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的知識體系,離不開話語體系的構建。話語體系是三大體系之一,是一個系統,是國際關系學術思想、學術理論的抽象性表達,也是國際關系理論概念范疇的體系性表現。
為什么要構建中國國際關系的話語體系
第二,傳統的局限。從全球國際關系學術話語本身發展來看,目前占主導的是西方理論,但西方理論主要是建立在西方的歷史經驗基礎上的,而全球變局時代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特別是像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因此,既有國際關系理論的解釋力是有局限性的。雖然西方一直認為自己的理論和話語是普適的、普遍的,也曾希望通過全球化和現代化在全球推廣和復制,但是這種自我認定的普遍性和事實存在的局限性存在無解的悖論。所以,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歷史文明豐厚的遺產和新中國外交實踐有必要上升到學理高度,構建自己的國際關系話語體系,不斷豐富對變局時代紛繁復雜國際問題的全球理論闡釋力,為人類和平、文明和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建構中國特色國際關系話語體系的路徑選擇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指導,立足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中國的外交實踐成果。例如,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主要是通過民族國家之間權利、利益作為一個基本的分析框架。與西方話語體系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國際秩序的看法是比較整體性的“天下”概念,雖然這個天下概念有其局限和不足,但是這種整體性的思考方式還是有其獨特價值的,特別是在人類社會越來越成為“地球村”的現實背景下,而且這也是與“和合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通的。
第二,將中國外交實踐中的外交話語學理化,上升為國際關系理論。如“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一個外交政策,通過“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來克服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發展不平衡、文明沖突等問題,體現了中國全球化的主張,我們完全可以從學理上提升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話語體系,為中國外交提供更有力的學理支撐。
第三,立足于學術對外開放,主要是在與西方學術話語體系的對話中進行批判性建構。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話語體系建構,一方面要體現主體性、自主性,另一方面,要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特別要避免自我中心化。應該是以中國的文化資源和歷史經驗對國際關系理論,包括全球治理實踐作出貢獻;應該是將一些對話中的批判性成果帶回到國際學術界,這樣才有助于避免自說自話,真正擴大在國際上的學術話語權。
第四,堅持研究國外相關理論,擴大國際學術視野。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對西方相關學術理論的引入和譯介在國際關系學科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方面的工作還要繼續,但要改進。一方面是增強結合中國和非西方的經驗加以批判性轉化的學術自覺,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擴大視野,注意吸收西方非主流學派和發展中國家的相關理論成果。我們對第三世界和非西方國家的國際關系理論認識還比較薄弱,這方面也是需要關注的。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本文根據“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與中國國際問題‘三大體系’建設”專題研討會學者發言整理,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