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嚴驍驍:2021年丹麥對華政策

    2021年丹麥與中國的關系是遭遇嚴重波折的歐中關系的一個縮影。雖然雙方的經貿合作增長勢頭良好,但在以人權為代表的價值觀問題上的沖突給雙邊關系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藉由所謂的新疆人權問題,歐盟時隔32年再次對華發動了制裁,中國政府實施了堅決的反制裁措施,制裁對象中包括丹麥民主聯盟基金會。323日,中國駐丹麥大使馮鐵就歐盟借所謂新疆人權問題對中國進行制裁向丹麥外交部提出了嚴正交涉。

    一、中丹政治、經濟、人文交往

    受到了制裁事件以及疫情的影響,中丹在政治交往方面相比往年頻率有所下降,高層互訪有限。11月26日,丹麥外交大臣耶珀·科弗德(Jeppe Kofod)訪問浙江吉安,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進行了會晤。科弗德肯定了丹中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價值,雙方并就丹中關系、氣候變化、人權等問題交換了意見。會前,科弗德向媒體表示,將會通過現場會議來關注中國的人權狀況,特別是香港和新疆的事態發展。在這次會議上,雙方同意對《綠色中丹聯合工作方案》(Green China-Denmark Joint Work Programme)的內容更新舉行磋商以最終達成一致,并簽署了五項備忘錄。《方案》旨在對中丹兩國進行綠色轉型提供指導,內容涉及氣候變化、能源、環境、農業、衛生等領域。此外,科弗德還分別與中國商務部部長、環境部部長進行了視頻會談。丹麥在綠色能源方面已經走在國際前列,丹麥氣候部長約根森此前表示,丹麥反對將天然氣、核電視為綠色能源,將繼續推動它們歸為“不可持續”類能源。因此,中丹的綠色能源合作對中國而言存在著較大的空間,對推動中國能源建設的綠色轉型有著重要的、積極的意義。

    經濟方面,雖然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是中丹貿易卻逆勢增長。2021年1月至9月,中丹貿易額達到128.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0%。中國對丹麥出口達到10.4億美元,同比增長41.6%。中國自丹麥進口52.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5.8%。從2020年9月到2021年9月,中國對丹麥的出口額已經增長了116%,進口額增長了58%。丹麥駐華大使馬磊(Thomas ?strup M?ller)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對丹麥來說非常重要。中國是丹麥除歐盟和美國之外最大的市場,也是丹麥海外第二大投資國。鐵路運力的提高彌補了受疫情影響的海路運輸,這成為中丹貿易實現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1月至10月,中歐班列開行12605列、運送貨物121.6萬標準箱,同比分別增長26%和33%,開行列數和運量均超2020年全年總量。其中,中歐班列中丹直達線于2021年3月順利開通,成為促進中丹貿易增長的重要力量。10月28日,駐丹麥領館聯合丹中商業協會、丹麥德斯威集團共同舉辦中丹直達線推介會,中丹兩國企業、機構代表40余人參加。

    中丹文化交流與合作在2021年也獲得了一些成就。9月23日,第二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在線上舉行,該論壇致力于推動中國與丹麥的民間教育交流。12月1日,中國知識產權局與丹麥專利商標局舉行了視頻會議,雙方簽訂了相關的知識產權合作諒解備忘錄。這是中丹雙方達成的首份知識產權合作諒解備忘錄。這標志著兩國的知識產權合作邁向了一個更高的臺階,為兩國的知識產權用戶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二、人權問題與中丹沖突

    相比往年,2021年由所謂“自由”、“人權”等問題引發的中丹摩擦和沖突明顯增多。在兩位丹麥議員的協助下,港獨分子許智峰于2020年12月逃往丹麥。丹麥政府和國會均支持這一行為。丹麥國會于2020年12月21日,通過了一項譴責中國政府的決議,批評北京當局侵犯了所謂的香港人權。這一事件在2021年初繼續發酵。香港政府公開表示正在尋找如何追究兩位丹麥議員的責任,以及通過何種途徑將兩人引渡到香港。雖然丹麥與香港無引渡安排,但有刑事司法互助協定,香港政府有權要求丹麥執法部門協助。但丹麥外交部長科佛德在媒體前表示,雖然香港政府可能會發布通緝令,但丹麥會堅決拒絕引渡其國會議員。去年6月香港《國安法》發布以來,已經有多個西方國家暫停了與香港之間的引渡協議。是否終止與香港之間的司法合作亦成為丹麥議會討論的熱題。

    2021年5月10日,哥本哈根民主峰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這一論壇是由前總理拉斯穆森創辦的丹麥民主聯盟基金會籌辦。丹麥外交大臣在會上暗示中國對歐盟的制裁行為惡劣。并且,此次會議邀請了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港獨分子羅冠聰參會。中國駐丹麥大使館發言人發表聲明,評判這一行為是一場政治鬧劇,是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干涉中國內政。5月12日,丹麥駐聯合國常任代表馬汀·赫曼(Martin Bille Hermann)代表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冰島、立陶宛、拉脫維亞、挪威、瑞典,發布了北歐-波羅的海國家聯合聲明,嚴重關切新疆人權問題,污蔑新疆存在大規模嚴重違反人權行為。10月27日,丹麥地方選舉候選人托馬斯·羅登(Thomas Rohden)在中國大使館門前懸掛印有藏獨旗幟圖案的選舉廣告,該廣告之后被移除。中國駐丹麥使館發表聲明稱,堅決反對借選舉之名和所謂“言論自由”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對于這一損害中國主權的行徑,丹麥政府采取了模糊處理的姿態,外交大臣科弗德表示,選舉海報被移除令人擔憂,將等待警方的調查結果,然后做出下一步措施決定。12月22日,港大拆除了校園內的反華雕塑,該雕塑由丹麥藝術家高智活(Jens Galschi?t)創作,丹麥反對黨要求丹麥外交部就此事件傳召中國駐丹麥大使。

    三、中美競爭與丹麥的選擇

    在中美競爭的背景下,丹麥不得不迫于美國的壓力就安全問題與美國展開針對中國的合作。2021年5月,丹麥政府出臺的外國直接投資審查法案獲得通過,并自2021年9月1日正式生效。對丹麥公司的大量外國直接投資以及與丹麥公司簽訂的協議均需要獲得丹麥商業管理局(DBA)的事先授權。這項最新的立法緣于中國華為公司在丹麥建設5G基礎設施而引發。華為在丹麥的商業活動被認為對其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構成了潛在威脅。在電子設備采購問題上,美國政府繼續對丹麥施壓。據丹麥《政治報》(Politiken)披露,4月中下旬,美國駐丹麥使館向丹麥《政治報》提出終止使用諸如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電子設備的要求,如果拒絕配合則將終止訂閱該報。美國駐丹麥使館還向其他的丹麥服務商提出類似要求。

    美國展開全面對華競爭的另一個不可避免的影響是,中方在丹麥自治領格陵蘭島的經濟活動遭到了沖擊。5月20日,北極理事會外長會議召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出席會議,期間訪問了丹麥、格陵蘭島。布林肯表示,美國希望加強與這一丹麥自治領建立更強大的伙伴關系。加強與格陵蘭島的聯系,已經成為美國對抗中俄的全盤計劃的一部分。美國國際開發署宣布一項價值1210萬美元的針對格陵蘭島的經濟援助計劃。雖然,美國加大了在格陵蘭島的存在引起了一些丹麥內部的不滿聲音,但總體上丹麥政府是予以配合的。丹麥現任外長在會晤前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時就曾表示,歡迎美國加大在格陵蘭島的金融和政治投資。中美競爭深入影響了該島的政治生態,格陵蘭島自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動限制中資的活動。

    丹麥國際問題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投資問題與中國的政治影響力、對環境的影響一同構成了華盛頓、哥本哈根、格陵蘭島大選的重要關切。這一關切背后的看法是中國投資是由中國政府的戰略目的所推動和協調的。隨著左翼環保黨在選舉中的獲勝,禁止探勘鈾礦的新法案在11月被正式提交,這一項政策無疑重創了計劃在格陵蘭島開采稀土的中資企業。此外,自治政府撤銷了一家中國煤炭和鐵礦石進口商的鐵礦石開采許可證,理由是該企業未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礦區經營活動。

    最后,美國也利用安全、人權等議題聯合丹麥打壓中國。11月3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訪問丹麥。到訪期間,斯托爾滕貝格參加了第73屆北極理事會,并在丹麥議會發表了演說,在贊揚丹麥對北約所做出的貢獻同時,大肆鼓吹中國對北約安全構成的挑戰。12月10日,美國聯合丹麥、挪威、澳大利亞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表示四國將努力遏制利用產品侵犯人權的政府出口技術。該聲明稱,四國將基于自愿的準則做出政治承諾,使用出口管制工具,防止用于促成嚴重侵犯人權行為的軟件和其技術擴散。雖然該份聲明未點名中國,但是由美國總統拜登在其主持的民主峰會上宣布,針對中國的意味不言自明。

    四、中丹關系的未來展望

    雖然丹麥一直宣稱人權是其外交政策的重心,但中丹的實力懸殊,使得丹麥政府幾乎不可能就所謂人權問題獨立地采取過激單邊行為。中國與丹麥的雙邊關系,就本質上依然是由經濟、科教、綠色能源、氣候等次級議題所驅動的,因而丹麥對華外交仍然會奉行謹慎的姿態,以免其在全面戰略伙伴下獲得的既得利益受損。然而,由于其高度的價值觀偏好的外交政策,借助其北約、歐盟以及北約理事會成員國的身份,丹麥仍舊會在諸如中國人權的敏感問題上發聲,并在這些組織內部推動、支持對華的統一立場或行動。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文發表于由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和上海歐洲學會共同發布的《歐洲對華政策報告(2021)》)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