固然是為了爭取更好的談判結果,同時也是一種政治姿態,以顯示出對本黨主張和選民利益的堅持。而當僵局持續到一定時刻,為避免美國經濟產生嚴重后果而做出的妥協,也會有更高的被諒解的可能性。無論最后協議的條件如何,雙方都會對外聲稱自己才是勝利的那一方,既捍衛了諾言,也保護了美國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