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動蕩的世界注入確定性
編者的話 今年是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10周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中國身體力行推進全球化,豐富完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實踐路徑更加清晰,“一帶一路”倡議取得豐碩成果。黨的二十大之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踏上新征程。近期的一系列外交活動,大開大合,為動蕩的世界注入確定性,全世界為之矚目,并期待中國發揮更大作用。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提供了中國主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本刊聯合上海社會科學院科研處推出智庫觀點,供讀者學習時參考。
“調解型和平”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趙建明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以來,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部署、指揮下,中國外交持續發力。其中,中國斡旋沙伊矛盾和俄烏沖突,并先后發表《中沙伊三方聯合聲明》《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等文件,成為近期中國外交的亮點。
中國版“調解型和平”的理論內涵
調解的目的是為了和平。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一直期望并踐行通過自己的外交能力給中東和歐亞地區帶來安寧與穩定,給世界帶來和平。中國調解沙伊矛盾以及俄烏沖突,是出于和平的目的。
以調解實現和平。中國一直秉持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一向站在和平合作和公道正義一邊。在解決沙伊矛盾的問題上,中國歷來強調勸和促談,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方式,解決彼此存在的矛盾。本次中國的斡旋為沙伊兩國創造面對面直接溝通的機會,讓雙方在談判桌前開誠布公地解決雙邊存在的爭執與分歧。中國也多次表態,期望能夠在俄烏兩國之間居中調解,以恢復亞歐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讓民眾不至于再罹戰火。
實現和平的方式是調解。與“強加性和平”和“強制性和平”不同,中國實現和平的方式是調解。這盡管不是中國獨創,但是在當今美伊關系緊張,以及俄美和俄歐關系緊張的情況下,中國的外交斡旋凸顯獨特作用。盡管俄烏沖突還在持續,但是相信俄烏雙方遲早會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大國的調解下通過和談實現和平。
中國進行“調解型和平”的比較優勢
中國能夠進行“調解型和平”具有自己的比較優勢。
中國的戰略具有溫和性和非擴張性。這是中國顯著區別于這些域外大國的重要特征。英法德俄都有殖民奴役他國的歷史,美國則在中東和世界發動過數次戰爭,干涉過伊朗等國的內政。
中國同所有沖突國家都關系良好。在外交上,中國同沙特和伊朗、俄羅斯和烏克蘭兩組對立國家都建立了外交關系。不僅如此,中國還同上述四國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在經貿關系上,中國是上述四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國。全面建交、戰略伙伴關系、最大貿易國身份是中國能夠在上述國家之間居中斡旋的最大底氣,并為中國同上述國家開展斡旋外交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價值觀更易被接受。在外交上,中國堅持國家平等原則,反對以大欺小恃強凌弱、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在沖突中勸和促談,不干涉內政。在國家關系上,中國反對將自己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強加給他國,強調政治制度和文明多樣性。在發展道路上,中國倡導發展是硬道理,在發展中解決問題。這對飽受戰火之苦的國家更具有吸引力。
中國版“調解型和平”的重要意義
一是創造了通過大國溝通合作解決地區問題的新模式。中東權力結構的等級制比較明顯。美國、域外大國、地區大國和地區中小國家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權力等級。在等級制的權力結構中,上一層國家對下一層國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中國在解決地區沖突上,采取的是先大國后地區的路徑,即中國先同沙伊地區大國溝通解決雙邊問題,然后通過讓地區大國溝通與合作來解決更低層級的地區矛盾和沖突,特別是降級代理人戰爭和促成地區矛盾的解決。
二是創造了締造和平的新模式。冷戰后,美國一直在主導中東和歐亞地區的安全格局,但是美國在主導的過程中夾帶私貨,存在著較大的私利,通常采取拉一方打一方的制衡政策。這尤其體現在美國推動以保障以色列安全為核心的中東和平進程上。但是中國的和平締造采取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的方式,讓當事方坐在一起解決彼此關切和存在的矛盾,切實踐行了公正調解人的角色。這更能夠被中東和歐亞國家所接受,并期望中國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三是為中東、歐亞和世界提供了中國版的和平路線圖。中國在調解和解決沙伊雙邊矛盾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尤其強調不可選擇的鄰居“和則兩利、斗則俱傷”,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沙伊兩國應當為解決更嚴峻的安全和發展問題擱置彼此爭議,否則結果將是雙輸。類似的道理同樣適用于俄羅斯和烏克蘭,以及其他國內矛盾和鄰國沖突。中國的“調解型和平”給全球安全秩序帶來新的希望,為地區和平與世界和平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版的和平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