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與中國國際關系學會聯合舉辦了“美國對華戰略競爭背景下中國-東盟關系新發展”學術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廣州、三亞、昆明、南寧、長春等地的20余位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就新形勢下中國與東盟在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各領域的合作與互動進行了深入研討。
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研究員,中國國際關系學會秘書長、外交學院副院長孫吉勝教授分別代表主辦單位致開幕詞。王健所長介紹了國際所的基本情況和東南亞研究現狀,希望會議能匯聚國內有關該領域專家,對中美戰略競爭下的中國與東盟關系研究進行深入探討。孫吉勝秘書長介紹了中國國際關系學會的基本情況以及新一屆學會成立后的工作情況,認為本次會議召開正值G20、APEC和東盟峰會集中在東盟國家舉行,恰逢其時,是國內關于中國-東盟關系研究的一次重要學術活動。
開幕致辭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中國前駐東盟特命全權大使徐步研究員認為,東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中之重,美國印太戰略布局也以東盟為重點,世界百年變局與新冠疫情交織疊加反射到東南亞。這次會議的主題抓住了重點,強化了這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中國與東盟交往密切,互為主要貿易伙伴,30年來貿易額翻了100倍,互派留學生20多萬,有200多對友好城市。面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冷戰思維、集團政治等對中國與東盟關系的沖擊,我們要順應潮流、把握大勢,通過強化經貿合作、加強政治互信和增強人文交流來繼續提升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水平。
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外交學院院長王帆教授分析了美國中期選舉對美國東亞政策的影響,認為中期選舉后,美國對華政策總體將保持基本穩定并有一定的延續性,竭力塑造中國周邊戰略環境,其重返亞太,其實就是重返東南亞,因為東北亞美國始終沒有離開。在全球層面,美國試圖重塑國際秩序,逐漸侵蝕聯合國權威,世界有可能進入一個“相對失序”的時代;全球化會出現調整,區域化趨勢明顯;同時制度之爭、意識形態之爭也日趨激烈。世界都在關注今后的關鍵10年。中國今后應在東亞地區發揮引領作用,促進共識,聚焦發展,并充分利用好RCEP,推進中日韓三方合作。
主旨演講
本次會議研討分三個議題。在第一個環節“新形勢下中國-東盟關系的發展與延續”研討中,來自暨南大學、吉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長期從事東南亞問題研究的學者就中國與東盟構建“結伴不結盟”關系原則、雙方在新形勢下發展新型經濟關系、克服戰略話語陷阱、提高戰略傳播等問題闡發了自己的看法。
在第二個環節“中國-東盟安全互動與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研討中,來自北京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南海研究院以及外交學院的五位學者圍繞中國-東盟總體安全關系新動向、南海地區秩序構建、中國-東盟防擴散合作等安全議題發表了各自觀點,并就如何推進中國與東盟安全合作提出了積極建議。
在第三個環節“中國-東盟深化全方位交流合作的機遇與挑戰”研討中,來自云南大學、中山大學、廣西社會科學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和上海社科院的各位學者從影響中國-東盟關系的民族因素、文化認同、產業鏈轉型、數字經濟合作等多視角開展了探討。
最后,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秘書長、外交學院科研處處長夏莉萍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余建華研究員分別對會議進行了精辟的總結,并期待今后兩單位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推進中國的國際問題研究。
與會人員合影一
與會人員合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