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源自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年1月12日
李開盛,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當前世界正面臨嚴峻的安全挑戰,急需正確的安全理論引導。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演講中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等六個方面的主張。全球安全倡議在思想上具有引領性,邏輯上彼此關聯,是對西方政治和學術界安全思維的理論超越,在實踐中為解決當前全球安全赤字提供了一條新路。
全球安全倡議的學理詮釋
全球安全倡議的“六個堅持”具體包括: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摒棄冷戰思維,反對單邊主義,不搞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反對把本國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之上;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不能搞雙重標準,反對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共同應對地區爭端和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從學術角度概括,全球安全倡議的核心內容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安全目標上,倡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共同安全。共同安全之所以重要,一是由于各國均有其合理安全關切。國家有大小強弱之別,歷史文化與政治制度也不相同,但作為平等的國際法主體,各國均有維護國家主權、捍衛領土完整的合法安全權利,不能因上述不同而減損之,更不能把本國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之上。二是事實上安全不可分割。當前世界,自助仍是國家實現安全的重要手段。如果一個國家感到不安全,勢必會通過增加軍備的方式捍衛自己、威懾對手,從而使相關國家感到不安全,這就是所謂的安全困境。
第二,在安全行為體上,堅持國家的主體性與聯合國體系的合理性。全球安全倡議主張“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不只是為了捍衛一些西方人認知中“過時”的主權概念,更是因為在當前的國際政治現實中,只有國家才是實現安全最可靠、最有力的載體和工具。如果摒棄國家這一主權實體,甚至像美國那樣肆意推翻其他國家政權,只會帶來更大的不安全。聯合國體系之所以有其合理性,首先在于它是能夠最廣泛代表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其合法性不可取代。當代國際安全治理要進一步強化聯合國的權威,并不意味著要弱化國家主權,而是要讓更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聲音能夠在聯合國這個平臺上得到體現,讓《聯合國憲章》捍衛的主權原則能夠更好地運用到最新的國際安全實踐中。
第三,在安全內涵上,既強調傳統安全,又突出非傳統安全。傳統安全主要側重政治、軍事安全,關注戰爭、沖突、領土爭端、軍備控制與核擴散等議題。非傳統安全則涉及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領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氣候變化、網絡安全、難民問題、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話題。全球安全倡議強調統籌維護傳統領域與非傳統領域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自然延伸。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要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事實上已經把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領域有機地融合了起來。全球安全亦是如此。當前能源、糧食危機,以及中美在網絡安全、高科技領域的博弈等,都說明了傳統、非傳統兩類安全已經緊密地融合到一起,這兩類安全問題必須統籌處理。
第四,在實現安全的方式上,倡導和平解決與共同應對。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和為貴,這決定了和平在中國戰略文化中具有的特殊價值。要實現和平,首先便是反對使用武力。對此,全球安全倡議是完全贊成的,“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但國際政治現實是復雜的,實現和平還取決于許多更加具體的舉措。由于一些西方國家常以“人權”“自由”之名干涉他國內政,往往引發更多的內亂、內戰甚至地區沖突,因此全球安全倡議倡導不干涉別國內政。再加上當前世界權力對抗的思潮盛行,軍事同盟仍然大行其道,新的冷戰陰影日益迫近,全球安全倡議同時強調要摒棄冷戰思維、不搞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總的來看,全球安全倡議在如何實現安全方面著墨甚多,但其落腳點還是“共同”二字,即以共同的合作實現共同的安全。
對西方國際安全觀的超越
全球安全倡議是基于中國倡導的安全觀的思想產物,它包含的安全邏輯對于安全研究與安全理論的發展,破除西方國際安全理論霸權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一,全球安全倡議有利于破除現實主義安全觀的消極影響。在現實主義理論看來,國際社會本質上處于一種霍布斯式的、強調人人為敵的無政府狀態。這種情況下國家之間的安全只能是零和式的,一方的安全往往意味著另一方的不安全。在追求安全的方式上,現實主義放大了自助原則下的極端選擇,即認為國家無法寄希望于國際規則或是其他國家的善意,只能通過增加自身軍備或與他國結成軍事同盟的方式,以實力甚至是武力實現自身的安全。因此,在現實主義理論視野中,世界總是以灰色的面目出現,安全領域仍然是弱肉強食的世界。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在侵略與擴張的過程中充斥著赤裸裸的現實主義。這種強權思維在如今許多方面仍然揮之不去,如美國對中國的崛起充滿不安,試圖通過科技打壓、強化同盟的方式對中國進行壓制。如果不破除這種零和式的安全思維,就很難實現世界的安全與和平。
針對零和式安全觀,全球安全倡議提出了共同安全。共同安全思想并不試圖從根本上否認國際社會仍處于無政府狀態且國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自己維護。但是,在如何認識和看待這一安全背景的問題上,全球安全倡議與現實主義拉開了距離。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議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從而為破除安全對立提供了價值基礎。通過強調合法的安全關切,既肯定各國都有合理的安全訴求,又把無限度的安全關切排除在外,從而有利于推動各國找到安全利益的交集。另一方面,全球安全倡議提出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則,指出了現實主義對抗式的安全手段沒有出路。要破除安全困境,就需要重視對方的安全關切,走共同安全的道路。可以說,全球安全倡議為現實主義灰色的安全世界帶來了一抹亮色,為國際安全的未來樹立了值得追求的目標。
第二,全球安全倡議有利于擺脫自由主義安全觀的過度喧囂。不同于現實主義,自由主義體現了西方安全觀的另一種聲音。自近代特別是二戰以來,西方自由主義安全觀在提出并實踐集體安全、建立聯合國、倡導國際安全規則等方面作出了不少貢獻。但也要看到,在一些西方國家錯誤世界觀、價值觀的引導下,始終有不少自由主義的信奉者鼓吹“民主和平論”,奉行西方價值觀的“普世”意義,試圖把所謂“民主”和“人權”推廣到其他國家,甚至為此不惜干涉他國內政,動用武力推翻他國政權。
相對而言,全球安全倡議更加成熟,不像西方自由主義者那樣在認識上過于天真,在實踐中不顧后果。中國歷來強調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這些主張一直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穩定的基石。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國際社會不可能發展出能夠壟斷暴力、維護安全的“中央政府”,主權國家才是保護本國國民安全和實現地區與世界安全的主力軍。一旦主權原則受到破壞,國際安全必將得不償失。正是基于這一務實的看法,全球安全倡議強調要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而不能搞雙重標準。只有基于各國國情的道路才能讓本國人民享有真正的安全,只有彼此尊重各自的選擇才能避免無謂的流血與沖突。從這個角度來看,相對于自由主義安全觀,全球安全倡議體現出了更多的包容性與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