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柯靜接受澎湃新聞采訪談俄烏沖突“滿月”的外溢后果

    編者薦語:

    本文源自澎湃新聞,2022年3月24日

    原標題:俄烏沖突一月記:持續的“閃擊”,磨蹭的和談以及外溢的戰爭陰云
    柯靜: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莫斯科時間2月24日清晨6時整,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了一項“以烏克蘭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為目標,以及阻止烏克蘭政府對本國人民實施種族滅絕的“特別軍事行動”。


    普京宣布幾分鐘后,烏克蘭基輔、哈爾科夫、敖德薩和頓巴斯相繼傳出炮火聲,俄軍地面部隊同時兵分四路,從東、南、北、東北四個方向進入烏克蘭,俄烏沖突由此爆發。


    時至今日,戰事已持續了整整一個月。在這場已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最大規模人口遷移的沖突中,俄烏雙方均遭受了慘重的人員傷亡,但俄方對烏主要大城市的攻勢至今未見較大進展,沖突已陷入僵持階段。雖然俄烏兩國自2月底開展了四輪和平談判,但始終未就停火等關鍵事宜達成一致。


    與此同時,在沖突爆發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施加了一輪又一輪制裁,俄經濟背負沉重壓力。北約與歐盟等方面還向烏克蘭不斷“輸血”,提供經濟乃至軍事援助。對此,俄羅斯多次警告美歐方面勿“引火燒身”,甚至將自身核威懾力量置于高度警戒狀態,并直言其在面臨生存威脅時或使用核武器。


    在俄烏沖突恐長期化的當下,沖突升級引發核戰爭乃至被頻頻提到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猜疑,給人們帶來深深的不安。沖突的陰云正籠罩在歐洲上空。


    雙方損失如何?


    一枚枚導彈從游弋在塞瓦斯托波爾附近海域的俄軍艦上發射升空,拖著長長的尾焰飛向烏克蘭境內的目標。


    這是當地時間3月22日俄海軍使用“口徑”-HK巡航導彈空襲烏軍目標的一幕。從上月24日俄軍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根據美國軍方的說法,俄軍在沖突中使用了上千枚遠程導彈。


    沖突爆發首日,俄軍動用了160多枚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對烏軍機場、指揮機構等重要軍事目標進行了打擊。


    在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打擊之后,俄國防部表示,“烏克蘭武裝部隊的軍事基礎設施、防空設施、軍用機場、航空設施因高精度武器而癱瘓。”


    烏軍海空軍大部分力量在短時間內被摧毀引發了外界的熱議。一些分析認為,俄軍遠程導彈大規模空襲,達到了“閃擊”烏克蘭的目的,俄軍將在短時間內以較小的代價結束軍事行動。也有分析認為,烏軍海空軍力量本來就弱小,難以抵擋擁有優勢的俄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一旦到了地面戰場,尤其是在游擊戰和城市戰中,俄軍也將付出很大的代價。


    在沖突爆發之前,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網站刊文認為,面對有優勢的俄軍,激烈的巷戰可能成為烏軍對付俄軍進攻的重要方式。《外交事務》雜志稱,作為最后的手段,烏克蘭軍隊可能會撤退到城市,迫使俄軍進入城市地帶。俄羅斯軍隊雖然看起來龐大,但城市沖突會證明它們微不足道。然而,烏克蘭不會輕易做出這樣的選擇。城市沖突是血腥的,將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并對經濟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


    《外交事務》雜志認為,烏軍還可能會采取游擊戰,分成規模較小、擁有最大自主權的戰術編隊,利用反坦克武器和便攜式防空武器進行持久作戰。


    “軍事沖突爆發后,烏軍確實這樣做的,不少主力部隊進入城市,依托建筑與俄軍作戰,野戰部隊就地隱蔽,挖掘戰壕,準備陣地戰和游擊戰,”軍事專家韓東指出,“城市戰是最難打的,美軍伊拉克沖突期間的費盧杰之戰,美軍狂轟濫炸下也打了近20天,傷亡一千多人,俄軍在車臣沖突中也有慘痛的城市戰經歷。”


    美國《紐約時報》3月22日援引美國國防部消息稱,俄羅斯為進攻烏克蘭的集結的超過15萬兵力首次降至原有集結軍力的90%以下,反映出俄軍在烏軍反擊下所蒙受的損失。


    美國國防部一高級官員22日早上透露,俄軍在多方面包括日常補給線和后勤“都陷入了困境”。該官員說,五角大樓看到的一些跡象表明,一些俄軍因為凍傷,已經撤離。


    對于美國防部的說法,俄軍還未進行回應。俄軍只在3月2日公布了人員傷亡情況。俄羅斯國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在俄對烏克蘭展開的軍事行動中,俄軍有489人死亡,1597人受傷。


    值得一提的是,從軍事行動開展至今俄軍有多位高級將領被證實已經陣亡,包括俄羅斯第41集團軍副軍長蘇霍維茨基·安德烈·亞歷山德洛維奇少將、俄羅斯黑海艦隊副司令、一級艦長安德烈·帕利等。
    俄軍至今沒有公布武器裝備損失情況,但這也是防務界跟蹤研究的重點。


    英國《衛報》22日援引Oryx博客網站的統計稱,俄軍在烏克蘭已經損失1666輛戰車。Oryx博客網站是一個追蹤軍事裝備損失的開源軍事網站,據統計,俄羅斯在烏克蘭損失了1666輛戰車,其中800多輛在沖突中被毀,其他損失的戰車包括缺乏燃料、機械故障等原因被拋棄。已確認被摧毀的戰車包括111輛坦克、74輛裝甲車、123輛步兵戰車以及312輛其他軍用車輛。


    Oryx博客網站統計俄軍損失的作者寫道:“這份清單只包括有照片或視頻證據的被毀車輛和設備。”“因此,被摧毀的設備數量明顯高于此處記錄的數量。”


    烏克蘭國防部3月21日公布了最新戰果,自24日以來,烏軍擊落俄軍97架固定翼戰機和121架直升機,地面裝備方面,擊毀俄軍498輛坦克、1535輛裝甲車及步兵戰車、320門火炮、1242輛軍車以及3艘艦艇。


    但烏軍的統計也經常遭到外界的質疑,認為烏軍為了鼓舞士氣,夸大了戰果。比如,據環球網援引美國“沖突地帶”網站3月19日報道,近日,有俄羅斯網友在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港拍到俄海軍22160型巡邏艦首艦“瓦西里·別科夫”號航行的畫面,而在烏軍的宣傳中,該艦在一周之前被烏軍火箭炮擊沉。


    陷入“持久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的討論也逐漸從“閃擊戰”轉向俄軍是否陷入“持久戰”。


    “從軍事角度看,速戰速決肯定是最好的,戰線越長、時間越久,損失就會與日俱增,投入也會與日俱增,”韓東介紹說,“俄軍沒有公布軍事行動結束的時間,但肯定也希望速戰速決,但作為久經沙場的俄軍來說,應該也對持久戰有其他方案,畢竟在伊拉克沖突中有絕對優勢的美軍也花了近一個月才宣布贏得沖突。”


    在分析人士看來,之所以俄軍沒有實現外界預測的速戰速決,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烏克蘭軍隊地面部隊實力并不弱,可以通過城市戰、游擊戰和陣地戰等方式與俄軍作戰;二是烏軍依托民用設施抵抗,俄軍為了盡量避免平民傷亡,戰斗上束手束腳;三是空天軍缺乏精確制導彈藥,打擊效果受影響;四是西方源源不斷的軍援和持續的情報支持。


    沖突爆發之前,烏克蘭陸軍擁有近17萬人,擁有近2000輛坦克、3000多輛裝甲車以及3000多門火炮也有幾千門,而且經過烏東沖突后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俄軍與烏軍作戰,規模相當于一場中等強度以上的局部沖突。除了正規軍,烏克蘭政府還動員了大量民兵和民眾參與城市戰。


    美國陸軍上將戴維·彼得雷烏斯3月20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采訪時指出,軍隊大城市戰斗需要占領每一棟建筑,清理每一個房間,然后必須把部隊留在每一棟建筑里,否則敵人會回到軍隊身后,重新占領建筑物。在彼得雷烏斯看來,城市戰非常有利于烏克蘭人。


    俄羅斯國防部21日發布了一段俄軍使用精確制導武器打擊烏克蘭多管火箭炮以及彈藥倉庫的視頻。視頻顯示,烏軍火箭炮發射完后駛入一處已經停止運營的購物中心進行隱蔽,隨后該購物中心遭到俄軍的導彈打擊。


    雖然俄軍遠程導彈打擊摧毀了烏軍的指揮和偵察系統,但北約源源不斷的武器供應和情報支持,讓烏軍能夠掌握俄軍的動態,進而指揮部隊作戰。


    3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發表公開講話,宣布向烏克蘭提供8億美元的額外軍事援助,這使美國在過去一周內承諾對烏克蘭的安全援助總額達到10億美元。根據白宮發布的聲明,軍事援助計劃還包括反坦克導彈和更多美國已經開始提供的防御性武器。


    彼得雷烏斯透露,17000件反坦克武器在一周內流入烏克蘭,其中包括大量便攜式反坦克系統。


    在情報支援方面,根據跟蹤軍機動向的媒體報道,從俄烏關系緊張到爆發沖突,北約大量偵察機在烏克蘭與東歐國家邊境附近飛行,部分無人機還進入烏克蘭境內活動,向烏提供大量軍事情報,這些偵察機包括 RQ-4“全球鷹”無人偵察機、RC-135W戰略電子偵察機、E-8C戰場監視飛機、E-3A空中預警機等。


    “可以看出,北約派出的偵察機類型非常豐富,既有監視空中動態的預警機,也有探測地面目標和電子情報的各種類型偵察機,如果加上太空中的衛星,可以向烏克蘭提供非常豐富的情報信息。”韓東介紹說。


    “在情報戰、輿論戰、心理戰上,俄羅斯面對的對手不止是烏克蘭,還包括整個北約。”韓東指出。


    3月18日報道,美國國防情報局局長,陸軍中將斯科特·貝里爾(Scott Berrier)在出席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時稱,美國目前和烏克蘭進行的情報共享“就美國的能力而言是革命性的”。他隨后表示,可以在閉門會議上就這一問題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


    從俄官方的最新的表態可以看出,俄軍對持久戰早已有心理準備。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2日接受采訪時表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是一場“有著嚴肅目標的嚴肅行動”,沒有人認為僅需要幾天時間就能完成。


    佩斯科夫說,特別軍事行動正嚴格按計劃進行。俄羅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烏克蘭的軍事能力”,這也正是俄軍只攻擊烏克蘭軍事目標、不打擊民用目標的原因,俄羅斯需要確保烏克蘭從一個“反俄中心”轉變為一個中立國家。


    當地時間23日,俄羅斯國防部發布了第五十六份軍事行動簡報,簡報指出,自軍事行動以來摧毀烏軍1558輛坦克裝甲車輛、1354輛特種軍用車輛、432架軍機和780門火炮。


    “可以看到,俄羅斯未能如期的那樣,以一場閃擊戰迅速征服烏克蘭,在戰場上,俄羅斯軍隊遇到了非常頑強的抵抗,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正試圖進一步增強對烏克蘭的軍事打擊力度。”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馮玉軍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當地時間3月19日,俄羅斯國防部宣布采用“匕首”高超聲速導彈摧毀了位于烏克蘭伊萬-弗蘭科夫州的一處烏軍大型導彈和航空彈藥庫,這是“匕首”高超聲速導彈首次參加實戰。21日再度使用“匕首”導彈打擊烏軍目標。


    彭博社刊文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使用高超聲速導彈,似乎標志著其戰略的轉變,以應對其在戰場上的損失,這可能標志著沖突進入新階段,同時向世界展示其“豐富的火力”。


    外交博弈


    “我們知道我們需要做什么,如何做,以及需要付出什么代價。我們絕對會完成所有計劃。” 莫斯科時間3月18日,在俄羅斯首都盧日尼基體育場的演講臺上,現年69歲的俄總統普京向成千上萬揮舞著俄羅斯國旗、高呼“俄羅斯、俄羅斯、俄羅斯”的人們承諾,克里姆林宮的所有目標都將實現。


    盧日尼基體育場彼時正舉行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8周年紀念活動,舞臺上裝飾著“為了一個沒有納粹主義的世界”和“為了我們的總統”等橫幅標語,俄軍在烏克蘭使用的“Z”字元素處處可見。


    普京還引述《圣經》里的句子“沒有比為朋友放棄靈魂更偉大的愛了”繼續動員大眾,他贊揚俄軍在需要用自己身軀保衛人民不受子彈傷害時,“就像兄弟一樣”,展示出長久未見的團結。這段講話表明,克里姆林宮不認為自己在戰事中失利,也沒有準備在未達成既定目標的情況下“妥協”。


    針對這場愛國集會展露的信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政治學系教授丹尼爾·特瑞斯曼(Daniel Treisman)告訴澎湃新聞,目前很難獲得有關俄羅斯國內輿論的可靠信息,“我們確實知道至少有兩部分人,一類人基本上相信俄羅斯官方媒體的說法,即俄羅斯被迫干預烏克蘭,以保護烏克蘭東部的俄語使用者,并消除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


    他接著表示,“而另一類人——俄羅斯藝術家、名人、學者和其他人簽署的各種公開信,以及反戰請愿書上的大量簽名,表明他們不相信官方說法,強烈反對這場軍事行動。我們不知道這兩個群體的相對規模。”


    2月24日,普京宣布對烏克蘭采取“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多地傳出爆炸聲——這場行動至今仍在繼續。莫斯科方面稱,自己的目標是實現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保證俄羅斯的國家安全。烏克蘭則認為這是針對一個主權國家赤裸裸的“入侵”,俄羅斯應立即停火撤軍。


    爆炸聲中,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過頻繁發布視頻和演講以及堅持留在首都基輔,迅速收獲了許多烏克蘭人以及西方世界的好感。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月28日報道,民調顯示,烏克蘭民眾對澤連斯基的支持率飆升至90%以上,比2021年12月時增加了三倍。當被問及烏克蘭擊退俄羅斯進攻的可能性時,70%的人表示他們認為有可能。


    除了利用社交平臺鼓舞烏克蘭人為自己的國家而戰,澤連斯基還向歐洲議會、英、加、美、德、以等國議會發表演說爭取支持,他的演講參照各國歷史事件,反響不凡。許多評論人士認為,“國家領袖”已經成為澤連斯基的新標簽,而不是那個“喜劇演員”。


    特瑞斯曼觀察稱,在克里姆林宮做出2月底的重大決定之前,澤連斯基在烏克蘭低迷的支持率(25%至35%)可能讓他們備受鼓舞。但他們本應該預料到,在烏克蘭遭到襲擊后,這個數字可能會猛增。


    “在俄羅斯內部,普京可能認為對烏克蘭進行軍事干預會很受歡迎,就像8年前發生的克里米亞危機一樣。”特瑞斯曼說,“假使他堅持只是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這兩個自行宣布(‘獨立’)的‘共和國’,并將它們并入俄羅斯,這個判斷可能是正確的。但現實表明,普京似乎收到了有關烏克蘭局勢和西方潛在反應的歪曲信息。”


    現在,普京似乎不得不正視作為對手的澤連斯基。此前俄總統并不屑于與烏克蘭總統直接對話,克里姆林宮在回應澤連斯基的會談請求時,通常表示這一提議“為時過早”。在今年初俄羅斯與西方就烏克蘭問題密集會談時,烏克蘭也沒有坐上談判桌。


    現在,澤連斯基堅持要與普京直接會談,俄方不再回絕這一提議。澤連斯基3月21日表示,倘若不與俄總統會面,就不可能通過談判結束俄烏戰事。他還準備向普京提出烏克蘭“被占領土”的問題,至于烏克蘭愿意作出何種讓步,得由烏全民公投決定。


    在是否加入北約問題上,烏克蘭已準備好做出讓步。澤連斯基近期不止一次地表示,烏克蘭很清楚它現在不能被接納為北約成員,北約成員國“明白他們不想與俄羅斯打仗,因此不能接納我們……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點,并接受其他安全保證。”


    自2月28日起,截至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代表團已經進行了四輪會談,就建立人道主義通道達成諒解等部分事宜達成一致。


    在第四輪會談結束后,俄總統助理梅金斯基3月16日早些時候說,烏方提出按照奧地利或瑞典模式成為去軍事化的中立國家,保留其陸軍和海軍。佩斯科夫隨后說,這一提議可被視作“折中”選擇。


    但烏總統辦公室顧問波多利亞克16日對此做了反駁,他強調任何模式都只能是“烏克蘭模式”,烏方需要“絕對的安全保障”。烏克蘭方面愿意進行談判,以結束在本國領土上的戰事,但不會投降或接受俄羅斯的最后通牒。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和烏克蘭外長庫列巴3月10日還額外在土耳其舉行了會談,但未能達成停火協議。庫列巴透露:“我們談到了停火,但在這個方向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他補充說:“拉夫羅夫先生無法承諾,但將與克里姆林宮討論這個問題。” 


    這是自“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俄烏雙方首次舉行這種級別的會談。主辦會議的東道主土耳其會后表示,期望促成俄烏兩國總統會談。土耳其外交部長恰武什奧盧說,他甚至希望俄烏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對此建議,庫列巴稱澤連斯基已經準備好了,拉夫羅夫說普京并不反對這一原則。


    澤連斯基3月22日表示,自己已準備好直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任何形式的”對話,討論作出有關烏克蘭不尋求加入北約的承諾,而雙方爭議的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問題也可以討論。


    佩斯科夫同日指出,雖然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談判有實質性內容,但俄烏談判比俄方預期更慢、更不充分。


    在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缺乏捷報的背景下,后續談判將往何處去很難判斷。一個讓和談前景不容樂觀的現實是,俄烏目前的重點要求相互矛盾。烏克蘭方面認為俄方停火、撤軍和提供安全保證是談成的首要條件。而俄羅斯在烏克蘭不加入北約的承諾之外,想要的要多得多。


    “目前為止,幾乎沒有跡象表明莫斯科對結束沖突的談判是認真的。”特瑞斯曼稱,他認為莫斯科仍志在軍事行動中取得突破,以讓烏克蘭接受自己在談判桌上開出的條件,而不是直接利用外交陣線繳械。


    世界經濟遭沖突沖擊


    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光是國土變為戰場的烏克蘭經濟惡化,在多條戰線上陷入僵局、遭受西方國家重重制裁的俄羅斯在經濟方面也承受著愈來愈大的壓力。


    《華爾街日報》3月20日刊文指出,多年來俄羅斯一直試圖擺脫對進口商品的依賴,使自身經濟免受西方制裁的影響。但如今俄羅斯的現況證明,莫斯科在預防西方制裁方面的努力并未奏效。


    報道稱,由于缺乏進口零件,俄羅斯部分汽車工廠已關閉。該國國產客機的發動機和其他關鍵部件均來自海外供應商,進口的寵物食品和藥品也從商店貨架上消失了。與此同時,盧布的貶值提高了俄羅斯仍可進口商品名單的價格。


    但值得注意的是,各方對俄羅斯經濟損失的估測差異很大。由國際銀行組成的國際金融研究所預計,俄羅斯今年的GDP將下降三分之一。信用評級公司標準普爾的經濟學家預計,2022年俄羅斯經濟將收縮6.2%,而穆迪分析公司估計,制裁導致的經濟放緩將使俄羅斯GDP減少13.5%至24%,具體取決于沖突的持續時間以及沖突的規模。


    與此同時,領導制裁的美國和歐盟各國,乃至到未參加制裁的所有其余國家也都正被俄烏沖突的外溢影響所波及。


    據《金融時報》3月22日報道,俄烏沖突所帶來的難民影響主要是局部的,以波蘭為首的東歐國家已接納了上百萬的烏克蘭難民,在沖突結束前,難民數量還會持續增加。難民安置問題和沖突后的重建都將給烏克蘭乃至周邊所有國家造成經濟上的壓力。


    然而,正如經合組織于3月17日發布的2022年3月中期報告中強調的,俄烏沖突的影響范圍遠遠超出了東歐,甚至超出了整個歐洲。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基本商品市場的重要供應國,特別是谷物、化肥、天然氣、石油和重要金屬,目前上述商品在全球市場上的價格都飆升。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谷物、化肥和金屬的重要供應國


    據經合組織預測,這一沖擊將使今年的全球GDP比原本預測的水平低1.1個百分點。其中對美國的影響為0.9個百分點,對歐元區的影響為1.4個百分點。全球的通脹率將增加2.5個百分點,其中歐元區將增加2個百分點,美國將增加1.4個百分點。


    經合組織指出,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對消費者實際收入的貶值將遠遠超過這些國家在GDP上的損失,凈能源和糧食進口國的實際收入也將比其GDP受到更嚴重的影響。《金融時報》指出,經合組織的預測可能仍舊過于樂觀,具體的影響將取決于俄烏沖突的持續時間以及后續西方國家是否還會對俄羅斯進行制裁。


    值得注意的是,領導制裁的美國與歐洲自身也將被制裁“反噬”。3月16日,歐盟統計局發布了對歐元區2月份通脹率的預測修正——消費者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9%,這一數字超過了大多數分析師的預測。與此同時,美國的通脹率甚至更高,2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7.9%。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柯靜向澎湃新聞指出,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3月10日回應美國高通脹壓力時就改變了拜登政府此前對俄制裁“不影響美國人”的論調,并表示如今對俄大規模的制裁,一定是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影響的。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導、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楠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同時也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基礎,但自特朗普政府退出全球貿易鏈后,拜登政府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拱火態度和隨后一系列的對俄制裁,都對全球經濟一體化造成了破壞。這對美國來說將會是一個長期的負面影響,會導致美國的經濟增長停滯。


    《金融時報》報道稱,俄烏沖突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的最根本的傷害之一是破壞了各個國家對全球化的信心。在俄烏沖突的沖擊下,西方與俄羅斯及此次拒絕制裁俄羅斯的國家之間將出現地緣政治分歧,“全球化”的信任基石搖搖欲墜。


    為預防未來因“被制裁”的風險,部分國家將努力減少對西方貨幣和金融市場的依賴,保持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都將努力減少與分歧者的貿易往來和依賴。在“制裁”這朵烏云下,全球供應鏈將不可避免地面臨縮短和區域化。


    “拜登政府一直致力于把美國和整個民主世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希望奠定這樣一個意識形態分立的基礎的。所以在俄烏沖突中,美國其實是在戰略利益的推動下,冒著短期經濟或被反噬的風險,去解決它嚴重更大的威脅,也就是俄羅斯等國家對民主世界的威脅。”柯靜說道。


    擔憂引發“三戰”、核戰?


    “俄羅斯有一個關于國家安全的概念。根據這個概念,俄羅斯可以在面臨生存威脅時使用核武器。”當地時間3月22日,佩斯科夫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采訪時說道。


    在過去的一周里,拜登政府反復強調,某些支持烏克蘭的行動可能會導致與俄羅斯的直接對抗,從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正如美國總統拜登于3月11日指出的,“我們不會在烏克蘭和俄羅斯開戰,北約和俄羅斯的直接沖突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我們必須作出努力以預防這個結果”。


    因此,白宮拒絕通過北約機場將波蘭的戰斗機轉移到烏克蘭,并處于同樣的原因,拒絕了澤連斯基有關在烏克蘭上空設立禁飛區的要求。


    柯靜指出,在俄烏沖突升級后,美國一直在避免將事態擴張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去年8月美國撤軍阿富汗,從戰略層面,美國是意識到類似在阿富汗的過度擴張是給美國的利益帶來很大的損害的。對于美國來說,“只拱火不引火”將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通過俄烏沖突,美國和歐洲盟友在事實上更緊密地站在一起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利益。


    《炸彈:總統、將軍和核戰爭的秘密歷史》的作者,美國國家安全記者弗雷德·開普勒(Fred Kaplan)于3月18日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的采訪時表示,假使北約或美軍直接參與烏克蘭沖突,不排除普京會使用或發射少量戰術核武器來制止西方國家的參與。戰術核武器是指在戰場上使用的核武器,但值得注意的是,哪怕是低當量的核武器——它的爆炸威力相當于8000噸炸藥再加上輻射和放射性沉降物等——以現在的爆炸標準來看,仍舊是非常大規模的爆炸。


    開普勒所描述的沖突場景源于白宮和五角大樓在奧巴馬政府時期進行的一次核戰爭模擬討論,美國政府試圖通過討論找到核戰爭中所謂升級和降級方案的運行方案。“第一種假設,如果有人先使用核武器,我們以核武器回擊,那么結果是什么;第二種假設,對方先使用核武器,我們繼續按常規戰斗,這樣世界上其余國家都將譴責使用核武器的一方,對方面臨的是全方位的輿論壓力,但當時參與討論的人都說這將是一場災難。于是美國與我們所有聯盟的原則是,我們會用核武器來應對核武器。如果我們不以實物還擊,這將徹底摧毀北約。”開普勒說。


    “自從廣島和長崎核爆炸后,人們就一直在撰寫有關核戰略的文章。我們對于核武器造成的后果和場景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盡管如此,幾十年來,人們對使用一枚核武器后會發生什么仍舊一無所知。即使攻擊方抱有最好的意圖,來限制、調整沖突蔓延區域,并且不打擊城市人口中心等,核武器對通信系統、衛星接收器的影響,沖突中發生誤判、或雙方有誤解的可能性,只要發生任何一點錯誤,核武器所造成的后果會比任何人類能夠想象到的錯誤要大得多。”開普勒解釋道,這就是拜登政府和北約在烏克蘭局勢上保持絕對謹慎態度的原因。


    美國東北大學政治學和國際事務教授克羅斯(Mai’a Cross)表示,倘若俄羅斯意外或有目的地襲擊北約領土,將觸發《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集體防御條款,這必然會引起美國的軍事反應。克羅斯認為,這很可能會引發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的一場世界大戰,因為它將涉及世界上大多數超級大國。


    “這種沖突看起來可能會有所不同。”克羅斯說,“美國和北約的參與可能會盡力保持常規模式,這意味著沖突將涉及到部署空中和地面部隊——坦克、火炮、直升機和戰斗機——來擊退俄羅斯的軍隊。”
    東北大學全球復原力研究所的創始人斯蒂芬·弗林(Stephen Flynn)指出,假使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那么很大概率將演變為核戰爭,“我們仍處于原子時代。”弗林說。“我知道在感覺上我們好像已經好幾年沒注意到這個事實了,但現實是,俄羅斯和美國擁有足夠的核武器來多次毀滅這個世界。” 


    “倘若美國參與俄烏沖突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那么這個戰火必定是會燒到美國本土的,美國不可能再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置身事外了。”李楠表示,“我認為美國不會敢于去挑起世界大戰,但如果美國沒有足夠的智慧,現在仍然在掣肘俄烏和平談判的話,俄羅斯也不是完全沒有使用核武器的可能。一旦核武器被使用了,那么對于整個世界的人民來說都是一個悲劇,所以這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個最糟糕的結果。”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