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交互動到聯合軍演,美日韓“三重奏”又有新動作。
9月1日,美日韓國安首長將在美國夏威夷舉行三邊會晤。這是韓國尹錫悅政府5月上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本月改組內閣之后,三國國安高層首次會談。也是一段時間以來,美日韓擰緊關系“螺絲”的最新舉措。
分析人士認為,在美國推進“印太戰略”、加緊遏華的背景下,美日韓日益靠攏。但是,鑒于力量、地位、利益有別,三方合作將受到制約。此外,需要警惕的是,美國拉攏盟友,加劇陣營化趨勢,有將新冷戰引入亞太地區的風險,可能使地區局勢越發緊張、復雜。
核心議題
周二,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艾德麗安·沃森宣布了會晤消息。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杰克·沙利文、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秋葉剛男、韓國國家安保室室長金圣翰將于9月1日在位于夏威夷的美國印太司令部總部舉行會晤。前一天,即8月31日,三方將分別舉行雙邊會談。
據沃森介紹,三方會晤結束后,沙利文將訪問美國印太司令部,探討與同盟國家推進“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
據韓聯社等媒體報道,三方將就朝鮮問題、經濟安全、韓美日合作、地區及國際熱點問題進行深入討論。
關于朝鮮問題,韓國媒體稱,韓方將向美日詳細介紹其對朝政策路線圖的“大膽構想”。在此過程中,三方可能會共同審視朝鮮局勢,并就遏制朝鮮發起挑釁、推動無核化進程取得進展等事宜交換意見。
關于經濟安全合作,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劉鳴表示,這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方預計會就關鍵技術出口、供應鏈等問題進行磋商。同時,為9月即將舉行的“印太經濟框架”部長級會議做準備。
不過,三方探討經濟安全合作也可能演變為韓國向美討說法的一幕。
美國近期通過《芯片和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將對韓國半導體、新能源車產業產生很大影響。比如《通脹削減法案》將韓產電動汽車排除在稅收抵免對象之外。
韓國媒體稱,韓方將就美方實施《通脹削減法案》對韓企不利的問題提出關切,并要求美方設法將韓方可能遭到的損失降到最低。
關于地區及國際熱點,臺海局勢、俄烏沖突料將被納入視野。韓聯社稱,三方會就中國在美國眾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后在臺灣周邊實施演訓等情況進行交流。
劉鳴指出,三方聚焦的議題特點鮮明,即圍繞“印太戰略”核心,展開防務、安全、經濟等領域的磋商,連帶對俄烏等地區及全球形勢進行評估。
外界注意到,此次美日韓三邊“國安會”是在臺海局勢緊張、朝鮮半島形勢波動之際舉行的。但在劉鳴看來,除了因應現實局勢變化,三邊國安首長碰頭還有更長遠的考慮,即為“印太戰略”延伸版鋪墊。目前,韓國不是“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參與方,但是美日韓對“四方+”頗有興趣,希望把韓國納入“印太戰略”,從而通過延伸版將“印太戰略”向東北亞推進。
加速靠攏
一段時間以來,美日韓之間聯絡頻密,呈現加速靠攏的態勢。
外交層面,三國曾借北約峰會間隙舉行近5年來首次首腦會,并在G20外長會期間舉行外長會;美韓防長連續兩個月一月一會;韓日外長也迎來“破冰之約”。如今舉行國安首長會談可視為三國高層最新的接觸。
軍事層面,三邊及雙邊演習絡繹不絕。美韓“乙支自由之盾”大型軍演時隔5年“換名”重啟;美日也在日本九州展開一系列軍事演習,美軍第一次在日本境內進行單兵導彈實彈射擊訓練。本月,美日韓還在夏威夷海域舉行代號為“太平洋龍”的反導演練。
美日韓之所以日益走近,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藍建學認為,很大程度是美方極力推動的結果,其目的有二。
一是推動“印太戰略”落地。由于綜合國力日漸衰落、對地區控局能力下降,美國希望借重地區盟友力量,尤其著力打造美日韓三邊同盟,作為支撐、推進“印太戰略”的重要力量。“舉行三邊國安首長會晤表明美國拉攏日韓的力度明顯加大,希望兩國分擔安保責任,并趁勢擴大自身在地區的存在。”
二是加緊遏制圍堵中國。拜登政府上臺后,將中國視為最緊迫、最嚴峻的地緣戰略競爭對手,美國在亞太地區謀篇布局都是圍繞遏華展開。在此過程中,日韓難免承受選邊壓力。
還有評論認為,美方牽頭舉行這次三方會談試圖對外傳遞這樣的信息:俄烏沖突并未分散美國對印太地區的注意力,美國依然能全神貫注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
分析人士還指出,日韓向美國靠攏,也有各自盤算。日本謀求擴大地區影響力,成為“印太戰略”的主要領導國家,韓國也有成為全球中樞國家的抱負,雙方均有意借重美國的資源和力量。
劉鳴預計,未來美日韓三邊軍事合作會有所加強。幾個值得關注的動向包括:三方將更注重軍事協同與互操作;軍演范圍可能從夏威夷轉向東海;三方情報共享可能從對朝向對華擴展;策動日韓部署更多中程彈道導彈,將中程導彈推向第一島鏈;協調美日韓三國反導體系等。
能走多近?
美國領舞、日韓伴舞,這樣的三邊合作到底能走多近、走多遠,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問題。
藍建學表示,表面來看,美日韓合作被賦予更豐富的內容,從過去聚焦軍事安全,到現在向供應鏈、經濟安全等領域延伸。但是,三邊合作仍有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尤其表現在涉華議題上。
美國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試圖打造三邊同盟以遏制打壓中國,對日韓加大選邊站隊的壓力。但是,日韓與中國關系已深入發展,特別是經貿關系相互依存度高。日韓很清楚美國著力拉攏意在遏華,但兩國并不情愿為美國火中取栗。“由于對華態度、對華戰略取向存在溫差,三國在反華問題上不會取得太大成果。”
事實證明,面對美國站隊壓力,日韓也在審慎斟酌,微妙平衡。前不久,韓國外長樸振、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秋葉剛男相繼訪華,說明韓日無意對美一邊倒。韓國外長還表示,如果將中國排除在外,就難以談及印太地區的未來。
與此同時,三邊關系的今昔之變也在制約三國更緊密的合作。藍建學指出,過去,美日韓關系的突出特點是美國壓制日韓的戰略自主性;如今,隨著美國整體實力下降,對地區局勢、盟友的掌控力減弱,使得三邊平等性、盟友主動性逐步上升,美國對地區盟友也更加倚重,內部離心力自然潛滋暗長。
劉鳴也認為,美日韓推進合作存在諸多限制因素。
其一,力量不對稱、地位有別以及利益差異,導致美日韓三邊關系“邊長”不均等。
其二,三邊無正式合作機制。三方只是以美日、美韓雙邊機制為骨架推進合作。三方甚至無法形成議題型機制,類似美英澳圍繞核潛艇議題建立奧庫斯聯盟。無合作機制使得美日韓合作處于松散、低效狀態,停留于協調、磋商的層次。
其三,三方“同床異夢”。美國首要關注中國,出于大國競爭考慮,戰略覆蓋面遠遠大于日韓;日本高度關注臺海問題,試圖借題發揮,提升本國防衛力量,加速軍事正常化進程;韓國最關心朝核問題、半島局勢,但這并非美國優先事項。
此外,日韓之間歷史積怨、領土爭端難解,加上韓國民間反日情緒強烈,即便美國從中調解,尹錫悅政府對日示好,韓日也不可能完全和好。
上述限制因素決定了三方在很多議題上較難展開實質性合作,只能是有限、適度的合作。以此次三國國安首長會晤為例,預計三方高官只是重在磋商,相互交底,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
雖然“紙三角”一時半刻難變“鐵三角”,但是美日韓靠攏對亞太地區的影響卻在顯現。
藍建學指出,美國不遺余力籠絡日韓,以期整固三國同盟體系,有將新冷戰帶入亞太地區的風險。“無論是雙邊軍事同盟,還是三邊情報共享,都是冷戰殘余,將營壘對抗、意識形態對峙重新引入亞太地區,會使地區陷入安全困境,值得地區國家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