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國際所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集體學習

    1025日上午,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全體黨員和職工開展了黨的二十大精神集體學習。國際所黨總支書記、所長王健研究員主持了學習會。

    王健所長指出,黨的二十大召開正值我國處于關鍵時刻,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需要把握中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方位。未來5年是新征程起步的關鍵5年,事關長遠和全局。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新時代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為新征程積累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充分意識到未來的挑戰將更加嚴峻復雜。美國最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未來十年視為決定性的十年,美國對我遏制打壓不會放松,只會加強。同時,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之多前所未有。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突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將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為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力量,一定要通過科技自立自強,把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更進一步統籌了發展與安全,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此外,要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總之,我們要牢記三個務必,增加歷史主動,加強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研究、闡釋和宣傳,充分發揮理論研究和決策咨詢的特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葉成城副研究員結合自身對現代化問題的研究,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后發國家跨越式發展的過程,與西方串聯式現代化不同的是,中國是并聯式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是幾代人奮斗和努力的結果,是艱苦卓絕的過程,是敢于斗爭的過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我國面臨的斗爭形勢日益復雜,未來要繼續發揚斗爭精神。他認為研究工作需要進一步關注中國和世界互動的過程,探索如何避免“國強必霸”的傳統邏輯、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提供全球治理方案、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孫霞副研究員指出,過去十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包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日益美好,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保障充足,實現了脫貧攻堅的勝利等。她認為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緊密聯系,涉及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物質層面包括如何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問題、能源的高質量消費等;精神層面指的是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滿意度,國家治理中需要考慮到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真正建成一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戴軼塵助理研究員對黨的二十大報告做了簡要的文本分析,她指出,報告中“安全”提到了53次左右,“發展”提到了103次左右,“斗爭”提到了17次左右。她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體現出我國依然堅持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始終把保護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但同時也反映了國際形勢變化和國內發展新問題所產生的挑戰與風險。在研究方面,需要加強對轉型經濟體、超大規模國家怎么樣實現發展的研究,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背景下,加強對政策的防御性工具和進取性工具特點的研究。

    束必銓助理研究員認為,在兩個大局相匯、變局疫情疊加背景下召開的黨的二十大恰逢其時、意義重大。面對充滿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的時代,黨的二十大召開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不僅使全黨全國人民能夠明確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具體部署,而且要求大家保持戰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黨的二十大報告內容廣泛,印象特別深的是幾個強國建設。此外,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共同富裕,每個人都不能掉隊,因此這不僅是國家的現代化,而且是人的現代化。在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智庫學者可以作為黨和政府、人民之間的橋梁,應加強政策研究。

    副所長余建華研究員指出,全面系統地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要與我們實際工作相結合,特別是要發揮國家高端智庫的作用。在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過程中,要上下左右對照學習。作為研究者,要認真仔細學習新論斷、新表述,并開展相關研究。同時,要學以致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世界觀和方法論,將挑戰與機遇、國內與國外、發展與安全聯系起來學,并形成高質量的研究專報。

    會上,王健所長還分析了當前意識形態問題的特點和動向,并就做好相關工作提出了要求。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