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源自第一財經,2022年12月31日
柯靜,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2022年,能源危機席卷之下,各國對于光伏這一最先實現平價化的新能源需求劇增,光伏產業延續高景氣度,賽道熱度難降。
2022年前十個月,我國光伏產業的新增裝機量達到58.24GW,同比增長98.7%。同期,光伏產品的出口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硅片、電池、組件出口總額達到440.3億元,同比增長90.3%。尤其是歐洲市場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需求暴增,光伏組件出口到歐洲市場的份額超過一半。
前所未有的行業景氣度之下,2022年的光伏產業也一直伴隨著產業鏈價格巨震、新玩家入局跨界“追光”、N型新技術邁入量產元年。
產業鏈價格巨震
2022年年初,受供需矛盾影響,硅料價格不斷攀升,一路從230元/千克上漲至最高330元/千克區間,漲幅超過40%,價格創下近十年新高。
“硅料供應緊張主要是因為硅料產能擴張的速度趕不上下游需求擴張的速度。”彼時,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副秘書長胡麒牧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短期來看,即使硅料廠進行產能的擴張,但是從投資到最后達產并形成實際的產量,這中間需要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硅料供給偏緊帶動了價格的上漲。
年中,這種產業鏈價格“局部過熱”的異常現象開始受到監管部門的關注。
8月中旬,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三部門就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通知》,指出光伏行業出現階段性供需錯配、部分供應鏈價格劇烈震蕩等情況。僅一個半月后的10月初,三部門再次就國內光伏產業部分環節產品價格持續急劇上漲引發產業供應鏈劇烈震蕩的情況,約談了部分多晶硅(硅料)骨干企業及行業機構。
三季度末,下游硅片環節率先開啟“價格戰”,硅片降價倒逼上游的硅料價格開始松動,硅料開始進入降價通道。從近日最新披露的硅料價格來看,硅料已從330元/千克的峰值下降至最低約180元/千克的價格水平,價格幾近腰斬。
“這次硅料的降價邏輯是由硅片主導,硅片降完、硅料跟著降價。硅片端價格戰的持續進行導致了硅片的價格暴跌,繼而壓制了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產品的價格。”上海有色(SMM)光伏分析師史真偉日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一般,硅料、硅片的降價信號繼續向產業鏈下游傳導,導致電池片、組件環節相繼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降價“甩賣”。
12月28日晚間,第三方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發布的最新一周(12月22日至12月28日)光伏產品報價顯示,主流電池片的降幅最高超過19%。具體來看,166單晶PERC電池均價為0.93元/瓦,降幅為19.1%;主流的182、210電池價格也雙雙大幅下調17.4%,均價為0.95元/瓦。
從組件的成本構成來看,電池片約占組件成本的67.5%,因而上游的降價有利于組件成本的降低。
不過,較上述硅料、硅片、電池片環節的降價,組件環節是光伏產業鏈價格降幅最小的環節。第三方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最新一周的數據顯示,本周182、210單晶PERC組件均價1.895元/瓦,環比僅下降0.8%。
12月30日,組件龍頭企業晶科能源(688223.SH)董事長李仙德在《董事長新年致辭:2023,讓我們狠狠生長》中這樣說:“硅料跌了,組件會不會跟跌,大概率不會,或者說沒有那么快反應,或者說不需要那么快反應……如果要降,也是因為我們N型規模更大了、良率更高了、供應鏈更穩定了、生產成本更低了,而我們愿意把多出來的利潤讓利給客戶,僅此而已。”
高景氣引發跨界“追光”潮
2022年以來,光伏產業的高景氣度先后吸引沐邦高科(603398.SH)、皇氏集團(002329.SZ)、正邦科技(002157.SZ)等30多家自不同行業的上市公司跨界布局,各行跨界“追光”為光伏行業注入活力的同時,也種下了風險的種子。
“這種跨界潮的發生是因為當前經濟形勢下,有些行業不是很景氣,而清潔能源產業的需求非常旺盛,特別是俄烏沖突發生之后,歐洲能源轉型加快,加劇了這種需求,而中國在全球太陽能產業中有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柯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一方面,新玩家集結跨界“追光”為光伏的行業發展注入活力。
“新玩家的進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動光伏行業的技術進步。”SEMI中國光伏標準技術委員會主席、一道新能首席技術官宋登元日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稱,在半導體領域有一個摩爾曲線,我們把這個摩爾曲線放在光伏上,摩爾曲線的橫坐標是產量,縱坐標是成本,從20年的維度看光伏領域的摩爾曲線會發現,如果產量增加一個數量級,成本會降低20%。
宋登元認為,這背后的道理就是,產能增加之后,產業鏈上的提供者為了競爭市場會加大研發力度,從而推動新技術的發展和度電成本的下降。反過來,如果玩家少、市場小的話,相對缺乏技術發展的推動力,技術進步相對較慢。
通威股份(600438.SH)相關負責人在今年三季報業績說明會上公開表示,過去光伏行業的技術發展、產業規劃、市場環境都不夠成熟,硅料產能成了階段性行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伴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快速下降,新增大量的參與者,一方面可以快速緩解行業供給緊張的局面,另一方面也為行業長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過,也要警惕跨界“追光”浪潮下的產能過剩和同質化競爭加劇的危險。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我國光伏規劃擴產項目超過480個,其中部分項目為分期建設,未來將視市場變化的情況擇機啟動。
在近期舉辦的2022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暨(滁州)光伏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公開表示,目前我國光伏企業產能擴張意愿強烈,但部分項目最終能否落地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同時,還需要警惕部分環節的產能過剩,以及產能擴張之后導致的行業同質化競爭的加劇。
“過去有兩三年供不應求,特別是上游的硅料環節,但這個時代過去了,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要面臨新一輪的調整,能夠穿越周期的人才能真正走向未來,而不是趕熱度的。”天合光能(688599.SH)董事長高紀凡在上述論壇上公開發聲。
高紀凡進一步表示,光伏近兩年利潤很好,股票市值很高,很多和光伏八竿子打不著的企業也進來了,原來做食品的、做衣服的,把光伏概念加進去,股票就漲了好幾倍。我們在行業二十幾年了,看到了行業發展未來更長的路,行業具有周期性,產品也會在三五年進行一次迭代,所以說不能過度激進,擴展計劃要有節奏。
一位光伏業內資深從業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前工信部等三部門的發文對資本跨界涌入光伏領域給了很好的警示,避免重復投資、落后產能投資后的資源浪費和過剩,調節引導資本進入其他實體行業,促進經濟發展。
N型邁入量產元年
2022年,N型電池技術替代P型電池成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發展方向已是業內共識。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市場主流的P型PERC電池迫近效率“天花板”,降本速度也已放緩。
“現在全行業的共識是,新擴產的項目大比例地應該在N型上。”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日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因為不管在轉換效率還是組件功率上,它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成本上看已經降到可以競爭的地步,市場的接受度也是相對比較高的。
“經過幾年的準備,我認為整個行業不管是在市場端,還是在產品制造端,都已經具備了全面向N型轉型的技術迭代的關口。可能在今后的兩三年內,我們會看到N型的產品達到超過50%的份額。”楊立友進一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以降本增效為主旋律的光伏行業,大力發展TOPCon、異質結、HBC和鈣鈦礦技術在內的N型技術,降低度電成本LCOE迫在眉睫。也是在2022年這一年,N型技術的量產取得重大突破。
據集邦新能源網(EnergyTrend)分析,2022年,在隆基綠能(601012.SH)、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一道新能源等頭部光伏企業的積極布局下,N型TOPCon技術占N型電池片產能比重將超過60%,驅動N型技術開啟規模化量產時代。業內預計,將有270GW的N型TOPCon產能在2023年全面爆發。
在2022年光伏產業鏈供應論壇上,一道新能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公開表示:“TOPCon技術呈現井噴之勢,今年行業總規劃產能60GW以上,出貨超15GW,投資成本相較于其他N型電池技術更具有經濟性,目前投資2億元/GW。”
12月底,東方日升(300118.SZ)700Wp+N型異質結伏曦組件宣布量產。東方日升全球市場總監莊英宏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稱,量產方面,伏曦產品電池和組件產能計劃在2023年上半年實現5GW,到2023年下半年達到15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