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源于上觀新聞,2022年6月13日
原標題:半島局勢緊張之際,韓美首腦會晤后僅三周又舉行外長會,有哪些看點?
劉鳴,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韓國在安全上不得不依賴美國,無法成為完全可以戰略自主的國家。
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邀請,韓國外長樸振于12日至15日訪問美國,定于13日出席美韓外長會。這是韓國新政府5月成立以來兩人首次面對面會談。
備受關注的是,時間上,本次高層互動距離拜登總統首訪韓國僅過去3周;空間上,朝鮮半島近來緊張氣氛加劇,美韓一直猜測朝鮮第七次核試驗“箭在弦上”。在此背景下,新一輪韓美外長會有何新看點?對于地區局勢意味著什么?
看點何在
作為傳統盟友,外長互訪稀松平常。但近一個月,韓美高官頻頻碰頭,節奏較文在寅政府時期明顯加快。5月下旬,拜登亞洲行首站選在韓國。本月上旬,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接踵而至,參加美韓副外長會談,在韓國停留3天。間隔不到一周,美韓最高外交官又在華盛頓聚首。
對于現年65歲的“美國通”樸振來說,這次訪美也與以往有明顯不同。早在2008年,作為韓美議員外交協會團長,他曾訪問華盛頓并與時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拜登會面。兩個月前,作為韓美政策協商團團長,他攜當選總統尹錫悅親筆信,對美進行7天訪問。而這次,他正式以韓國外長身份出訪。
輿論認為,半島局勢緊張加劇、韓國新政府起步不久,韓美雙方都有加強溝通的意愿。樸振此次美國行將聚焦三方面議程:朝鮮問題、加強同盟關系、為月底可能舉行的美韓領導人會晤協調溝通。
首先,今年以來,朝鮮進行了十余次導彈發射活動,包括成功進行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美韓猜測,朝鮮準備進行自2017年以來首次核試驗。對此,美國尋求安理會追加制裁,遭中俄反對。上周,美韓在朝鮮西部海域發射導彈,令地區局勢更趨復雜。
韓媒稱,雙方將討論如何協作應對朝鮮可能進行的武器試驗,并向朝方釋放信號。有消息稱,兩國外長可能將討論如何增強“延伸威懾”能力,可能推進安理會和單獨層面的應對措施。樸振此前透露,韓國不排除單獨制裁朝鮮。這在韓國歷史上較為罕見。
其次,美韓關系已升級為“全球全面戰略同盟”,美方正努力將韓國拉入“印太戰略”框架。此次外長會將趁熱打鐵,討論3周前“尹拜會”成果的后續措施,涉及經濟安全、“印太戰略”、烏克蘭局勢等問題。
按計劃,樸振還將與美國商務部長、能源部長等官員舉行會談,討論“經濟技術同盟”下的合作、落實“印太經濟框架”等;他還將訪問美國國會和智庫,與美方人士交換意見。
再者,韓國總統尹錫悅基本確定出席本月29日在西班牙舉行的北約峰會。考慮到韓美領導人借機會晤可能性較高,兩國外長可能會就相關事宜進行協調。此外,由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計劃參加北約峰會,美韓可能將磋商如何加強美韓日安全合作。消息人士稱,樸振可能會在訪美結束后訪日。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楊文靜認為,美韓近來加強聯系,既是因應局勢變化,也呈現出常態化和趨勢性。
變化在于,朝鮮方面,從去年9月以來短程導彈試射等行動增多。拜登5月訪韓后,朝方還發射了遠程導彈。韓國方面,尹錫悅政府上臺后,對朝政策趨于強硬,與文在寅政府“和解”政策相反,更多采取武力炫耀、軍事威懾的姿態。上周,美韓還針對性地發射8枚導彈。
延續在于,過去幾十年,美韓關系一直保持密切態勢。近年來,美國有意引導美韓同盟越來越超越朝鮮半島,向應對中國崛起、服務“印太戰略”的方向轉型。美國希望構建全球性同盟體系。
“本次外長會有三方面看點引人注目。”楊文靜說,一是,如何應對朝鮮半島的變數。美方捕捉到朝鮮第七次核試驗的信息。美韓雙方希望阻止朝鮮核試驗,也會在這方面制定相應預案。韓國政府主張采取“以牙還牙”的態度。
二是,美日韓三邊同盟已擺上臺面。韓國、日本此前都表達積極意愿。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日韓三國防長會首次就臺海穩定作出相關表述,這一動態需要關注。日本《朝日新聞》稱,尹錫悅希望同日方以北約峰會為契機舉行首腦會談,推動兩國改善關系。一旦成行,這將是自2019年12月后日韓首腦時隔兩年半再次舉行會談。
三是,美韓在經濟、科技方面的升級合作。雙方可以說互有所需。韓國不愿在經濟上對中國過于依賴,也抱怨中國采取的一些政策對其商業利益有所損傷。從特朗普時期開始,美國開始強調供應鏈安全,試圖與中國經濟“脫鉤”。拜登政府上臺后,美國推出供應鏈彈性等計劃,包括最近的“印太經濟框架”,可能產生何種影響,值得關注。
地位上升
這是尹錫悅政府上任“滿月”后的最新外交行動。近一個月來,韓國外交政策走向備受關注。
輿論認為,尹錫悅政府正在調整“外交坐標”,提升韓美關系、放棄對朝和解的基調是明確的。“美國通”已在韓國國家安保室、外交部、國防部等多個機構大舉回歸。受此影響,韓國在美國外交版圖中的地位正在上升,半島局勢更趨復雜。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劉鳴認為,自尹錫悅上臺后,韓國在拜登政府“印太戰略”中的地位確實得到提升。美國的重視程度與韓國的靠近程度,兩者相匹配。
美國希望韓國在“印太戰略”下發揮更多積極作用。美方甚至希望韓國更多參與到北約、西方七國集團的合作框架中去,以形成所謂基于共同價值觀的統一陣線。但文在寅政府一直以消極、模糊的態度來應對,盡管也不得不參與一些半導體、產業鏈等方面的合作。尹錫悅政府上臺后,韓國在對美戰略上積極靠攏,對“印太戰略”采取實質性參與、緊密配合的態度。不過,韓國仍保持一些底線,如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仍保持謹慎小心,不想完全與中國對抗,包括在“印太經濟框架”問題上表示不針對中國等。
“但總的來說,韓國希望成為‘全球樞紐國家’的理想,并不能輕易實現。”劉鳴說,盡管自金泳三時期起,韓國就宣稱要做“全球樞紐”,但實際上只是中等大國,仍受到半島局勢的極大牽制。它無法擺脫朝鮮在軍事、安全上的壓力,不得不依賴美國,無法成為完全可以戰略自主的國家。韓國希望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從盧武鉉時期一直爭取到文在寅時期,但至今仍沒有成功。它在防務上擺脫不了美國,可想而知,在全球的影響力也會受到限制。
微妙跡象?
較為微妙的是,就在韓美外長打照面前夕,朝鮮外交團隊也有一些調整。據朝中社報道,朝鮮勞動黨第八屆五中全會擴大會議10日在平壤閉幕,會上任命外務省第一副相崔善姬出任外務相。后者也成為朝鮮歷史上首位女外相。
韓方資料顯示,崔善姬于1964年出生于平壤,是朝鮮前總理崔永林的女兒。上世紀80年代進入朝鮮外務省工作,長期參與對美事務以及朝核談判。
崔善姬在朝鮮被公認為“美國通”,在2009年克林頓訪朝、2010年卡特訪朝時擔任翻譯。2018年和2019年兩次美朝峰會期間,時任副外相崔善姬陪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參加會晤。韓聯社稱,崔善姬是少數能向金正恩直接報告的官員,影響力不容小覷。
有評論稱,崔善姬對美態度強硬,但也不算“強硬派”。朝鮮外交政策上的強硬態度可能不會改變,但對崔善姬的任命或是其考慮重返談判的人事布局。
對此,劉鳴指出,崔善姬是長期與美國打交道的強勢外交官,全程參與特朗普時期的美朝領導人會晤,經驗較為豐富,對美國較為了解。但同時,她也是一名務實的外交官。任命她擔任外相,也意味著朝鮮領導人下一步可能考慮在必要時與美國進行接觸、對話。
“不可否認,拜登政府至今沒有形成對朝接觸的渠道。朝鮮半島出現新的緊張狀態。但局面不一定會失控。”劉鳴說,一方面,拜登政府在東亞、“印太”地區的重點還是與中國競爭,并不希望半島局勢失控。另一方面,從冷戰結束后局勢的發展看,雙方往往在高度緊張情況下尋找談判契機。李明博、金泳三等韓國保守派政府執政的強硬時期,韓朝、美朝之間都有接觸。眼下,雙方雖“強硬對強硬”,但不排除下半年朝韓、美朝會進行某些接觸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