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劉鳴接受上觀采訪談韓美大規模軍演


    原文源于上觀新聞,2022年8月21日

    原標題:相似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韓美大規模軍演又回來了……


    輿論把演習比作一劑“毒藥”,認為它將使重啟韓朝、朝美對話難上加難,給半島和平穩定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發布


    相似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時隔數年,韓美大規模軍演又回來了。

    22日起至9月1日,韓美聯合軍演“乙支自由之盾”將拉開“戰幕”。按照韓國媒體的說法,這是2017年后被叫停的“乙支自由衛士”演習時隔5年“換名復活”“重裝出發”,通過對美韓同盟關系的重振,來調整和加強共同防御姿態。

    盡管韓美口口聲聲說演習“屬于防御性質”,但無論課目還是側重點,都令外界嗅出濃烈的“進攻”氣息。有輿論干脆把演習比作一劑“毒藥”,認為它將使重啟韓朝、朝美對話難上加難,給半島和平穩定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乙支”系列演習的由來

    長期關注半島局勢的人,對各類帶有“乙支”稱謂的軍演代號不會感到陌生。這一稱謂來源于古高句麗的護國將領乙支文德。而對于這位民族英雄的紀念,也反映在韓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首爾有“乙支路”,韓國軍方第二高等榮譽獎章以“乙支”命名,而韓國軍演代號更將這種“乙支”情結展露無遺。

    在這些軍演代號中,有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的“乙支演習”,有2019年首次舉行的“乙支太極”民官軍聯合演習……它們無不具有針對朝鮮的強烈意味。而在諸多演習代號中,最令人耳熟能詳的,莫過于韓美“乙支自由衛士”軍演。

    “乙支自由衛士”軍演的前身是始于1975年的韓美“乙支焦點透鏡”聯合軍演,從2008年開始更名,通常每年八九月舉行,約8萬官兵參演。演習內容方面,它偏重于聯合指揮所演習,以電腦模擬等方式為主,兼含部分實地訓練。在2018年被叫停之前,它與春季的“關鍵決斷”和“禿鷲”一起,被并稱為韓美三大年度軍演。

    然而,這個被韓國以民族英雄“冠名”的軍演,在朝鮮看來卻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軍事挑釁”和“入侵預演”,非但與英雄主義毫不沾邊,更給地區帶來動蕩風險。從歷史上看,每逢三大軍演期間,朝鮮都會神經緊繃,狠話自然免不了,狠招也常常接踵而至。

    2014年美韓春季軍演期間,朝鮮就曾在3天內發射71枚短程火箭彈;2016年,在“乙支自由衛士”軍演加強貫徹“先發制人、攻守兼備”軍事主張后,平壤直斥“對朝敵對行為達到極點”。軍演結束后僅一周,朝鮮就開展了自2006年以來第五次核試驗,朝核問題的繩結也越收越緊。

    2018年,半島局勢出現微妙變化。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時任韓國總統文在寅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就無核化問題進行談判。為了給對朝外交接觸創造條件,華盛頓和首爾商定終止三大軍演,代之以小規模演習。其中“乙支自由衛士”被拆分、縮減和改版,以“同盟”聯合演習等面目亮相。

    此后,朝美在無核化問題上各說各話,陷入僵局。不過特朗普并未通過恢復軍演規模的方式刺激朝鮮——用他的話說,軍演“沒有必要,完全是浪費金錢”。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沖擊,也使恢復軍演規模事宜被進一步推遲。

    為何“換名復活”?

    那么,本已退出歷史舞臺的“乙支自由衛士”軍演,緣何換了一個“馬甲”重新“上崗”?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周邊戰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認為,韓國政府換屆、以總統尹錫悅為代表的保守勢力上臺,是軍演“換名復活”的重要原因。雖然尹錫悅對朝提出“大膽構想”,試圖以經濟援助換取朝方棄核,但這改變不了尹錫悅對朝施壓政策的本質。

    相比韓國新政府對朝政策的重大調整,美國拜登政府整體上保持了對朝政策連貫性,依然對朝極限施壓。調整在于:將特朗普以首腦外交為引領的“自上而下”接觸模式回歸到務實、依托專業官僚和多邊框架的傳統方法。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劉鳴認為,從韓方角度看,它認為在與朝方緩和關系、進行接觸期間,平壤并未放慢核導研發腳步。因此韓國需要聯手美國,在加強“延伸威懾”方面做有針對性的軍事準備。更何況,尹錫悅所在的國民力量黨對朝政策基本理念,就是“以強對強”。而擴大軍演規模也有助于深化韓美同盟體系。

    從美國角度看,它對制約朝鮮固然有興趣,但不乏更深的考慮。劉鳴認為,演習可能不僅針對朝鮮,也有針對中國的成分,可視作美國推進“印太戰略”軍事部署的一環。

    外界注意到,就在“乙支自由之盾”軍演即將啟幕之前,美日韓近日剛剛在夏威夷海岸舉行了彈道導彈防御演習。美日韓等17國近日還開啟了“漆黑-2022”空中聯合軍演。雖然這些軍演以所謂應對朝鮮威脅為名,但分析認為這也反映出一些國家拉幫結派“錨定中國”的戰略圖謀。

    “復刻”與“加料”

    從本次演習內容和規模來看,它不但是對既往“乙支自由衛士”軍演的“復刻”,甚至還有一些“加料”。表現為幾個特點:

    第一,將采用“國家全面戰爭”概念實施戰區級演習。韓國《中央日報》指出,“國家全面戰爭”意味著可動用所有可用資源和手段進行戰斗。韓聯社指出,以朝鮮半島出現緊急情況為背景展開全面戰爭概念的演習,擴大實際機動演習規模,暗示著演習將具有相當的攻擊性。

    第二,除了運用計算機模擬技術的韓美聯合指揮所演習,還將恢復大型野外實兵機動演練。韓國國防部透露,今年軍演將包括11項野外實兵演練,其中一項為旅級規模。今后,韓美團級以上規模野外實兵機動演練將恢復如初。

    第三,軍演將恢復以往規模。《星條旗》報稱,雖然官方尚未公開參演兵力和裝備,但參照以往經驗,數萬名軍人可能參加這場今年下半年韓美最大規模軍演。“德國之聲”網站稱,僅僅是實兵演習部分,就會有數萬名軍人參與。

    第四,軍演之后還有后續安排,包括明年春季將開展名為“自由之盾”的例行演習,明年上半年韓美軍方計劃展開21項聯合演練項目,等等。

    劉鳴認為,采用“國家全面戰爭”概念實施戰區級演習,反映出韓方幾點考慮:第一,它認為一旦半島生戰,將不是局部沖突,因此要動用所有國家力量反擊,包括人員調動,軍事協調等,是“軍事+民事”雙重結合。這也是為什么韓國長期以來與有關各方綜合實施政府演習和軍事演練,提高國家整體作戰能力的原因。第二,考慮到對手海空力量、網絡力量的發展以及人工智能在軍事中的運用,韓方軍事準備也將是全面、而非單一的。

    至于野外實兵機動演練恢復,劉鳴認為,由于過去幾年指揮所演習“縮水”,野外演練減少,韓美在實操層面協同不足。而在美國發表新國防戰略,提出“聯合全域指揮控制戰略”“一體化威懾”后,這些新概念、新要素均有待在實際訓練中落實和檢驗。另一方面,出于美軍作戰指揮權移交計劃的需要,美國也希望借此測試、評估韓軍各方面能力,做到“心中有數”。

    局勢會不會“惡性循環”?

    輿論指出,韓美軍演的消息釋放后,在朝韓兩國都引起巨大反響。

    朝鮮17日向海上試射兩枚巡航導彈,這是朝鮮時隔73天再次發射導彈,分析認為不排除此舉是針對軍演的“武力示威”。在韓國國內,反戰和反美人士近日舉行集會,控訴軍演“備戰”行為。

    分析人士認為,軍演將壓縮朝美、朝韓對話空間,使兩組雙邊關系前景更加堪憂。

    王俊生說,朝鮮的政策呈現兩面性,一方面,發展戰略武器事關國家安全根基,另一方面,它也重視經濟發展、希望同美國韓國進行接觸和對話。這從今年6月勞動黨八屆五中全會的人事調動可見一斑——“知美派”崔善姬負責外務省;負責對韓工作的統一部長李善權也成為政治局候補委員等等。然而,美韓軍演可能對朝鮮的接觸政策構成沖擊,使局勢走向惡性循環。

    王俊生判斷,隨著軍演加劇朝韓、朝美關系緊張感,下半年朝鮮可能延續對外示強態勢。“至于核試的可能性,從技術上講朝鮮不存在障礙,更多在于是否具備政治決心。朝鮮會視半島局勢下一步走向而定。”

    劉鳴認為,從以往朝方反應看,一般采取一定的軍事回應,但對于外媒猜測的“第七次核試”,朝方態度可能比較謹慎——它會考慮后果的嚴重性,以及中俄在聯合國框架內為推進半島無核化進程做出的努力。

    從韓國角度看,劉鳴認為尹錫悅的“大膽構想”是前任李明博政府對朝政策的翻版,“形象塑造”意味更濃——意在通過展現對朝“柔軟”的一面,避免外界對其強硬政策的嚴厲批評。從這個意義上講,朝鮮對“大膽構想”的批駁在韓方意料之中。美韓軍演后,本就面臨信任危機的韓朝關系仍將在“困難模式”下前行。

    從美國角度而言,它將戰略重心轉移至“印太”,拜登眼下支持率低迷,民主黨忙于備戰中期選舉。雖然美國外交當務之急不在朝鮮,但會更多將朝鮮問題作為推行“印太戰略”、開展大國博弈的籌碼。

    上述背景也意味著,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地區安全秩序正步入深刻的調整轉型時期。韓國漢陽大學亞太地區研究中心前研究教授權起植認為,朝鮮半島絕不能再次發生戰事,韓美兩國不應舉行引發半島緊張局勢的聯合軍演,而應努力與朝鮮對話。美國為一己私利采取加劇緊張局勢的行動,將世界推向“新冷戰”,這不利于世界秩序穩定和各國繁榮合作。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