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源自文匯報,2022年12月9日
原標題:首屆中阿峰會: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會
▲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市中心的街景。
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阿峰會)將于12月9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此次峰會受到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專家表示,首屆中阿峰會彰顯了新時代下中阿雙方不斷深化現代化合作,在中阿關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
中阿合作首次冠以“新時代”之名
我國外交部12月1日發表的《新時代的中阿合作報告》高度概括新時代的中阿關系:“中國始終從戰略高度看待中阿關系,始終把阿拉伯國家作為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伙伴。中國愿以首屆中阿峰會召開為契機,與阿拉伯國家一道弘揚中阿傳統友好,不斷充實和深化中阿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合作格局,攜手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造福中阿雙方人民,帶動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事業。”
▲中阿友好合作交流展7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辦,分為“歷久彌堅”“合作新篇”“文明互鑒”三部分,展示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抗擊新冠疫情和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成果。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關系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絲綢之路。新中國成立后的70多年間,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爭取民族獨立、實現民族振興的道路上肝膽相照、風雨同舟,在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團結守正、合作共贏,雙方友好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成為南南合作典范。上世紀50年代,阿拉伯國家相繼獨立;1955年,萬隆會議開啟了中阿建交的大門;從1956年起,中國同阿拉伯國家掀起三次建交高潮,并于1990年同所有阿拉伯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教授、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陳越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中阿悠久的交往歷史和中阿合作的機制化進程來看,首屆中阿峰會的召開是雙方關系發展深化水到渠成的結果。“如果說萬隆會議開啟了中阿建交的大門,那么首屆中阿峰會則具有新時代下深化中阿現代化合作的里程碑式的意義”。
《新時代的中阿合作報告》首次將中阿合作冠以“新時代”之名,陳越洋表示,這對于雙方都有重要意義:于中國而言,中共二十大后的中國正朝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方向奮進;于阿方而言,上月召開的第31屆阿盟峰會通過了《阿爾及爾宣言》,宣言提出阿拉伯國家在變革過程中積極尋求獨立自主、團結自強,這標志著阿拉伯世界正進入獨立自主、多元平衡的新時代。
“阿拉伯國家切實受益于來自中國的技術”
▲9月27日,中國鐵建三臂鑿巖臺車在沙特阿拉伯新未來城隧道支洞項目進行作業。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高級顧問潘光表示,新時代的中阿關系主要體現在戰略互信、勸和促談、務實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這也將是首屆中阿峰會聚焦的主要領域:以經濟合作為主,同時涉及地區安全和人文交流等議題。在經濟合作領域,共建“一帶一路”將全面帶動中阿關系發展。此外,雙方積極打造中阿能源戰略伙伴關系,共建油氣牽引、核能跟進、清潔能源提速的能源合作格局。潘光特別提到,除了“老基建”和傳統能源領域,光伏等新能源以及高新科技和航空航天領域的合作也特別值得關注。
▲卡塔爾世界杯主體育場盧賽爾體育場的草坪就蘊藏著來自中國的高新技術。
陳越洋舉例說,今年卡塔爾世界杯足球場的草坪就蘊藏著來自中國的高新技術。由于地處干燥炎熱的波斯灣西南岸,卡塔爾世界杯足球場需要使用暖季型草坪,而為保證賽事圓滿進行,每座球場每天至少需要消耗1萬升淡水維護,這對冬季缺水的卡塔爾來說是個不小的難題:傳統上只能高度依賴化石能源淡化海水,但是能耗過大,且易導致土地鹽堿化。“在中阿綠色能源和高新科技合作的利好條件下,寧夏大學的科研團隊將智能風光互補節水灌溉系統推廣到了卡塔爾,并將這項技術運用到世界杯的草皮灌溉與護理上。可見‘綠色中東’并不只是一個口號,阿拉伯國家正切實受益于中國的技術。”陳越洋說。
▲7月20日,在利雅得舉辦的第21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沙特賽區中,冠軍獲得者艾哈邁德·蘇萊曼在決賽中演講。
在人文交流領域,雙方合作成果更是不斷。近年來,阿拉伯世界正掀起一股“中文熱”:目前阿聯酋、沙特、埃及、突尼斯4個阿拉伯國家已宣布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其中,阿聯酋已有158所中小學及幼兒園開設中文課程,埃及首批12所公立中學中文教育試點也已啟動。“阿聯酋的小學生開始學中文了。我每次去(阿聯酋),看到當地孩子們手書中文‘歡迎’,用流利的中文和我交流時,我都特別感動。”潘光向記者回憶道,“從小學習中文已經成為當地很多家庭的首選”。
西方媒體渲染“中國介入中東”言論站不住腳
美國彭博社、英國路透社等西方媒體在報道首屆中阿峰會時不斷將峰會與近期美沙關系遇冷相結合。彭博社稱中阿峰會召開正值俄烏沖突難解,“歐佩克+”不顧華盛頓的要求繼續維持石油減產目標之際,沙特與美國的盟友關系由此緊張。正因如此,利雅得和其他海灣國家設法加強與中國等亞洲市場的聯系,中國也由此介入中東。
陳越洋認為,這樣的說法站不住腳。她表示,從歷史來看,中阿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從地理上說,阿拉伯國家中有一半位于亞洲,不存在“設法聯系亞洲市場”的說辭。“中東不是大國博弈的場合,中阿加強合作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沙特等阿拉伯國家放眼全球,奉行多元平衡外交政策的應有之義”。沙特、卡塔爾、埃及、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的媒體都對首屆中阿峰會充滿期待,積極報道。埃及《共和國報》稱,“阿拉伯國家對首屆中阿峰會積極對待、認真準備、滿懷期望。”另有報道表示,“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之下,峰會的召開有利于推動構建新型國際秩序。”
潘光表示,“歐佩克+”近日宣布維持10月初確定的減產目標,這一方面體現了石油資源是產油國的國家利益所在,沙特等不懼美國強權堅定地維護國家利益;另一方面,歐洲要想好好過冬,也少不了中東國家的能源支持。潘光認為,在國際油市前景尚不明朗的情況下,美沙不會真的鬧翻,但沙特等國“眼睛向著東方、腳步邁向東方”是其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西方媒體渲染中國介入的言論沒有意義”。
兩位專家都表示,未來中阿關系可以首屆峰會召開為契機,增進雙方正向認知、增信釋疑,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