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張嚴峻接受鳳凰衛視采訪談王毅歐洲行釋放關鍵信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展開歐洲訪問之旅,對法國、意大利、匈牙利和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并應邀出席了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


    今年恰逢中國與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周年,王毅此訪也拉開了2023年中歐高層交往的序幕。近幾年,中歐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歐盟將中國稱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并發布一系列制裁措施,加上新冠疫情全球性的暴發,令本來就不穩定的中歐關系變得更加復雜。


    此次王毅的歐洲之行,能否令中歐關系有所回暖呢?


    1

    當地時間2月17日,在德國南部城市慕尼黑,一場年度會議正在進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應邀出席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他是自新冠疫情暴發三年以來,首位現場出席慕安會的中國外交事務高級官員。


    除了出席慕安會,王毅此次還去到了法國、意大利、匈牙利和俄羅斯,展開為期一周的歐俄之行。王毅這趟旅程令人矚目,不僅因為這是自中共二十大召開以來中國最高級別官員出訪歐洲,也是因為當下的時間背景十分特殊。

    喬治·措戈普洛斯 歐洲研究國際中心 “歐洲中國”項目負責人:
    “王毅對歐洲的訪問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歐盟和中國關系的一個關鍵時刻。”

    近年,面對復雜動蕩的國際局勢,中歐關系也面臨著諸多挑戰。2019年3月,歐盟發表的《歐盟中國戰略展望》首次將中國定位為不僅是“合作伙伴”,也是“經濟競爭者”以及“制度競爭對手”。


    喬治·措戈普洛斯 歐洲研究國際中心 “歐洲中國”項目負責人:

    “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崛起引起歐洲的擔憂,這將對國際體系產生嚴重影響,在這一背景下,歐盟希望與中國合作,但同時也要捍衛其利益和價值觀,最大的問題是在多大程度上達成合作。”

    認知定位的改變也逐漸滲透到歐洲的對華政策中。到了2021年5月20日,原本已進入審批流程的《中歐全面投資協議》被凍結。這份歷時七年、共經過35輪會談才完成談判的協議至今仍被擱置。

    金玲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歐洲研究所副所長:
    “中歐經貿合作一直是中歐關系的壓艙石,在三年隔離的背景下,中國和西方世界有日益增加的誤解,這次王毅此行最重要的一點是加強共識,促進彼此之間的信任,尋求務實的合作。”

    2

    歐洲,一片擁有著多語言文化、多種族宗教的土地,向來是世界多樣性與多極化發展的代表之一。當地時間2月15日,王毅飛抵法國巴黎,開啟對法意兩國的連訪。

    金玲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歐洲研究所副所長:
    “法國在歐洲是推動歐洲主權的領頭羊,選擇法國的側重點除了雙邊務實合作之外,更多的是從戰略層面尋求雙方共識,來應對共同的挑戰。意大利是G7國家中唯一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的國家,選擇意大利,希望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合作能夠有所突破,通過大國的帶動,推動中歐關系良性發展。”

    2月20日,王毅來到“一帶一路”沿線的另一個國家——匈牙利。

    金玲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歐洲研究所副所長:
    “匈牙利代表中東歐板塊,匈牙利在對華務實合作方面有模范作用,希望給中東歐合作重新校準方向,能夠在既有的平臺下做大合作的成果。”

    在此次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來自40多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100多位部長級官員齊聚于慕安會的中國專場,聚焦當下重要安全議題,進行討論和商議,美國更是派出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代表團參會,高調秀出自己的存在感。

    中美關系成為主要關注點之一。近期以來,佩洛西竄臺、美國芯片法案等持續占據新聞熱點,2023年2月4日,又發生一起吸引全世界目光的意外——中國民用無人飛艇誤入美航空,卻遭美方用導彈擊落。飛艇在中美之間制造擾動,沖擊著本就緊繃的兩國關系。出席慕安會期間,王毅直指美方濫用武力,行為匪夷所思。

    在慕安會舉行的第二天,中美高官自飛艇事件后首次會晤。應美方請求,王毅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進行非正式接觸,時長約一小時,在慕尼黑秘密地點進行。不同于“會談”或“會晤”,“非正式接觸”通常是臨時進行的交流互動,一般也不會由王毅和布林肯這樣高級別的官員直接參與。而事后,布林肯還在社交平臺上發文,使用了“譴責”、“警告”等表述,用詞強硬。


    董云裳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 蔡中曾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
    “在最近發生的事件和內部政治的影響下,很難重啟友好外交訪問。”

    中美作為兩個超級大國,兩國間火藥味所影響的遠不止于雙方。

    馮仲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歐洲研究所所長:
    “拜登要改善對歐關系的目的是為了聯合歐洲 共同應對中國。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實際上很難,它不想選邊站,但是美國給它施加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國家可能在對華政策上更容易受到美國的影響。”
    盡管目前歐盟與歐洲國家在對華政策上仍有不少矛盾性和不確定性,但中歐雙方目前仍努力保持對話和接觸。2022年年底,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相繼訪華;2023年春季,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意大利總理梅洛尼也將訪華,種種互動無不向外界傳達著中歐合作的積極信號。

    金玲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歐洲研究所副所長:
    “歐洲尋求在變局中能占有一席之地,根本問題是它如何處理大國關系。無論是朔爾茨訪華,還是米歇爾訪華,合作仍然是一個主題詞,歐洲人明確認識到,今天的國際問題沒有中國參與是沒辦法解決的,在全球化背景下,‘斷鏈脫鉤’也是不符合歐洲利益的。”

    3

    時值俄烏沖突爆發一周年的前夕,俄烏局勢自然也是今年慕安會的主題之一。會議期間,不少歐洲國家也借由大會對俄烏沖突表明立場。這場發生在歐洲地區但卻具有全球影響的地緣政治對抗,推動著世界格局巨變,也對中歐關系產生了重要且復雜的影響。

    慕安會作為歐洲主場的國際防務大會,也展現出了歐洲的明確立場,多國發聲支持烏克蘭,而俄羅斯甚至未收到參會邀請。對話缺乏橋梁,矛盾又何以解開呢?或許,在慕安會結束后,出訪俄羅斯的中國代表團可以為日益走向競爭和對抗的世界找到新的出路。


    2023年2月,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仍在持續的烏克蘭問題,成為多方討論的焦點。

    創辦于1963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初衷是為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的軍事沖突再次發生,并由此召集安全政策方面的領導人和專家進行年度會議。1999年,慕安會開始向來自中歐和東歐以及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開放。

    金玲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歐洲研究所副所長:
    “如果說以前它是一個西方國家的壟斷平臺,討論的是大西洋安全事務的話,那么今天隨著全球性挑戰的出現,它越來越針對全球性的安全事務。”

    一年前的2月20日,第58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西裝筆挺,就日益緊張的烏克蘭局勢慷慨陳詞,但僅僅4天之后,俄烏戰爭爆發,自此,澤連斯基脫下西裝,穿上戎裝,世界局勢也滄海桑田。

    張嚴峻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如何看待全球安全風險、今后的大國博弈趨勢、全球安全風險上升后給國際社會帶來的影響,都是本屆慕安會最主要的議題。”

    但作為俄烏沖突的當事方,俄羅斯卻從一開始就在本屆慕安會上被隱身。2月13日,在慕安會發布的《2023年慕尼黑安全報告》中,通常以七國集團和金磚五國作為調查對象的慕尼黑安全指數,今年卻將俄羅斯排除在外,以烏克蘭的數據取而代之。


    本屆慕安會上,當烏克蘭外長庫列巴公開向參會國家尋求武器支持時,俄羅斯卻因未收到參會邀請而缺席,這也是慕安會二十多年來,首次未邀請俄羅斯代表。

    張弘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
    “解決俄烏沖突還是要回到談判桌。慕安會的這種做法反映出西方在解決俄烏問題上,仍然沒有回到理性的立場上,仍然被一種所謂的政治正確綁架。”

    慕安會期間,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代表都向俄羅斯隔空表明了支持烏克蘭的立場,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也隨后在推特做出回擊。


    復雜變幻的國際局勢中,本屆慕安會能否為俄烏問題尋求出口、中國的立場又是如何,都引人關注。

    2月18日,王毅在會議期間與烏克蘭外長庫列巴就俄烏問題進行了會談,并表示,中方將發表一份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希望為改善當今的安全困境提出建議。


    張嚴峻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與烏方代表進行接觸,彰顯我們在烏克蘭問題上始終堅持以和促談、和平對話的立場和觀點,因為中烏之間在經濟合作、其他各類問題的合作上,都是一如既往進行著,中烏之間的關系也不會受到當前形勢的影響。”

    在全球安全問題上,中國也發布了一份《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為解決全球安全難題提供更系統的思路和更可行的舉措。

    本屆慕尼黑安全會議結束兩天后,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了長達1小時45分鐘的國情咨文演講,這也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的首份國情咨文。


    張弘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
    “俄羅斯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與西方關系全面惡化,未來俄羅斯可能還是要走向與西方進行遏制與反遏制、對抗與反對抗之間的道路,以達到最終控制烏東地區的政治目標。這都顯示出俄羅斯盡管有很多阻力和壓力,在解決俄烏問題上的方向和方式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4

    在西方與俄羅斯的隔空喊話之間,王毅抵達本次外訪的最后一站莫斯科,與俄方商談可能的俄烏戰爭和平方案,并共同商討未來中俄關系的發展方向。

    馮仲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歐洲研究所所長:
    “俄羅斯是既是大國外交,又是我們的鄰國,和俄羅斯的關系是很重要的,中國外交把中俄關系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已經發展為自二戰后歐洲規模最大的戰爭之一,一年的戰斗造成了超過10萬人死亡,約1700萬烏克蘭難民流離失所,而傷亡人數仍在持續增加。戰爭已經進入第二年,戰與和,恐怕要留待歐洲與世界做出選擇。


    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宣布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三天之后,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東部地區實施了特別軍事行動。

    眼下,俄烏戰火已持續近一年之久,依然沒有要平息的跡象。面對這樣一場災難,武器支持究竟是加速戰爭結束,還是推動戰爭邁向更大的傷亡?各國的矛盾紛爭與人民的生命安全,究竟孰輕孰重?和平對話能否在大國博弈之間找到出路呢?
    2月21日,中國發布的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中有這么一句話可能正是我們現在需要的聲音:戰爭和制裁不是解決爭端的根本之道,對話協商才是化解分歧的有效途徑。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