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俄烏沖突未解、對俄能源制裁反噬效應漸顯,再加上面臨俄羅斯“斷氣”威脅,歐洲正在經歷痛苦的“氣荒”。最近,為了找氣補氣,歐洲領導人四處奔波,迎來送往。歐洲能否在冬天到來前找到俄氣替代款,走出能源困局?
“能源外交”四面出擊
這幾天,在外交舞臺上,頻頻出現歐洲首腦、政要圍繞油氣打轉的身影。
就在周一這一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親往阿塞拜疆訪問,希望對方能增加對歐供氣量;法國總統馬克龍與來訪的阿聯酋總統洽談能源合作,兩國石油巨頭簽署了合作協議;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則前往北非訪問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稱,將與美、法、意三國能源公司簽署總額40億美元的協議,以便向意大利輸氣。
其實,今年早些時候,德國已經先行一步,與卡塔爾敲定建立長期能源伙伴關系。
繼與美國、中東、東地中海等國家和地區簽訂供氣協議后,歐洲領導人近來又四面出擊,向中亞、北非“突擊”,折射的是眼下深陷能源困境的歐洲無比焦灼的心情。俄烏沖突及對俄能源制裁帶來的反噬效應正在讓歐洲承受能源高價與短缺的雙重痛苦。
近期,又趕上歐洲各國準備囤氣過冬的重要時段,但是歐洲還沒完成任務。
6月末,歐盟理事會通過一項規定,要求成員國天然氣庫存在今冬前至少達到其儲氣能力的80%。歐洲天然氣總庫存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7日,歐盟天然氣儲氣率為64.42%。德國能源機構官員表示,德國儲氣率已近65%,但依然不夠。
然而,就在此關鍵時刻,俄羅斯“斷氣”威脅已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
先是俄輸歐天然氣主要管道“北溪-1”因常規維護關停,為期10天的檢修理論上到本周四結束。但是,歐洲擔心俄方可能會延長維護期,中斷對歐供氣。這對歐洲將是不可承受之重,因為“北溪-1”每年對歐輸氣約550億立方米。
緊接著,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近日告訴歐洲客戶,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將無法保證天然氣供應。
為了應對能源危機,歐洲不僅四處尋求“外援”,還采取了其他反常的應急措施。比如德國考慮重拾核能政策,延長僅存的三座核電站服役期;部分燃煤發電廠也開始恢復運轉。歐洲議會還決定給屬于化石燃料的天然氣投資貼上“綠色”標簽。此外,歐盟及多國政府還呼吁民眾節氣節電。
七拼八湊能否補缺?
四處“找氣”、七拼八湊能否幫助歐洲填補缺口,找到俄羅斯油氣的替代項,安然挺過這次能源危機?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歐洲對俄石油、煤炭依賴逐步下降,最吃痛的部分主要是天然氣。短期內歐洲能否度過能源危機的最重要指標是,歐洲能否將儲氣率提升至90%。如果這一目標有望在8到9月實現,那么歐洲多國大概率可以安然過冬。但是,從供給方面看,短時間內,全球能源供應國增加天然氣產能有較大困難,且建設接收液化天然氣的設施也尚需時日。這意味著即使歐洲目前開源節流雙管齊下“保供”天然氣,一時半刻恐怕仍難彌補缺口。
再從中長期看,即使歐洲四處“找氣”也難取代俄羅斯。就像德國能源官員所說,就算儲氣率達到90%,預計也只夠支撐兩個月。如果沒有俄羅斯天然氣,德國仍無法度過今冬。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最新數據,2021年歐洲天然氣消費量達5711億立方米,其中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高達1844億立方米,占總量的32.3%。
而現階段,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僅為一年前的一半。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趙宏圖表示,今年以來,美國向歐洲輸送石油、天然氣已超過俄羅斯,但是出口量依然有限。以天然氣為例,美國2021年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量約220億立方米。按照美歐達成的協議,今年美國將為歐洲追加供應150億立方米天然氣,并保證到2030年前歐洲每年可以得到50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但這根本不足以取代俄羅斯,也無法滿足歐洲當前的天然氣需求。而且,從美國進口天然氣也面臨可持續性問題。一是價格。歐洲能否持續承受遠高于俄羅斯的氣價將是考驗;二是進口量。進一步增加從美國的進口量是有限度的。這涉及勘探、開采、運輸、液化幾個環節,沒有三五年很難切實提高供氣量。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指出,歐盟目前只有三個天然氣外部供應者:俄羅斯、挪威、阿爾及利亞。但是挪威與阿爾及利亞合計占比也不如俄羅斯。盡管挪威嘗試增產,但是挪威的很多氣田都位于開發成本高昂的北海大陸架上,生產成本明顯高于俄羅斯。
其他渠道也是零敲碎打。比如,歐盟希望阿塞拜疆增加“南部天然氣走廊”管道的天然氣流量,但該管道去年輸氣僅約80億立方米。即使能如雙方期望到2027年達到每年至少輸氣200億立方米,也是杯水車薪,而且目前距離2027年還很遙遠。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指出,俄羅斯輸歐天然氣主要靠管道運輸,如今歐洲獲得的大部分是液化天然氣。但是液化天然氣涉及運輸、存儲,需要相配套的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成本高,而且建設配套設施也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
孫霞表示,“北溪-1”管線的天然氣運力此前已經削減60%,如果俄羅斯再不恢復運力,德國和東歐都將面臨更大的能源危機。即將到來的冬天,歐洲將面臨天然氣短缺和電力價格上漲的雙重打擊。
能否挺過空前危機?
如果歐洲無法補上缺口,俄羅斯再以“斷氣”相加,后果又會如何?
丁純指出,相比去年冬季的“能源荒”,甚至歷史上發生的“斷氣”事件,歐洲這次遭遇的能源危機可謂空前嚴重。事實上,能源危機只是一個風暴眼,它會衍生出很多問題,給經濟、民生帶來災難性后果。包括能源價格上漲推升通脹、歐元貶值、經濟衰退風險上升,甚至直接將歐洲推入滯脹。歐洲能否挺過這次危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歐洲的決心和意志。從目前來看,歐盟內部還是有高度共識的,至少就能源“脫俄”問題已給出時間表——自2022年8月10日起禁止進口俄羅斯煤炭;同時大幅削減進口俄羅斯石油,且預期今年年底將減少近90%的進口量。雖然天然氣暫未列入制裁范圍,但是歐盟也決定到2027年停止使用俄羅斯化石燃料。這說明歐洲對此已有所準備。即便無法填補供氣缺口,甚至俄羅斯“斷氣”,歐洲應該也可以熬過去。比如可以根據輕重緩急分配天然氣,還可以選擇減少用氣量、木材取暖、集中供暖等方式。
在趙宏圖看來,解鈴還須系鈴人。歐洲當前的能源危機并非俄羅斯反制所致,而是歐洲對俄發起數輪能源制裁“主動”制造的危機,根源在于歐洲無法做到戰略自主。現在,對歐洲來說,制裁反噬效應恐怕還只是剛剛顯露,尚未達到最高點,俄羅斯反制措施也只是剛剛開始。隨著雙方借能源武器進行博弈,能源危機短期內恐難緩解。歐洲后續采取何種措施,將取決于歐洲對自身能否承受相關后果的研判。
此外,也不排除雙方臺上爭得面紅耳赤,但是在臺下達成妥協的可能性。就像此前俄羅斯提出用盧布結算油氣后,部分歐洲國家也接受了這一變通方式。這表明在激烈博弈背后并非沒有妥協、談判空間。
如何影響能源格局?
英國石油公司在最新一期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中指出,全球能源系統面臨近50年來的最嚴峻挑戰和不確定性,當前惡化的國際形勢導致的供應短缺和價格飆升,使得如何解決“安全”“經濟”和“低碳”能源三難問題變得愈發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能源供應告急,即使連“減排”先鋒歐洲,也不得不向傳統化石燃料“委曲求全”,這是否意味著這場能源危機正在對全球能源格局產生持久影響?
對此,趙宏圖表示,從去年鬧“能源荒”,到今年發生俄烏沖突以及眼下歐洲面臨“氣荒”,能源安全問題進一步凸顯。短期來看,全球對能源安全的關注度將有所上升,將超出對能源轉型的關注。但是,從長期來看,碳中和、發展綠色清潔能源仍是大勢所趨。以歐洲為例,地緣政治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使歐洲擺脫對俄能源依賴之心變得更迫切,未來歐洲料將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力度。作為發展綠色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的引領國家,歐洲的行動也會推動全球在能源低碳轉型領域向前邁進。
至于能源價格走勢,孫霞認為,能源價格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供需、地緣政治局勢、疫情形勢、供應鏈狀況等。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能源價格仍將在高位徘徊。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明年將是關鍵。如果美歐經濟陷入衰退,造成需求斷崖式下跌,那將對能源價格造成巨大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