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專家均認為,在當前兩國戰略互信嚴重不足、官方和政策研究界線下深入交流仍有諸多障礙的情況下,兩國智庫尤其應當克服困難,努力促進溝通、發現問題、避免誤判,為中美關系穩定發展建言獻策。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的鬧劇已經落幕,但其魯莽行為的余波仍在影響著中美關系與地區穩定。在佩洛西成行之前,中方對美方釋放了一系列清晰、明確、強烈的信號,但美方解讀中方信號的專業能力為何出現明顯下降?
9月13日,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行中美關系與“第四次臺海危機”研討會暨《中美圍繞臺灣問題的信號釋放與“行動-反應”》報告發布會。會議以線上方式進行,京滬兩地十余位資深專家就上述問題參與研討。
互動模式存在隱患
《中美圍繞臺灣問題的信號釋放與“行動-反應”》報告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團隊與美國和平研究所團隊的一項共同研究項目的成果。研究項目以拜登政府上任十周內中美圍繞臺灣問題的政策信號與“行動-反應”為研究對象,探討美國新政府上臺后,中美雙方如何解讀對方信號,以及相關“行動-反應”對雙邊關系有何影響。
發布會現場。圖源:上海市國際問題研究院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在致辭中表示,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的外交努力和強烈的反對,執意在其訪問東亞時竄訪臺灣,肆意挑戰中方的紅線,迫使中方采取強有力的綜合反制措施,引爆了近25年來最嚴重的一場臺海危機,即“第四次臺海危機”。從根源上講,這是美國政府近年來加緊實施“以臺制華”,不斷掏空其一個中國政策基礎的必然結果。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邵育群是該報告的主筆之一。她表示,中美兩個大國在雙邊關系日趨緊張的狀態下,互相之間的信號釋放、接收與解讀,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行動與反應模式,出現了令人擔憂的現象。
邵育群強調,有很多因素使得中美圍繞臺灣問題的政策信號解讀變得非常復雜,包括美國國會的角色及美國國內的政治斗爭,以及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兩國對于美國聯合第三方行動這點看法差異很大,比如對于美日兩國聯合在臺灣問題上發聲,中美兩國的看法完全不同。
“如果拜登團隊足夠熟悉中國近代史,就應該了解中方對于中日關系和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的敏感性。”邵育群表示,“在中方看來,拜登政府意圖讓日本在涉臺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的舉動,要么是沒有把中美關系拉回穩定軌道的意愿,要么就是拜登對華團隊中根本沒有真正的‘中國通’,從而對臺灣問題在中美關系中敏感度和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認識。”
會議以線上方式進行,京滬兩地十余位資深專家就上述問題參與研討。圖源:上海市國際問題研究院
作為報告的另一位主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吳莼思表示,中美圍繞臺灣問題的行動和互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雙方在釋放、傳遞和接收政策信號方面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影響因素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外部客觀因素,比如自媒體的影響,雙方政治制度的不同,以及對方信號微弱或者不清晰等;另一類是內部主觀的因素,作為傳遞方想要傳遞什么信號,以及作為接收方是否愿意接收對方的政策信號。
就佩洛西訪臺事件而言,吳莼思認為中方的信息傳遞是清晰的、明確的、強烈的。但美方仍然要執意挑戰中方的核心國家利益,這表明美國完全沒有尊重其他國家國家利益甚至是核心國家利益的意識。
美方解讀能力降低
在討論環節,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指出,近年來,美方對中方信號進行解讀的專業性不斷下降。佩洛西此次竄訪臺灣,美方基本上沒有對中方釋放出來非常強烈、非常一致的政策信號做出正確的解讀,也并沒有得出政策上的準確判斷。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汪曙申認為,在美國的政策體系中,國務卿以及國務院的聲明、以及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關于對臺政策的說明,是最代表美國官方立場的。他還對美國國內政治對其臺海政策的影響日益加大感到擔憂,認為美國已經出現了共和黨和民主黨在競相打“臺灣牌”的局面,甚至民主黨內部不同政治勢力也在競相打“臺灣牌”。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表示,從信號釋放和行動反應的角度,不僅對正確認識當前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和看法,包括對中美關系的發展也是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回顧中美關系的歷史來看,積極的善意的信號是有助于雙方去認識、正確判斷對方的意圖,也有助于危機和分歧的一些處理。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圖源:上海市國際問題研究院
陳東曉表示,分析中美關系和臺灣問題有三個維度不可或缺,即國際體系、相互認知、國內政治。如何認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變同中美兩國各自國內的和國際戰略的互動關系,進而深刻影響中美關系臺海局勢,無疑值得深入去思考。
與會專家均認為,在當前兩國戰略互信嚴重不足、官方和政策研究界線下深入交流仍有諸多障礙的情況下,兩國智庫尤其應當克服困難,努力促進溝通、發現問題、避免誤判,為中美關系穩定發展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