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孫霞接受上觀采訪談歐洲如何應對今冬能源危機

    原文源于上觀新聞,2022年9月8日

    原標題:氣“短”心慌,歐洲人這個冬天怎么過?


    俄烏沖突以及能源危機下,歐洲暴露出自身能力的明顯缺陷,注定只能在大國博弈的羅盤中被動旋轉。

    北半球的冬天還沒來,但俄歐“斗氣”愈演愈烈,歐洲多國不免氣“短”心慌。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7日稱,將提議對俄羅斯天然氣設定價格上限,以削減俄財政收入。同一天,俄總統普京回應稱,如果西方國家實施限價措施,俄可能切斷所有能源供應。

    按計劃,歐盟成員國能源部長將于9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如何應對不斷飆升的能源價格。

    有評論稱,能源危機是歐洲胡亂揮舞制裁大棒的反噬。如今,凜冬將至,“北溪”停運,通脹爆表,民怨上升,歐洲要如何咽下自己播種的這顆苦果?

    歐洲怎么了

    最近幾日,從捷克布拉格到德國萊比錫,成千上萬民眾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模集會,抗議能源價格上漲,反對對俄制裁。在英國格拉斯哥市,民眾聚集在能源監管機構大樓外,當街燒掉電費賬單,抗議生活成本飆升。

    人頭攢動,怨氣彌漫,外界不禁要問,歐洲怎么了?

    自俄烏沖突發生以來,歐盟出臺6輪對俄制裁措施,俄對歐能源出口驟降,歐洲各國能源價格飆升。8月底,德國與法國明年交付的電力價格首次沖破1000歐元/兆瓦時,與去年約85歐元/兆瓦時的水平比,處于失控狀態。

    9月5日,受俄羅斯此前宣布“北溪-1”天然氣管道將完全關停的影響,荷蘭所有權轉讓中心10月天然氣期貨價格開盤暴漲31%,歐元對美元匯率5日跌破0.99美元,創20年來新低。

    “北溪”的閥門再次挑動歐洲神經,并不讓人意外。但這次停氣距離冬季更加迫近。很多人擔心,歐洲部分地區這個冬天可能會被迫進行能源配給制供應。

    不過,也有報告給出較樂觀的評估,認為歐盟國家填補儲氣設施進展順利,目前天然氣儲量已達到82%,提前、超額完成了歐盟此前設定的11月前達到80%的目標,預計歐洲大部分地區將能度過寒冷季節。

    歐洲能源危機究竟有多危險?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指出,按照能源安全的定義,歐洲能源危機可從兩方面觀察。一是價格上的可負擔性,二是供應上的可獲得性。目前來說,兩方面都面臨挑戰,前者更為突出。

    “按照德國和其他國家的說法,已儲備足夠的天然氣庫存來越冬。但儲備量能否堅持整個冬天仍然存疑,區域性短缺風險猶存。”孫霞說,更嚴峻的是,歐洲電價眼下已漲至罕見高位。即便多國政府擁有足夠儲備,但很多鋼鐵廠、小企業還是因付不起電費瀕臨倒閉。由此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又會使得危機加劇。有觀點認為,這次的價格危機比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更嚴重,而且可能會持續到明年,甚至更長時間。

    歐洲怎么辦

    身陷“氣荒”,冬天近在咫尺,歐洲該怎么辦?

    從歐盟方面的表態看,妥協并不是歐洲的選項。

    馮德萊恩7日在記者會上稱,歐委會將提議對俄羅斯天然氣設定價格上限,因為“必須削減俄羅斯的收入”。馮德萊恩還表示,具體事宜將由歐盟能源部長商定。

    按計劃,歐盟能源部長將于9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如何抑制能源價格。據歐洲媒體披露,歐盟正在研究多項提議,將交由能源部長們討論,其中包括:在歐盟范圍內設立高峰時段強制性節電目標(減少5%用電量),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發電商的超額收入設置價格上限并征收“暴利稅”,轉移化石燃料公司獲得的“巨額利潤”,向陷入困境的公用事業企業提供國家援助等。

    有批評稱,歐盟此前在歐洲能源危機中反應遲緩。也有評論稱,基于諸多現實利益考量,歐洲此前相對克制。如今,在美國不斷挑唆和“恐俄癥”驅使下,歐洲似乎拿出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勇氣。

    不過,鑒于成員國對俄能源的依賴程度不同,歐盟內部圍繞對俄天然氣限價問題分歧明顯。波蘭認為,歐盟應對所有非歐盟國家的天然氣設定價格上限,而不是只限制俄羅斯。捷克工業和貿易部長認為,限價提案應從9日的會議議程中刪除,它是“政治工具”,無法解決問題。德國也持懷疑態度。

    普京7日在東方經濟論壇上回應稱,對俄天然氣限價“絕對是個愚蠢決定”,一旦歐盟做出“有悖于俄方經濟利益”的決定,俄方將停止供應一切能源,包括天然氣、石油、柴油或煤炭,一概停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指出,俄歐“斗氣”呈現升級跡象,可從幾個角度觀察。

    一是,歐洲天然氣儲備進度如期進行,一些國家甚至超額完成。按照歐洲的設想,儲氣量80%以上基本可以在俄完全“斷氣”的情況下支撐兩個半月。因此,過冬無虞,底氣增加。

    二是,歐盟想通過最新舉措來顯示決心,也想嘗試一些能源價格領域的改革。以前歐盟的主要思路是補貼,這次提出了給進口天然氣設置限價、讓電價與天然氣價格脫鉤等,以便更好地解決通脹等問題。

    三是,從俄羅斯方面看,它可能認為可以拿“斷氣”反制歐洲。雙方目前處于“對賭”“較勁”狀態,都在拼誰能熬過這段時間。

    孫霞指出,到目前為止,圍繞能源危機,歐洲方面主要采取了開源、節流兩方面應對舉措。

    就“開源”來說,一是尋找俄氣外部替代來源,從美國、挪威、中亞地區等加大進口;二是找到其他替代燃料,比如德國可能重啟煤電模式、瑞典核電站重新開放等。“節流”包括多種措施,比如提出強制性省電目標、設置電價上限、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救濟等。

    “這些措施能達到多大效果,仍有疑問。”孫霞說,比如美國、加拿大承諾要擴大對歐液化天然氣和原油出口,但目前仍未兌現。這些國家因為政治、環保等原因,內部仍有反對擴大天然氣生產的力量,液化天然氣出口也受到成本、終端設施等限制。再如瑞士、意大利等國都推出較為嚴格的節電措施,但都存在是否可持續的問題。歐洲電力緊張在今年冬天將如何演變,會不會惡化為全面能源短缺,仍待觀察。

    危機怎么走

    如果把視線拉遠,過去一年多里,歐洲曾經歷兩輪能源危機。

    去年冬季是第一輪,由于疫情導致產能不足、疫后復蘇激發需求,全球供需失衡,歐洲能源價格呈螺旋式上漲。今年2月以來是第二輪,夏季破紀錄的炎熱干燥、水庫發電量驟減,使得危機進一步加劇。

    從中長期來看,能源危機只是一個風暴眼,會衍生更多問題。孫霞指出,目前,歐洲經歷的危機正向多方面輻射。

    經濟上,電價上漲造成通貨膨脹,壓力轉嫁給消費者、企業,歐洲正出現一波企業倒閉潮。近來,歐洲大型鋼鐵廠、玻璃廠、可再生能源原材料廠紛紛倒閉,可能導致投資不足、原材料價格上漲,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歐元區經濟可能面臨衰退。

    政治上,經濟萎縮可能引發國內抗議,社會分化加劇,引發政治動蕩。

    環境上,天然氣短缺導致很多國家回歸煤炭發電,碳排放率可能上升,可再生能源供應鏈可能發生中斷。

    崔洪建認為,能源危機會給歐洲帶來怎樣的影響,或可從正反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歐洲社會不穩定因素在上升。但一些國家的抗議活動構成復雜,參與者動機多樣,不能簡單解讀為反對政府能源政策、反對北約等單一訴求。

    另一方面,歐洲國家的政府也在想方設法解決電價問題,比如發放補貼、限價、打擊市場暴利行為以穩定價格等。只是,民眾的不滿和政府的應對正在“賽跑”,政策落實會有一定滯后性,尤其是在需要整個歐盟形成統一立場的情況下。因此,短期內,不排除一些國家會出現政局不穩、政治動蕩,但也不至于劍拔弩張,可能更多會像意大利那樣,多黨聯合政府因政策分歧垮臺,然后黨派重新排列組合。

    兩位學者都提到,歐洲能源危機帶來不少值得反思之處。

    “比如氣候政策方面,歐洲過于重視能源轉型,而對能源獨立考慮不足,忽視化石燃料在能源安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孫霞指出,就一國政府而言,首先應考慮本國能源安全。

    又如,俄烏沖突以及能源危機下,歐洲暴露出自身能力存在的明顯缺陷。

    崔洪建說,歐洲在地緣政治劇烈變化的情況下,尤其是地理上相近、相關性較高的情況下,很難掌握事態變化的主動權,基本都是被動承受。究其原因,與多年來形成的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能源上高度依賴俄羅斯的生存局面有關,注定只能在大國博弈的羅盤中被動旋轉。

    那么,它有更好的選項嗎?崔洪建認為,很難有選項。歐洲很多國家對烏克蘭危機有種強烈的“移情”效應,中東歐、波羅的海國家對俄羅斯有種現實的恐懼。在此情況下,想讓它們與俄羅斯緩和關系,簡直是天方夜譚。

    展望未來,崔洪建指出,今年冬天有幾點很關鍵。一是歐洲將面臨能源安全的極限測試,看它是否有能力擺脫對俄依賴。二是俄烏沖突戰場上,烏克蘭能否撐住、能撐多久,這將影響歐洲對俄烏沖突的立場。三是俄羅斯在經濟、金融、科技上能否撐得住?這將影響外界對俄烏沖突持續時間的判斷。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