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源于文匯報,2022年9月6日
崔榮偉,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9月5日,所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表示,針對外國軍艦停靠該國的禁令即將解除。索加瓦雷還澄清說,頒布臨時禁令是因為所方需要時間處理“突增”的訪問請求,并不針對美國。
所羅門群島政府8月30日發布禁令暫停外國的艦船進入其水域,要等到新的相關程序通過后再恢復。美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當天表示,由于所羅門群島政府的禁令,美國海軍所有艦船將被禁止進入所羅門群島的港口。
這一事件的起因是,所羅門群島政府于8月下旬拒絕了美國海岸警衛隊艦艇“奧利弗·亨利”號在瓜達爾卡納爾港口進行加油和后勤補給的要求。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引發了部分西媒借機渲染炒作所政府“親華排美”,其影射、碰瓷中國的意圖十分明顯。那么,這一事件背后究竟透露出何種信息?
美海警艦艇現身南太地區的背后
美國海岸警衛隊活動范圍應該局限于美國自身海域。但從實際情況看,美國海岸警衛隊卻經常超出其職能范圍,成為美國推進地區戰略布局的有力工具,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對伊朗施壓以及俄烏沖突過程中,都有其活動的身影。美國海警艦艇此次現身南太平洋海域,至少透露出幾方面信息:
一是美國正加緊推進地區海警力量布局,為今后深度干涉地區海洋爭端打基礎。早在2018年9月,美國海岸警衛隊就以培訓東南亞國家的海上執法力量為名,企圖染指本地區海洋事務。在今年5月與東南亞國家的一系列協議中,美國承諾投資6000萬美元,安排由美國海岸警衛隊牽頭在東南亞地區進行聯合行動。截至目前,從已公開的信息看,其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布局主要圍繞三個點——關島、南海、薩摩亞進行,以大致形成互為犄角式的海警力量安排。其中,關島作為母港,駐有三艘巡邏艇,南海地區部署兩艘艦艇,大洋洲地區部署一艘艦艇。“奧利弗·亨利”號的出現表明,美國海警艦艇也在承擔著巡邏南太平洋地區的任務。美國海警力量的地區布局已悄然成型。
其次是實現與海軍力量之間的互補與互動,海警力量成為美國介入地區局勢的新手段。大力推動海警力量在東亞和南太平洋地區布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試圖以此來彌補海軍行動不足。美國通過海上警衛隊來介入地區問題的方式可謂花樣百出。從已采取的動作看,有聯合培訓、打擊非法捕魚、航道執法、防災救災等方式,同時亦可采取抵近航行等海軍慣用的方式。“奧利弗·亨利”號停靠所羅門群島被拒一事意味著,海警力量正成為美國謀求介入地區問題的新手段。
三是企圖以此類事件為突破口,攪局南太地區合作。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的經濟合作在日益密切之余,安全合作也獲得重要進展。今年4月雙方簽署的中所政府間安全合作框架協議被美澳等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挖空心思打探、千方百計施壓,成為美澳等國的一貫伎倆。因此,美海警艦艇停靠被拒事件被曝出后,無怪乎美媒以酸溜溜的口氣對中所關系加以揣測,同時也頗有暗中向所羅門群島政府施壓的意味。
美海警成地區合作進程中的破壞性力量
2019年10月,時任美國海岸警衛隊司令的卡爾·舒爾茨就聲稱,海岸警衛隊正在“加倍努力攻克大洋洲”,要讓海岸警衛隊成為“該地區一個透明和首選的合作伙伴”。他聲稱,海岸警衛隊之所以如此定位,是因為“面對來自中國的脅迫和敵對行為”。可以看出,大洋洲重要性的提升是被置于對抗中國影響力的背景下考慮的。此次停靠事件只是美國“加倍努力攻克大洋洲”過程中的一個縮影,伴隨后續各方的進一步反應,事件也許很快被平息下來,但其對中所關系的警示,值得高度關注。
一是美國海岸警衛隊正成為地區合作進程中的破壞性力量。這意味著西太平洋地區的眾多中小國家今后將不得不面對美國海岸警衛隊提出的各種所謂海上合作項目。這些項目的底層邏輯就是通過撥弄地區海洋問題、挑動地區海洋爭端,以在眾多國家之間制造不和,而最終的獲益者卻是美國。
二是中所兩國經濟安全合作將經受新的考驗。中所兩國合作建立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基礎之上,是大小國家平等相處的標桿。美媒反應表明,美國并不樂見中所關系的順利進展,其必將利用海岸警衛隊所具有的較強靈活性特點,來謀求與所羅門群島國家的進一步接觸,企圖延緩其強化與中國合作的勢頭。中所關系勢必會面對來自美國的干擾。
美媒與其無端地借海警船靠岸被拒事件來影射中國,卻不反思為什么美國會將在所羅門群島的使館關閉了將近30年,任所國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與其指責所國拒絕美國海岸警衛隊艦艇靠岸,卻不反思一下與美海警的所謂合作最終會給相關國家帶來何種結果。
美國海警船的停靠要求不受歡迎。同樣,美媒挑撥離間、制造不和的邏輯也該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