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論苑版,2023年5月17日
作者:王健,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編者按:
七年前的今天,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上海社會科學院積極開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重大專項研究,并與上海市社聯聯合組織主題教育讀書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這篇新形勢下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綱領性文件。本報摘編部分專家發言,以饗讀者。
以自主話語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支撐
王健
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和實踐經驗,悠久的歷史文明和豐厚的文化遺產,有必要上升到學理高度,建構自己的國際關系話語體系,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首先,要立足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特別是要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成果為指導。任何學術話語背后都有特定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中國特色國際關系話語體系的建構也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民性、和平性、正義性等。
其次,要立足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概念,具有整體性思維特點,為各國如何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方向。這不僅與全球化背景下的人類共生狀況相吻合,而且也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相一致。近年來,中國學者做了很多有價值的探索,如道義現實主義對中國古代的王道和霸道思想的借鑒,過程建構主義對中國傳統的“關系”概念的挖掘和理論闡發等。
再次,要立足中國豐富的外交實踐,努力將實踐中的外交話語進一步學理化,并上升為國際關系理論及其學術話語體系。例如,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五通”既有“硬聯通”,又有“軟聯通”,內涵十分豐富,但目前還沒有從建構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角度切入進一步學理化,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國際關系學術話語。
最后,要立足于對外交流與開放對話。我們必須在與世界學術界“對話”中實現批判性建構。中國特色國際關系話語體系的建構,不僅要體現主體性、自覺性和自主性,也要防止極端民族主義對學術話語建構的負面影響,堅守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特別應以中國的文化資源和實踐經驗對國際關系理論和全球治理實踐作出貢獻,將一些批判性成果帶回到國際學術界,這樣才有助于擴大影響,避免造成一種“自說自話”的情況。事實上,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社會,存在著“雙向社會化”現象,即在不完全拒斥既有國際規范的同時,在參與過程中將自身規范理念批判性地加入到既有規范,這背后其實也是爭奪正當性與話語權的過程。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國際關系準則加以創新性轉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道德和法律相結合的特色,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遵循,成為指導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為促進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