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源于上觀新聞,2022年8月4日
原標題:“歐佩克+”小幅增產,給拜登的“一記耳光”?
孫霞,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沙特等中東產油大國最關心的是如何在石油市場、能源格局中保持權力地位和影響力,而非一時一刻的油價漲跌。
周三,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以視頻方式舉行第31次部長級會議,決定今年9月小幅增產,將日均產量上調10萬桶。
如此具有象征意義的微弱增產被輿論認為打了美國總統拜登“一記耳光”。他上月親赴中東發起“石油外交”,希望沙特、阿聯酋等海灣產油國能在此前增產基礎上再進一步提高產量。結果卻等于白跑一趟。
分析人士認為,“歐佩克+”的決策還是基于利弊權衡和利益考量。不過,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增產要求反應冷淡,顯示出中東產油國在制定能源政策時更有自主性;在與大國的能源博弈中,盡力維持自身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權力地位和影響力。
“迷你”增產為哪般?
每天增產10萬桶,8月3日“歐佩克+”會議的這一決定雖說基本符合市場預期,但是也讓市場哭笑不得。
在周三會議前,美英法等石油消費大國多次敦促歐佩克擴大增產規模,以平抑油價,緩解通脹壓力。誰知,歐佩克的答復仿佛跟大家開了一個玩笑:沒問題,我增產,但每天就意思意思,給10萬桶。
每天投放10萬桶石油是什么概念?
全球每天消費約1億桶石油,增產10萬桶相當于全球每天約86秒的石油需求。這被認為小到毫無意義,根本不夠全球“塞牙縫”。尤其是在俄烏沖突背景下,對緩解市場壓力也無濟于事。高盛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原油市場面臨每日200萬桶的供需缺口,庫存接近歷史低位。
若從歐佩克數據來看,每天10萬桶的增幅也是自1982年歐佩克實行配額制以來的最小增幅之一。
當然,“歐佩克+”如此“迷你”增產也不是沒有道理。從技術上說,它已提前預支了增產額度。在6月會議上,“歐佩克+”決定將9月增產計劃提前至7月和8月實施,即在7月和8月增產64.8萬桶/日。
但除此之外,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鄒志強分析,“歐佩克+”決定微量增產還有其他三方面原因。
首先,由于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上升,擔心能源需求減弱。
“關注供需基本面的變化態勢,是‘歐佩克+’做出判斷和決策的主要原因。”
其次,產油國剩余產能不足,增產能力有限。
事實上,“歐佩克+”從去年7月開始逐步增產,計劃到今年9月將石油產能恢復至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但是,據英國《衛報》等媒體稱,由于受制裁、投資不足等影響,“歐佩克+”的產能受到抑制。6月,“歐佩克+”的日產量低于其配額近300萬桶,無法再支撐擴大增產。到今年9月,“歐佩克+”剩余產能預計將降至100萬桶/日。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表示,歐佩克還擔心過早釋放剩余產能會帶來更大風險。“目前,全球能源需求量尚未達到最高峰,主要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還沒完全從疫情中恢復,需求還有上升空間,如果此時釋放全部剩余產能將喪失以后穩定油價的能力。”
正如歐佩克在會后發表的聲明中指出,必須謹慎使用目前非常有限的閑置產能,以應對嚴重的原油供應中斷局面。
第三,需要與俄羅斯等其他產油國協調增產計劃,以維持合作局面。
分析人士表示,西方敦促歐佩克加碼增產,除了想要壓低油價,還有一個目的是想借此減少俄羅斯的石油收益,削弱其應對制裁的能力。但是沙特、阿聯酋等海灣產油國與俄羅斯有著長期合作關系,再加上自身利益考慮,不愿僅僅為了西方的一點私心破壞與俄羅斯的合作,而是盡量在美俄之間保持平衡。
日增10萬桶的決定“是為了既讓美國平靜下來,又不至于增幅太大而讓俄羅斯感到不安。”一名“歐佩克+”消息人士說。
此外,孫霞還補充道,目前的高油價還沒有危險到威脅石油出口國的利益。所謂的“危險”是指,如果油價過高,將導致全球經濟崩潰、石油消費量驟減、政治社會動蕩,以及刺激新能源技術取得突破,從而替代石油和天然氣。
“如果沒到這個程度,產油國就不會干預現有相對穩定的較高油價。”孫霞說,畢竟較高油價對所有“歐佩克+”國家有利,石油收益可以用來發展經濟、推動多樣化改革、保持政局穩定等。尤其是現在俄烏戰事膠著,引發通脹、能源、糧食等危機,一些較貧窮的石油出口國也需要通過石油收益來換取食品、燃料和生活物資。
“碰拳”換來“耳光”?
“歐佩克+”如此吝于增產,在外界看來,最尷尬的可能是美國總統拜登。
市場分析師的評論頗為不客氣,直言這是給拜登的“一記耳光”和“侮辱”,說明拜登上月對中東展開的“石油外交”無效。
為了給美國國內歷史性的“兩高”——高油價和高通脹“降溫”,拜登上月展開任內首次中東行,試圖說服海灣產油大國放量增產。為此,拜登還不惜放下身段,不計沙特記者卡舒吉遇害“前嫌”,破例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會晤,兩人見面時還以碰拳問候。
除了外交投注,美國還押上軍售籌碼。在3日的“歐佩克+”會議前夕,拜登政府批準對沙特和阿聯酋總價值超過50億美元的軍售大單。
沒想到,沙特、阿聯酋等歐佩克大佬并未給拜登面子,只愿意日增10萬桶。美國媒體稱,拜登示好沙特王儲的政治賭博并沒有給美國人帶來可觀的回報,至少目前還沒看到。
孫霞認為,用侮辱或耳光來形容似乎言過其實,正如前述,“歐佩克+”的決策還是權衡利弊和利益考量的結果。不過,周三會議的決定反映出歐佩克的能源政策更具主動性和自主性。這與歐佩克對美歐“自私”的能源、氣候政策感到不滿有關。
“在歐佩克看來,西方只考慮自身利益,在石油需求峰值、石油產能和儲量、能源轉型等方面做出非常不利于歐佩克的政策導向。美國和歐洲低估了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和很多國家的需求。美歐只是在需要歐佩克時才放低姿態、一味拉攏,一旦不需要就翻臉,歐佩克和主要能源國家對這一套做派已生反感。”
反過來說,為穩定國內燃料價格,拜登向中東產油國提出增產要求也并不合理。“因為能源短缺和油價上漲并非供應方造成的,產量調整對油價影響也不會很大。造成美國國內汽油價格高企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地緣政治因素。俄烏沖突破壞了歐洲和俄羅斯之間的能源供應鏈,導致能源流動受阻和全球能源價格波動。”孫霞說。
鄒志強也認為,對于美國的呼吁,不能說“歐佩克+”完全置若罔聞,至少也算作出回應,聊勝于無。但是,僅相當于全球每天0.1%需求的增產幅度顯然只是象征性姿態。這反映了兩點:第一,海灣產油大國的戰略自主性更強;第二,美國對中東的影響力日趨下降。兩者互為因果、互相作用。
在鄒志強看來,海灣產油國提升戰略自主性也與全球能源格局變化有關。俄烏危機升級后,俄遭西方制裁,能源出口受到極大壓制,美國、俄羅斯、沙特(背后是歐佩克)三足鼎立的全球能源格局出現新變化。總體態勢是,美國處于更強勢地位,沙特與俄羅斯則相對弱勢。在這種情況下,歐佩克不會放棄與俄羅斯在能源問題上的協調與合作,這也從側面說明“歐佩克+”機制仍有生命力。
增產影響恐有限
在“歐佩克+”決定9月小幅增產后,3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一度沖高,隨后回落。加上美國原油庫存意外增加帶來的利空,國際油價收盤時更是明顯下跌,創下近6個月新低。
自今年年初以來,特別是俄烏沖突爆發后,供應緊張已推動國際油價飆升25%,達到14年來最高水平。油價走高也加劇世界多國的通脹困境。但分析人士表示,“歐佩克+”最新增產計劃對全球能源市場與能源價格影響有限,之后的幾場月度會議也不太會大幅調整產量。
孫霞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歐佩克+”依然是以穩定較高油價為主要目標,不會大幅增產。其基本判斷是疫情對中國等經濟體仍有牽制,俄烏局勢也將對歐洲持續產生影響。“這意味著歐洲存在供應短缺,但亞洲市場需求有限,能源格局基本能達成一種平衡。”
鄒志強也認為,“歐佩克+”總體仍將采取謹慎保守態度,適當回應美國等各方呼吁,但大致維持現狀,并觀察市場后續發展。
“今年接下來的幾場‘歐佩克+’會議,沙特等產油大國在制定增產計劃時仍會反復權衡,包括如何在美俄之間更好地平衡,以保持自身權力地位。對沙特等中東產油大國來說,最關心的是如何在國際石油市場、全球能源格局中保持權力地位和影響力,而不是一時一刻的油價漲跌。”
對于油價走勢,鄒志強預計仍將處于震蕩態勢,很難再上一個更高的點,甚至還可能面臨下行壓力。“因為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供需基本面存在不確定性,不排除需求下滑可能。”
孫霞認為,到今年冬季,隨著歐洲進入能源需求旺季,能源價格可能會上漲。“除非歐洲無法承受能源危機,迫使美歐在對俄制裁問題上有所調整,市場緊缺才可能會緩解,油價也會趨于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