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李開盛:不安全困境與亞太新型安全之路



    全球安全倡議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強調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在這方面,學術上有一個概念叫安全困境,即強調一國的安全追求(如提升軍備、擴充軍隊)會引起另一國的不安全,最終兩國的不安全感都呈螺旋狀上升。在筆者看來,這個概念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不安全困境,因為很多國家之所以去提升軍備、擴充軍隊,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自己感到不安全,但由于方法錯誤,最終仍然是陷入自己和別國均不安全的困境。


    兩個概念說的是同一回事,但不安全困境引導我們以一種同情心去看待很多國家的安全問題。就以朝核問題為例,韓國指責朝鮮發展核武器引起地區不安全、不穩定,而朝鮮則指責韓美同盟才是地區不安全的根源。但如果從不安全困境的角度看結論可能不一樣:朝鮮之所以發展核武器,是一個經濟脆弱、常規武器落后國家在強大的美韓同盟面前所做出的“理性”反應;而韓國之所以堅持與美國的同盟,也是在朝鮮戰爭之后一直深陷不安全感的產物。

    亞太地區還有很多類似的挑戰。例如,當前中美競爭也可以說是一種不安全困境。面對一個文化上、制度上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中國的崛起,一向視自詡為“山巔之城”的美國不但有一種權力上的不安全感,還有一種深刻的制度上、價值上的不安全感,因此對中國發動全方位的戰略打壓。而對從近代遭受西方欺凌的屈辱百年走過來的中國來說,美國的打壓必然會引起其關于不安全的慘痛回憶。

    南海島礁爭端的焦點是主權,但其中折射出來同樣也是不安全困境。透過爭端,那些東南亞的聲索方作為中小國家,看到的是一個龐大鄰居的崛起,從而產生在政治、經濟和領土安全等方面產生大國難以理解的焦慮。中國當然不會擔心東南亞國家構成安全威脅,但美國通過爭端借題發揮,頻頻介入,卻不得不使中國對東南亞方向的安全產生深深的擔憂。

    不安全困境概念的重要意義在于:一方面揭示問題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引導我們去探尋解決不安全的更深刻根源。像朝韓兩個國家歸根到底都是結構性的不安全困境的囚徒,去指責任何一方事實上都沒有意義,重要的是找出打破這種結構性困境的辦法。

    在這方面,全球安全倡議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思路。面對美西方的零和博弈思維,中方倡導以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為理念指引,以相互尊重為基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為重要原則,以構建安全共同體為長遠目標,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如何走出這樣一條新型安全之路,在實踐中仍需探討。盡管共同安全需要共同構建,但在實踐中經常存在“誰先走第一步”的關鍵性問題。朝核問題就是如此,美韓堅持要朝鮮先棄核,而朝鮮則要求美韓先要提供安全保證、建立和平體制,結果是誰也不愿意讓步,從而僵持至今。

    如果從博弈論的角度看,除非強制,要弱者自己先行一步是不可能的。由于國力不對稱,小國要面臨比大國要大得多的風險成本。比如說,在朝核問題中,朝鮮如果先棄核但卻得不到美國的安全保證,其后果可能是毀滅性的。但美國先承諾關系正常化、建立和平體制的話,即使朝鮮不履約棄核,也不至于對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不安全困境,最為現實可行的辦法就是大國先行一步。所以,在朝核問題上,美國首先有責任做得更多,而不是把責任推到朝鮮身上。在中美權力競爭所導致的困境中也是如此,相對于中國,美國仍然是強者,只有美國先行動才能打破博弈困境。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