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劉阿明接受新民晚報采訪談泰國總理停職的前因后果

    8月24日,泰國憲法法院做出了暫停巴育行使總理職權的決定。雖然泰國政府一再強調,這一決定對于泰國政局不會產生影響,但考慮到2014年以來泰國政壇的風風雨雨,憲法法院的決定及其后續行動仍引發外界廣泛猜測。

    泰國憲法法院此舉背后有何深層動因?這會對泰國政治和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編者

    1

    成也憲法 “敗”也憲法

    問:這一次泰國政壇到底發生了什么?

    答:這次推動泰國憲法法院做出暫停巴育總理職權決定的,依然是多次挑戰巴育執政地位的泰國反對派。

    8月中旬,泰國下議院議長川·立派向憲法法院提交了反對黨聯盟聯名請愿書。這份請愿書稱,巴育作為泰國總理的執政時間應從2014年8月24日開始計算,因此已達到泰國憲法規定的最長8年的總理任期。據此,反對黨聯盟要求法院裁定終止巴育的總理任期。

    憲法法院于8月24日以5比4的多數意見宣布暫停巴育行使總理職權,并稱將展開調查直至法庭作出最終裁決。在此期間內閣會繼續履行職責,副總理巴威將出任代理總理,行使總理的全部職責。巴育可以自收到這一決定起15日內向法院提交自辯書。

    到目前為止,巴育尚未就這個決定做出正式回應。但他已通過政府發言人表示,尊重法院的決定,將自即日起暫停行使總理職權,并繼續擔任國防部長一職,作為內閣成員履行職責。有法學專家稱,法院將于9月底前就巴育總理任期是否正式結束做出最終裁決。

    不難看出,憲法規定是此次法院接受反對黨申請并做出初步裁定的重要依據。

    目前泰國現行憲法是泰國的第20部憲法,于2017年由軍方任命的委員會起草并經公投生效。當時支持巴育將軍的領導階層和保守派贊成憲法規定泰國總理最長任期為八年,也就是說兩個任期,目的是為了在法理上推翻他信政權,并阻止為泰黨(他信、英拉所在政黨)重新掌權。

    不料,此舉卻成了一把雙刃劍。

    但這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此前就有觀察家預測,2022年8月23日,即巴育出任總理滿8年之際,將觸發反對派對于這一憲法規定的運用。

    2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問:這一次反對派利用憲法對巴育的發難,背后反映出泰國怎樣的政壇形勢?

    答:從深層次來看,近年來泰國政壇多方政治勢力博弈格局錯綜復雜,巴育的執政基礎日漸不穩。

    巴育于2014年發動軍事政變后掌權。在2019年的大選中,他所領導的人民國家力量黨贏得選舉,而巴育也成為民選總理。

    起初,巴育有著大量的支持者。他們多是追求國內政治穩定的保守派和關注經濟發展的大資本階層。但是,此后的泰國政壇紛爭不斷,暴力抗議屢屢發生,經濟發展萎靡不振,并爆發各種社會問題,各方勢力逐漸將矛頭對準巴育。

    2020年8月,最大的反對黨為泰黨議員曾在媒體上列舉巴育應辭去總理職務的五大理由。執政黨內部也有資深成員公開撰文,羅列諸如皇家警察安保漏洞、國家行政和財政預算缺乏透明度且充斥腐敗、泰國官僚機構龐大臃腫且缺乏效率、國家經濟增長緩慢、國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等七大問題,指出這些問題都說明巴育政權正在損害泰國的國家利益。與此同時,反對黨不斷通過地方選舉、議會運作和法律方式動搖巴育對于政權的控制。2019年之后,反對派共對巴育提出過4次“不信任”投票案。雖然巴育每次都能“涉險過關”,但其在政壇的影響力和在民間的威望不斷減損。多項民調顯示,這三年來巴育的支持率一直徘徊在15%上下。

    可以說,此次憲法法院的決定雖然簡短,但對于反對黨來說無疑是一場“勝利”,在某種程度上也有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味。

    3

    各派勢力 合縱連橫

    問: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點?

    答:從長遠來看,對于泰國政壇來說,憲法法院的決定只是一個開始,更多的不確定性和因此可能產生的新風險至少要在未來一個月法院最終裁定后才會慢慢顯現。目前需要密切關注的后續發展如下:

    首先是巴育會就此卸任嗎?至少從目前來看,巴育本人及泰國軍事領導人均表示接受憲法法院的決定,以及法院后續做出的最終裁決。依據對巴育總理任期的開始時間的認定不同,法院有可能做出三種不同的最終裁決。其一,如果法院認為巴育的任期開始于2014年8月,那么可能會命令他立即卸任,這也是反對派最為樂見的情況。但這顯然也將給泰國政壇帶來最大的動蕩風險。其二,如果法院認定其任期從2017年4月起算,即當前憲法生效之日,那么這將會允許巴育執政至2025年4月。這也是外界普遍認為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其三,如果法院裁定巴育的任期開始于2019年6月,即2017年憲法下泰國第一次大選后國王正式任命巴育為總理之際,那么巴育就能夠執政至2027年。這種認定方式雖然得到了當前執政黨聯盟的支持,但顯然將引發來自反對派和反政府組織更大規模的抗議。

    關于巴育總理任期時間的不同說法都有一定的法律依據,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此案的政治考量。今年11月泰國將作為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的主席國,主持和參加一系列東盟國家和主要大國的國際互動活動。考慮到沒有正式的國家元首無益于泰國的國際地位和聲譽,很多分析家預測憲法法院最終會讓巴育暫時留任。

    其次是提前大選的可能性。按照憲法規定,下一屆泰國大選將不晚于2023年5月舉行。如果想要提前舉行大選,現任總理需要解散議會,并在議會解散后的60天內舉行大選。泰國發行量最大的《泰叻報》援引民主黨副黨魁兼民主黨眾議院主席康派榜的話稱,目前解散議會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當前泰國的國內局勢并不符合通常解散議會的三種情形,即議會與政府間發生嚴重沖突、重要法律未在議會通過或總理在不信任投票中被投為不信任、聯合政府內部出現問題以致無法聯合執政。另一方面,解散議會的權力目前在代理總理巴威的手中。從人民國家力量黨在上、下兩院的總席位來看,執政黨仍然掌控著足夠的票數來決定下一屆總理人選,無論是巴育還是巴威都有理由寄希望于下屆選舉。

    最后,這會否成為泰國政治、經濟動蕩的開端?就目前來看,尚無法判斷憲法法院的裁定對于泰國中長期經濟發展的影響。但從短期來看,似乎影響不大。在上周三宣布總理停職后,投資者表現冷靜,美元與泰銖的匯率變化不大。據泰國商務部稱,所有的關鍵產業都表現正常,法院的決定對于經濟并無負面影響。

    而政治領域的不確定性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對于巴育任期的分歧,與過去20年間泰國不時發生的政治動蕩和暴力抗議活動有著極其相似的根源,即圍繞皇權、軍人和商業精英而形成的保守派統治集團與政治上不斷覺醒的農民、工人和城市居民所支持的自由派反對力量之間日積月累的斗爭。近年來,自由派政黨力量穩步上升,他們大多相對年輕而活躍、受過良好教育,在社會和經濟事務上有著較強的改革意愿,對泰國年輕一代有很強的吸引力。與此同時,保守派力量繼續主導著泰國的政治圖譜。他們對于自由派的主張,即使不是徹底敵對,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兩者在皇權改革和對外政策方面存在根本性分歧。例如在緬甸問題上,自由派支持對緬甸軍方采取一種相當強硬的立場,被認為與泰國傳統的“安靜外交”路線和“微笑國度”形象相背離。

    反對派當然不會滿足于當前暫時的勝利。各在野黨正躍躍欲試,希望在未來的泰國政壇中發揮更大作用。但他們能否取得最終的政治勝利仍然存疑。泰國著名的專欄作家蘇拉維·特維拉萬認為,雖然同為反對派,但他信領導的為泰黨與在泰國北部勢力日隆、備受年輕人喜愛的未來前進黨之間,不僅在皇權問題上意見不同,而且在選票上的競爭也遠大于合作。除非他信能夠獲得壓倒性優勢(這種可能性很小),否則保守派或執政黨繼續執政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因此,對于未來的泰國政壇來說,此次憲法裁定之爭很可能是各黨派勢力之間新的合縱連橫的開始。誰能夠徹底治愈一輪又一輪政治動蕩和抗議活動給泰國人民帶來的心靈創傷,帶領這個國家走出經濟和政治困局,修復泰國在地區和全球舞臺的地位和聲譽,讓我們拭目以待。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