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國際所舉辦第十三屆全球問題研究青年論壇

    7月23日,第十三屆全球問題研究青年論壇以線上會議形式召開。此次論壇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和《國際關系研究》編輯部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研究員首先致開幕辭。他表示,全球問題研究青年論壇已成功舉辦12屆,已經成為青年國際關系學人交流的重要平臺。在介紹了國際所的研究特色與青年學術交流中心后,對青年學者與知名專家的參會表示歡迎。王健同時認為,今年論壇的主題契合了國際關系研究發展的總趨勢。區域國別研究對中國這一正在崛起的世界性大國尤為重要,國家已考慮設立區域國別學為單獨的一級學科,顯示出區域國別學在學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論壇的主題為“比較視角下的區域國別研究:歷史、理論與政策”,共有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外交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遼寧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30余名專家學者和青年學人參與發言和評論,線上會議總計有150余位人員在線參與。

    第一節主題為“區域國別比較研究的前沿理論與方法”,研討由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子夔主持。華中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高秉雄和碩士研究生吳吉韻,陳述了比較歷史分析的方法體系,同時提出它也存在概念穿梭、研究方法科學化傾向、結構與能動張力等不足之處等問題。大連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秦立志,通過對時間與空間交互作用的方法論思考,提出具有有限普適性的地緣政治分析變量與解釋機制,認為地緣屬性、戰略文化、威脅認知這三個變量會對崛起國的戰略取向產生系統影響。大連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韓德睿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通過在現有制度基礎上的標準劃分,提出了替代、堆疊、漂移和轉換四種漸進性制度變遷的基本模式。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侯長坤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提取天下體系的操作化指標,繼而使用該天下理論對比先秦與華約的聯盟自主權之間的差異。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劉豐和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顧煒對此節發言進行了點評。

    第二節主題為“比較視野下的區域合作制度”,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懿黑主持。山東社會主義學院講師張家銘與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講師汪遒提出了權力結構穩定性與區域公共產品供給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以瀾湄合作機制的成功經驗為例探討中國周邊次區域合作機制。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群以新興大國崛起路徑、目標領域治理機制為解釋變量構建理論框架,分析霸權國在不同經濟領域塑造國際制度的策略選擇。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邊敏嘉對歐盟內次區域組織與歐盟元區域組織的互動進行分析,揭示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區域化發展的特點及對全球化的影響。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耀正選取俄羅斯、美國這兩個在制度選擇和地緣政治上有較大分歧的國家,探討大國對后蘇聯國家進行外交干預的動因。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李巍與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其勝分別對上述文章進行點評。

    第三節主題為“亞太安全與美國外交”,此節由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梟主持。遼寧大學國際經濟政治學院教授謝曉光與碩士研究生杜洞光從威脅制衡聯盟理論視角,探討美國印太聯盟體系從“轂幅”聯盟體系向印太“網絡化”聯盟體系的轉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戴維來、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孟凱強主要探討亞太地區中等強國在中美戰略競爭中的戰略選擇彈性及其表現出的差異性。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佳駿主要探討作為重要外交政策工具的美國“經濟國策”的新動向及其對華影響。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謝樂天從特朗普“退出北約”、拜登時代阿富汗撤軍及2022年“俄烏沖突”三個案例分析美國背離盟友的動機與根源。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浩與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柯靜分別對上述文章進行點評。

    第四節主題為“區域國別與世界政治”,由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羅輝主持。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張剛生、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黎娟娟通過對英、德、法三國對華政策的比較,揭示了執政黨意識形態變化與對華政策之間的關系。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嚴峻以圍繞烏克蘭問題的記憶僵局與敘事之爭為例,探討了歷史敘事在國家對外政策行為中的運用邏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胥雯婷與講師王凱采用深度學習情感分析的方法,對與印度民族主義相關的英文新聞文本進行分析,揭示印度民族主義對內外群體的情感強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劉宇祥以東亞國家為例,探討了政黨制度及權力集團的不同配置對國家對外事務能力的影響機制。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唐睿、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葉成城分別對上述文章進行點評。

    第五節主題為“中國外交”,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戴軼塵主持研討。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沈逸與博士研究生莫非以中美博弈背景下美國對華科技外交策略演變為題,探討了中美關系中最前沿的科技競爭,揭示了中美未來在科技領域博弈的發展趨勢。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國際關系學系副教授胡勇以中印之習莫會例,指出首腦外交具有其他外交形式無法替代的關鍵作用與戰略價值。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郝詩楠與博士研究生王敏認為,在美國加強對華技術封鎖的背景下,以半導體合作為代表的中韓技術關系日趨政治化但中韓半導體合作也受到韓國實用主義對華政策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本科生易玥瞳通過對中外主流媒體社交平臺賬號進行數據挖掘,系統分析十九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海外傳播情況。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李開盛和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澤林分別對上述文章進行點評。

    最后,在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青年學術交流中心主任葉成城副研究員主持下,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國際關系研究》編輯部主任傅勇與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際關系研究》主編余建華先后對本次論壇進行了總結。傅勇研究員表示,本次全球問題研究青年論壇的參會文章質量很高,探討的問題十分前沿,研究方法獨到,展現了青年國際問題學者較高的學術水平。《國際關系研究》作為國內國際問題研究的專業期刊,始終致力于挖掘具有潛力的青年才俊,鼓勵展開對國際關系重大前沿問題的學術研討,歡迎青年學者惠賜佳作。余建華研究員指出,此次論壇選題獨具匠心,緊扣現實熱點,在歷史、理論與政策三緯度上突出比較研究的特色。同時,青年學者們的研究方法與視角多元,評論交流異彩紛呈,富有啟迪。他寄語青年學人薪火相傳、繼往開來,攜手開創國際問題研究新局面。全球問題研究青年論壇將繼續成為青年學者交流的重要平臺。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