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孫霞接受上觀采訪談“歐佩克+”首次減產

    原文源于上觀新聞,2022年9月6日

    原標題:一年多來“歐佩克+”首次決定減產,有何考量?

    孫霞,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專家認為,短期內,油價仍存在波動風險;長期看,圍繞全球能源市場的博弈也將持續。

    5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以視頻方式舉行第32次部長級會議,決定10月小幅減產,將日均產量下調10萬桶。這是主要產油國自2021年8月以來首次減產。專家分析指出,此次減產系“歐佩克+”對供需關系、全球經濟前景及調控油價的綜合考量。短期內,油價仍存在波動風險;長期看,圍繞全球能源市場的博弈也將持續。

    一年多來首次減產

    歐佩克在會后發表的聲明中表示,鑒于對當前原油市場基本面和未來走向的共識,會議作出減產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是主要產油國一年多以來首次下調月度產量。2021年7月,“歐佩克+”決定從當年8月起逐步增產。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認為,減產主要是出于“歐佩克+”擔憂疫情下經濟放緩將導致油價下跌的風險上升。“調整產量是干預油價的主要措施,歐佩克不希望油價降至100美元/桶以下。”

    另一直接因素在于,七國集團(G7)近日提出將對俄羅斯石油設置“價格上限”,歐佩克欲通過減產來抵消西方“封殺”俄油對油價的潛在影響。

    此外,專家及媒體都提到,伊朗原油回歸,或為減產的另一考量因素。

    盡管目前圍繞伊核協議的談判久拖不決,但若協議最終達成,大量的伊朗原油將被解除制裁,流入全球市場。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官員稱,計劃在明年3月前將石油產量提升至400萬桶/日。

    不過,孫霞認為,由于伊美在核協議問題上仍糾纏未定,加上此前俄總統普京訪伊取得一定成效,伊朗的石油產能可能不會過快釋放。

    減產后,意味著主要產油國抵消了其在9月小幅增產10萬桶/日的決定,使產量恢復到了8月的水平。

    多數輿論認為,此次減產的實際影響不大,更多是“象征性的舉措”。

    路透社稱,減產是為了阻止近期油價的跌勢。油價下滑讓包括沙特在內的產油國利潤驟減。

    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親王5日在會后表示,盡管此次減產幅度較小,但意在表明該組織的一個“態度”——在支持市場穩定和有效方面,歐佩克將是積極主動、具有前瞻性的。

    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鄒志強指出,從小幅增產到小幅減產,說明“歐佩克+”對石油市場的供需基本面自有判斷,不愿配合美西方“壓油價”、分割自身利益。“歐佩克更在乎維護其在全球石油市場中的強勢地位,同時不愿放棄與俄羅斯石油合作。”

    7月,美國總統拜登到訪沙特,敦促主要產油國提升產量,以降低油價并幫助全球經濟。外界普遍認為,“歐佩克+”在9月的“迷你”增產實際是在拒絕美國的增產要求。

    孫霞也認同,此次減產再次表明拜登中東行后美沙關系并未緩和,“沙特等主要產油國不再對西方亦步亦趨,正在告別‘美國優先’的石油政策”。

    供需關系決定油價

    由于市場此前普遍預計主要產油國將維持產能不變,因此意外減產給能源市場帶來震動。

    受消息影響,國際油價短線拉升上漲,后漲幅收窄。紐約原油期貨主力合約收漲2.24%報88.82美元/桶,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主力合約收漲2.38%報95.23美元/桶。

    由于市場對全球經濟前景和石油需求信心不足,自6月初以來,國際原油價格震蕩走低,美油和布油期貨主力合約價格跌幅均為25%左右。

    “歐佩克+”宣布減產后,外界擔憂國際油價會否就此走高?

    專家指出,此次并非長期、大幅度的減產計劃,市場供需關系仍將是未來影響油價的首要因素。此外,疫情下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復蘇情況、能源危機對歐洲經濟的影響、伊朗原油回歸的預期、冬季能源需求高峰來臨,也都將對油價產生影響。

    鄒志強認為,“鑒于歐佩克對全球經濟前景持謹慎擔憂的態度,短期內這些產油國不會有大動作,也不希望油價大起大落。”

    孫霞則認為,由于供求兩端影響油價上下行的因素都存在,短期內油價的波動性不會減弱,漲跌風險并存;長期來看,油價或趨于上升。

    一些能源專家預計,2023年油價仍將維持在100美元/桶左右,到2024年、2025年可能略跌。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專家觀點稱,油價下跌可能是短暫的,原因是供給將很難跟上需求的腳步。文章認為,經濟衰退導致的需求降低,或者更多應急石油儲備的投放,或為暫時性的,只會讓下一輪漲價更加兇猛。據預測,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再次達到疫情前水平,并在2023年繼續攀升。

    能源博弈將持續

    此外,各國間的能源博弈也將對市場前景造成很大影響,尤其是在俄烏沖突背景下,俄羅斯將如何應對西方的石油制裁。

    據報道,G7財長2日在一份聯合聲明中確認,同意對俄羅斯石油及石油產品設定“價格上限”,但具體定價水平等細節并未敲定。輿論認為,此舉意在減少俄石油收入,從而削減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的資金。

    “長遠來看,G7對俄油設定價格上限,配合歐盟禁運俄油等其他制裁舉措,可能推高油價,但目前不確定因素太多,作用未可知”,孫霞說。

    據悉,許多國家已表示將不參與G7的這項計劃。也有分析稱,俄羅斯或將石油折價后(但仍高于西方設限價格)賣給未參與計劃的國家,以規避制裁。

    孫霞表示,需關注俄羅斯與美歐的能源博弈將產生何種效應,例如俄能否在能源問題上繼續對歐洲保持強硬姿態,以及西方制裁下俄油是否會退出全球市場等。“一種極端情況是俄羅斯主動大幅減產來抬高油價,但這相當于自殺式行為,停產將損壞俄產油基礎設施并影響產能。”

    與此同時,美國的能源角色也不容忽視。

    孫霞指出,憑借施展政治手段和操縱貨幣政策,美國仍在極力維護其在全球能源市場中的地位。“美西方有意拉攏中東石油出口國來主導能源市場,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如果沙特、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國聯手,或許可以形成對抗美歐影響油價的力量。”

    能源危機引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歐佩克+”的減產決定正值俄羅斯與西方能源相爭激烈之時,這加劇了許多歐洲國家對經濟衰退和今年冬季天然氣斷供的擔憂。

    自俄烏沖突以來,由于美歐等國制裁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導致歐洲能源價格大幅飆升。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由于俄羅斯“北溪-1”天然氣管道未能如期恢復供氣,歐洲能源市場又現恐慌。5日,歐洲天然氣期貨交易市場的天然氣價格再度大幅攀升,漲幅達35%。

    能源危機當前,法德兩個歐洲大國已決定“相偎取暖”。

    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與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視頻會議后表示,法國將向德國輸送更多天然氣。如果今冬供電危機無法緩解,德國將向法國輸送電能。

    德國政府上周宣布,該國的儲氣設施大約已填滿86%,雖然尚未完成在供暖季開始前達到100%的儲備目標,但已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去年9月,德國的天然氣儲備量約為60%。

    孫霞表示,不同于石油,天然氣尚未形成一個全球市場,因此天然氣價格的走勢也呈現出地區化的特點。由于歐洲嚴重依賴俄羅斯供氣且大力發展能源轉型,因此歐洲的氣價漲幅最為明顯。

    “俄氣占歐洲天然氣進口近40%,歐洲想要‘找氣’非短期內可以解決。”鄒志強表示,“事實上,能源供應安全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不僅是歐洲,對非洲、中東一些依賴進口的“貧油國”來說,能源危機將是繼糧食危機之后的又一大考驗。此外,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東亞能源進口大國,也在構建自己的“能源安全墻”。

    孫霞指出,在西方對俄的多重能源制裁下,可能對中國、印度等能源進口大國造成一定影響,對全球來說,能源風險也在加劇。

    “在全球范圍內,能源安全的優先級正在顯著提升,”鄒志強說。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