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宣傳通訊,2023年3月8日
作者:張嚴峻,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俄烏沖突一周年:中國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張嚴峻
俄烏沖突已持續一年,戰場形勢仍處于膠著狀態。這場21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地緣政治沖突,不僅造成了雙方參戰人員的大量傷亡和難以估量的財產損失,更引發了能源、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復合性危機,對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造成了巨大沖擊,這場沖突已成為世界面臨的突出矛盾。全球雖動蕩變革,但世界仍危中有機。在俄烏沖突一周年的關鍵節點,回顧這場被稱為“百年大變局加速劑”的世紀危機,如何在挑戰中看到機遇,在變局中化危為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直面的最重要議題。
中國發展面臨重大戰略機遇
俄烏沖突不僅是俄羅斯與西方爭奪烏克蘭的世紀豪賭,更是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所隱含的深刻的世界政治經濟矛盾的凸顯。美國操控全球市場,主導著世界政治經濟的“定價權”,肆意揮霍世界霸權的影響力,俄羅斯則控制著影響全球的資源,端坐在世界政治經濟的“上游”,掌握著世界發展的源頭。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烏沖突展現了美國與俄羅斯關于全球經濟地位的深刻較量。
過去一年來,西方不斷加大對俄制裁,為中國與俄羅斯在能源、金屬、礦產、糧食等多領域的雙邊合作提供了寶貴的機遇與空間,在全球貿易陷入停滯背景下,俄羅斯經濟表現超出預期,顯現較強韌性,中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2022年中俄貿易增長25%,2023年預計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從俄羅斯遭受單邊制裁的教訓中,中國更加堅定了推進雙循環發展格局的信心,促進消費,擴大內需,防止輸入型通貨膨脹,維護自身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安全,加快形成內循環為主、內外兼顧互促的新格局。俄羅斯遭遇金融制裁打擊,啟示中國力爭盡快打破美元的霸權體系,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國際市場上爭取更多的大宗商品定價權,加快核心技術研發,改善中小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受制于人的局面,積極挖掘國內市場和人力資源的韌性,為徹底打破美國霸權封鎖爭取有利時機。
當前,自由資本主義占主導的國際體系發展變化到了一個重要階段,美國霸權影響下的制度安排已不能為體系的健康運轉提供足夠的支撐,不能為國際安全、全球發展提供足夠的動力。在大國博弈極端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巨大壓力。2023年是中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回升軌跡清晰,勢頭向好。在全球資源重置的復雜多變局面下,中國式現代化要經受世界變局的嚴格檢驗,將風險挑戰轉化為戰略機遇,為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中國在國際舞臺發揮建設性作用
俄烏沖突的戰場雖然在烏克蘭,但其真正的角力卻在整個世界。國際力量此消彼長,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國際秩序正發生深刻變革。歐洲安全格局的既有秩序已被打破,新的秩序卻仍難以產生。大國博弈正進入深度的試探、摸底時期。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和第一保障。在俄烏沖突可能進入長期化、擴大化、僵持化的關鍵節點,中國不僅以自身的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世界格局演變背后的主要推動力量,且不斷為國際治理體系變革提供新的理念、創造新的形式,為建立均衡、綜合、全面的國際安全秩序發揮不可替代的建設性作用。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中國始終就踐行全球安全倡議做出具體行動,發出擲地有聲的和平強音。去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同法德領導人舉行視頻峰會時就提出“四個應該”,明確了化解沖突的“中國方案”。今年2月21日,中國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回應了當今世界面臨的安全難題,是避免人類社會重走陣營對立、分裂對抗老路,陷入零和博弈、戰爭陷阱的重要契機。2月24日俄烏沖突一周年之際,中國發布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指出對話談判才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出路,為沖突提出了全面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這12條建議是關于中國全球安全倡議概念的具體行動,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導下的中國理念,既有明確路線圖,又有極強的針對性,標本兼治、遠近結合、政經同步、以人為本,既包含了對于危機和軍事沖突早日結束的期待,也展現了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擔當、對守護全球安全的堅定決心。
世界大勢浩浩蕩蕩,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潮流所趨,人心所向。作為負責任、敢擔當的大國,中國選擇站在歷史正確一方,站在和平與對話一方,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在美國不斷就中國立場“潑臟水”時,中國通過主動設置議事日程,有效轉移和減輕了美國對中國繼續發動輿論攻擊的壓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日益增強的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中國方案”契合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超越了狹隘的國家利益競爭和尖銳的地緣政治矛盾,符合沖突雙方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俄烏沖突一周年之際,中國與世界都在面臨何去何從的戰略抉擇。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在整個世界日益步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下,中國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