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開始全面回歸線下。
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不久,多國政要接踵訪華,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如期舉行……中國外交一系列重要活動吸引世界目光。
在元首外交引領下,新時代的中國胸懷天下、立己達人,同各方深化交往、攜手并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新征程上展現新氣象。2022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如何影響世界?2023年,中國又將如何進一步擴大朋友圈?
在新民晚報社2022年度環球論壇上,各位與會專家對此進行了精彩發言。
新形象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更具開拓性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于洪君表示,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間,世界進入變革與動蕩相互交織的歷史過渡期,人類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面臨挑戰;另一方面,國際關系變得空前復雜。這十年間,面對困擾人類社會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國科學分析人類社會發展大勢,準確把握國際力量對比關系,精準預測世界戰略格局的演進方向,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毫不動搖地反對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卓有成效地維護了發展利益和安全利益。
于洪君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全面開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形象下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無論在多邊舞臺還是雙邊層面,都更加積極、主動,更具開拓性和進取性。
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圖源:GJ
“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后,在美國《外交》雜志發表文章表示‘不要因為中國崛起而孤立或減少與中國的合作’,這充分說明,二十大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舉措已對國際社會形成強大影響力。”于洪君說,“在既充滿希望又充滿挑戰的當今世界,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堅定不移地統籌中國發展與安全兩個大局,堅持不懈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另一方面,又高度關注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與安全,努力以中國發展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這一國際共識,將變得更加鞏固和堅實,‘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進中國’的時代步伐也將變得更加鏗鏘有力。”
日本是中國外交影響世界的“試金石”
在上海市日本學會名譽會長吳寄南看來,對日外交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能否影響世界的試金石,也是對中國的戰略思考、戰略謀劃,戰略布局和戰略博弈能力的考驗。
12月16日,日本政府正式通過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三份安保政策文件。其中,除了載入“打擊能力”、防衛費翻番等顛覆戰后沿襲至今的“專守防衛”原則等內容外,更將中國定位為日本“前所未有的戰略挑戰”、是對地區居民的“威脅”等。
吳寄南認為,日本出臺“安保三文件”背后有四大原因:一是美國遏華攻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日本當權者需通過對華示強向美國遞“投名狀”;二是日本國家轉型進入戰略“活躍期”,日本當權者試圖增加軍事籌碼以提升自己的權重;三是日本“鷹”派勢力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一些保守政客通過攪局中日關系為自己刷存在感;四是岸田內閣支持率跌至“危險水域”,為緩和黨內外不滿情緒炒作安全議題以轉移視線。
日本內閣會議敲定三份安保文件,日本民眾在首相官邸前抗議。圖源:GJ
盡管中日關系目前依然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但吳寄南表示,還是應該看到,中日關系中還是有一些有利于企穩向好的積極因素,如中日關系過去50年形成的“存量”基礎不會輕易崩塌、日本保守政客逆時代潮流而動的攪局行徑難以持久、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上升已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等。
吳寄南強調,如何在加強兩國高層戰略溝通的同時,針對日本民眾說好中國故事,彌補兩國間的認知差距,提升民眾對華親近感,是未來要做的一篇大文章。
中日元首會晤共識具有指導意義
對于眼下的中日關系,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遠也說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有這幾點值得特別關注:
其一,在今年11月中日兩國元首舉行會晤形成的五點共識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未來中日關系的新定位,即“共同致力于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穩定和建設性的中日關系”。這一共識對未來中日關系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其二,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中日兩國一系列的紀念活動中,民間是主要推動力量。民間的力量是基礎性的,長期以來,中日兩國關系已漸進積累形成了“以民促官”的鮮明特色。
其三,2022年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的第一年。這一年,盡管日本出臺“經濟安保法”對中日經貿關系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但從總體上看,兩國的經貿往來還是和以往保持了差不多的水平。
其四,日本政府12月16日正式通過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三份安保政策文件,是日本一貫堅持的“專守防衛”政策的重大轉折。日本在安保領域的這一突破,以及將中國定位為戰略性挑戰等這些日方的舉動,對于中日雙邊關系以及地區和全球安全而言,負面影響不言而喻。未來,若想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穩定和建設性的中日關系,雙方還需付出很大努力。
中國應以更自信的姿態積極影響世界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表示,作為成長中的大國,中國應愈加自信,并能夠越來越多地積極影響世界。中國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在國際舞臺上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需要以開放的胸懷,謙虛的姿態,獲得國際社會的更多尊重。
為何越來越多的國家申請加入上合組織?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高端智庫資深研究員、上海聯合國研究會會長潘光圍繞“為何越來越多的國家申請加入上海合作組織”這一主題談了自己的幾點看法:其一,從總體形勢而言,上合組織正在不斷壯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大批的阿拉伯國家正在申請“入群”;其二,俄烏沖突爆發后,上合組織堅持“勸和促談”,堅持和平發展的大方向;其三,上合組織的經濟、安全合作越來越有成效,前途愈發光明。
9月16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領導人集體合影。圖源:新華社
可以說,黨的二十大后,在元首外交引領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展現出積極進取的新風貌。新時代的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流砥柱。在未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定能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