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李開盛: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年3月22日

    作者:李開盛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近年來,國際社會熱點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中國則以和為本、向善求治。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以下簡稱“倡議”);2023年2月21日,我國在“藍廳論壇”正式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以下簡稱《文件》)。中國適時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及相關文件正是中國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創新全球安全治理理念 

    作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安全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一帶一路”倡議共同交匯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價值理念之下,既體現出中國對以往安全觀的繼承,又凸顯出面向新時代的發展。

    2014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在《文件》中,這一理念被再次重申并被推廣至全球范圍,體現了中國對普遍安全與綜合安全的持續追求。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余瀟楓表示,“共同安全”是指通過一個地區所有國家在安全事務上的合作來保障各國的安全;“綜合安全”是指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國內安全與國際安全、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合作安全”是指通過非軍事武力的溝通、協商等方式求得國家間的合作共贏;“可持續安全”是指通過和平與非暴力實現低成本、高安全的可持續性,在尊重各國安全利益的多樣性與共同性基礎上,強調維護國家、地區及全球安全的整體性,各國發展與安全的相對同步性,以及國際合作的可持續性。

    而從其思想淵源來看,“倡議”是凝結著深厚東方智慧的理論創新。“和合”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結晶,這在“倡議”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在余瀟楓看來,作為“倡議”核心理念與原則的“六個堅持”,以中國智慧的包容深刻描繪了和合共生、和合共建、和合共享的人類安全“前景圖”。這一中國方案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出發點,立足于回應新出現的安全問題,圍繞持久和平與普遍安全勾畫出全球安全治理的進路,為解決全球性問題作出了重大理論創新。

    面對層出不窮的現實難題,“倡議”正是以理念的創新回應現實變化,不斷彌合人類愿景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表示,《文件》不僅對“倡議”的理念內涵進行了更加系統的闡釋和解讀,推動全球安全治理理念的中國方案更加完善;另一方面,這也是面對當下熱點安全問題及時表明中方立場的一種做法。面對國際社會及國內大眾對相關熱點話題的關注,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主動發聲、及時回應國際社會的需求,可以說是眾望所期。余瀟楓認為,從根本上而言,這一“中國方案”的重要貢獻在于填補了國際治理中“全球安全觀”的空缺。安全觀作為對安全的理論化、體系性認知,具有引領國際安全秩序構建的重要意義。“倡議”中蘊含的“全球安全觀”是安全思維與安全認知的理性升級,是應對全球性問題挑戰的理念指引,更是構建新全球安全格局的基準坐標。

    中國有義務、也有能力通過自身的外交實踐,不斷擴大這一理念的影響力,以外交實踐不斷推動這一理念在國際社會的傳播,在為自身發展塑造一個更為和平、更加安全環境的同時,也為全球安全治理貢獻出中國力量與中國方案,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建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

    推動全球安全治理實踐 

    《文件》指出,實現世界持久和平,讓每一個國家享有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讓每一個國家的人民都能安居樂業,人民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是我們的共同愿望。為實現這一愿景,中方將在全球安全倡議框架下開展與世界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的雙多邊安全合作,積極推進安全理念對接和利益共融。自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以來,中國也在身體力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推動世界雙多邊合作和安全利益共融作出獨特貢獻。

    2022年6月8日,在“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第三次會晤中,中國提出的《“中國+中亞五國”數據安全合作倡議》(以下簡稱《數據安全合作倡議》)得到了中亞各國的一致通過。在《文件》中,我國進一步表示,要深化信息安全領域國際合作,持續推進落實《數據安全合作倡議》,推動達成反映各方意愿、尊重各方利益的全球數字治理規則,構建開放包容、公平合理、安全穩定、富有生機活力的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

    當前,中東地區也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面臨新的安全挑戰。2022年9月,我國以落實“倡議”為契機,提出與中東各國以及國際社會共同推動構建中東安全新架構。2022年12月,習近平主席表示,“中方支持阿方運用阿拉伯智慧推動政治解決熱點難點問題,構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中東安全架構”,為促進中東和平安寧貢獻中國智慧。這不僅得到了中東國家的積極評價和大力支持,更反映出中國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為促進地區和平安全積極奔走、為政治解決熱點問題主動發聲的擔當。

    此外,《文件》指出,大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上承擔特殊重要責任。大國應帶頭講平等、講誠信、講合作、講法治,帶頭遵守《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于鐵軍表示,無論是2022年11月中美巴厘島首腦會晤上達成的共識,還是同年12月中日巴厘島首腦會晤確定的中日關系“五點共識”,都體現了這一精神和原則,反映出中國為“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發展是安全的基礎。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安全形勢,中國不僅給世界提供了新的安全理念與實踐,更以自身的發展給世界帶來了切實可見的穩定和安全。于鐵軍談到,在過去一年中,中國秉持“倡議”提出的理念和精神,克服種種困難和挑戰,始終保持市場對外開放,不僅實現了全年3%的國內經濟增長,更為低迷的世界經濟提供了一道“防波堤”,為世界應對疫情危機、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在對國際安全形勢作出準確判斷和對全球安全問題作出深刻思考的同時,“倡議”更為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宏偉目標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行動指南。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李開盛看來,圍繞我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文件》給出了清晰的論述:一是要利用聯合國等多邊平臺,這是當前國際安全治理的基本框架,應該予以堅持并不斷發展。二是要利用好新型安全機制。如上合組織和東亞合作機制等兼具開放性、包容性、非對抗性的合作機制,中國都將積極參與其中。三是關于非傳統安全議題和非政府組織之間開展的安全合作與交流。中國將充分利用這些平臺大力推廣“倡議”,使之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并在相關熱點議題的解決中切實發揮作用。

    為中國方案提供堅實理論支撐 

    面向現實,學者應立足于外交實踐,不斷加強對“倡議”及《文件》的學理解讀。一方面,這有助于在與國際社會的學術交流中進一步傳播中國聲音,加深世界對全球安全治理中國方案的理解和共鳴;另一方面,構建中國國際關系領域的自主知識體系離不開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外交實踐與經驗素材的總結凝練,從這一角度來說,學者更應該將理論解讀與實踐經驗緊密結合,為中國方案提供更加堅實的理論支持。

    余瀟楓表示,在學理解讀中,若要對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國方案有更好的理解,“本體安全”與“和合主義”是兩個重要的理解維度。第一,全球安全是一種本體安全。全球安全是一個關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整體性范疇,具有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元點的“本體性”。只有通過消弭“本體不安全”帶來的不可知性、不確定性及其引發的無可奈何感、不可預期感等“存在性焦慮”與“前景性恐慌”,才能實現真正的全球安全。第二,全球安全的價值范式是“和合主義”。隨著全球越來越融為一體,全球安全與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生態保護等深度鑲嵌,只有將“和合主義”價值范式運用于安全維護,才能最大程度消解種種不確定性,形成“安全互助”的良好態勢,建構“安全共享”的治理體系。

    在“倡議”的提出和推動全球安全治理的大背景下,中國學者和學界更要思考自身定位,更好發揮教育戰線和智庫在其中的作用。于鐵軍表示,近年來,國家安全學和區域國別學先后被設立為一級學科,這是教育戰線對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在面臨百年之大變局的情況下所作出的各項戰略、尤其是國際戰略的貫徹和落實。2022年4月,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率先成立了國家安全學系,與此前建立的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一道為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安全學與區域國別學“三大體系”展開探索。《文件》是中國政府第一次系統闡述中國對全球安全一系列重要問題的立場與建議,這也為國家安全學和區域國別學的未來研究與教學提供指南和參考。作為學者和老師,我們將始終秉持客觀理性的立場和專業學術的精神,積極服務國家對外戰略,培養更多忠誠可靠、素質優良的國家安全與區域國別人才,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王義桅談到,實踐的前提是要做到對外部世界的充分了解,面對日益復雜的世界格局,學者應做出更加精細、更加系統的研究。無論是“全球安全倡議”還是“全球發展倡議”都需要區域國別學的理論支撐。以整體史觀指導區域國別學的研究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角度,只有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互動中演進的歷史觀為出發點才能更好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意義,也才能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一步構建。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