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源于中國社會科學網,2022年6月16日
當前,國際局勢動蕩加劇,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要牢牢把握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真髓,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特別是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及角色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加強外交工作頂層設計、戰略謀劃和策略運籌,堅持底線思維,注重工作實效,結合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堅定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正確的歷史觀,就是不僅要看到現在的國際形勢變動,而且要端起歷史望遠鏡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進而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在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中,正確的歷史觀能夠引導我們尊重歷史規律、把握歷史大勢,正確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善于抓住和用好歷史機遇。
在大國關系方面,美國以冷戰思維看待中國的崛起,并對中國開啟全面戰略競爭。不過,歷史上決定大國競爭最終勝負的因素是內部改革與發展。對此,我們需要保持戰略定力,特別是要有打持久戰的韌性和耐力,避免過早陷入對抗陷阱。同時,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在國際斗爭中必須建立自己的中間地帶,擴大統一戰線。面對蘇美兩個超級大國,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的戰略思想,即把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已獨立和正在爭取獨立的廣大經濟落后的國家,以及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作為可以爭取的朋友,從而有效地拓展了中國的戰略空間,贏得了戰略主動。
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我們要善于從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不斷加強全球伙伴關系建設,拓展戰略合作空間。盡管美國拜登上臺以后積極拉攏歐盟,以實現對中國全面戰略競爭的“實力疊加”。但是,在國際格局多極化的大背景下,作為單獨一極的歐盟必然會進一步統一內部立場,打造“地緣政治實體”,加速推進戰略自主。這為中國與歐洲國家合作提供了機遇。4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以視頻方式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時就強調,“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共同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近年來,美國以推動“印太戰略”、強化美日和美韓同盟、借題拉攏東盟等手段在中國周邊地區進行深入集中的戰略布局,為此,我們應更加重視周邊外交在總體外交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總結歷史和當代中國營造良好周邊環境的經驗,爭取處理好中美日、中美韓、中日韓、中俄印等大三角關系,將周邊地區打造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節點以及高質量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引領示范區。
正確的大局觀,就是不僅要看到現象和細節,而且要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總總、紛紜多變的國際亂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在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中,我們要善于在國際亂象中把握大局,在世界變局中引領方向,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從發展、全面、系統、普遍聯系的角度觀察問題,尤其不能為了局部利益損害全局利益、為了暫時利益損害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1969年,陳毅、葉劍英、徐向前和聶榮臻四位元帥向中央提交了《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的報告,作出了中蘇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蘇矛盾大于中蘇矛盾的精辟判斷。正是基于這一判斷,中央決定改善中美關系。2001年“9·11”事件以后,中國政府審時度勢,抓住非傳統安全在全球安全中的重要性上升這一主要矛盾,積極參加全球反恐聯盟,并于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的崛起贏得了重要戰略機遇。
為持續、有效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我們需要冷靜思考,找到外部環境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國際格局變化的主要矛盾、對外關系中的主要矛盾、中美關系的主要矛盾等,從而能夠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在核心利益方面堅持立場,在非核心領域采取策略性戰術,通過聯系性戰略以點帶面,不斷擴大合作面,塑造對我國有利的外部環境。作為影響世界格局和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因素,良好的中美關系對維護國際和平穩定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把握大局,找到中美正確相處之道。2021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晤時,鄭重提出了新時期中美相處的三點原則,即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三點原則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匯聚了中美半個多世紀相互交往的經驗教訓,是中美關系恢復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由之路。
正確的角色觀,就是不僅要冷靜分析多種國際現象,而且要把自己擺進去,將中國放在與世界的關系中看待問題,明晰中國在世界變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制定對外方針、政策。當前,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更加緊密,雙方對彼此的影響不斷加深。因此,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把自己發展好了,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才能給世界發展帶來機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影響力。
在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實踐中,我們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塑造和充實大國角色。一是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中國歷來主張尊重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迄今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和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面對破壞世界和平的挑戰,中國要更加積極有為,提出和平倡議,搭建和談平臺,構建和平機制。例如,面對中東地區長期存在的安全困境,中國提出了中東和平“五點倡議”,建議搭建海灣地區安全多邊對話平臺,探討構建中東信任機制,深受中東國家歡迎。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首次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明確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的時代課題,為世界和平貢獻了中國智慧和方案。
二是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的提出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全球治理觀,為停滯的全球化發展注入了強勁的中國動力。共建“一帶一路”抓住了全球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直面全球化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地理決定命運”。今后,中國還將堅持開放和包容的原則,主動加強戰略對接和相關倡議的協調,攜手共建綠色、健康、數字絲綢之路。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后中國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為縮小南北鴻溝、破解發展不平衡描繪了“路線圖”,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推進提供了“加速器”。
三是做全球治理的引領者。目前,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于歷史轉折點。隨著發展中國家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及推動國際格局演變的新生力量,它們已經從全球治理的跟跑者逐漸轉變為自覺的推動者。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應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把維護本國利益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推動現有治理體制機制增量改革、存量改進,逐漸提升與本國經濟實力地位相匹配的“知識性權力”和“制度性權力”。同時,也要注重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的價值引領,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目標提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合法性、正義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