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0日下午,由浙江外國語學院區域和國別研究中心以及環地中海研究院共同主辦“俄烏戰爭與國際格局內部研討會”,分別邀請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及該校等機構的15位知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做主旨發言,探討這一重大事件對世界與中國的深遠影響。我所孫霞副研究員應邀參加會議,并圍繞“俄烏戰爭格局變化”這一議題做主旨發言,探討這一重大事件對國際能源安全格局的深遠影響。發言摘要如下:
■■■
俄羅斯和烏克蘭、歐盟之間存在長遠而復雜的能源關系。俄羅斯是可與海合會國家相媲美的“能源超級大國”, 尤其是其天然氣資源占全球剩余探明儲量的近 20 %, 儲產比近60年, 是世界頭號天然氣資源大國,并保持著占全球天然氣出口總量約 25.3 %的份額(截至2020年數據), 大部分天然氣通過管道出口到歐洲市場,德國、意大利、荷蘭等歐盟國家都是俄羅斯天然氣的大買家。
在烏克蘭與俄羅斯關系惡化之前,俄羅斯供應歐洲的天然氣有80%過境烏克蘭, 而且俄羅斯一直按補貼價格向烏克蘭優惠供應天然氣。2004年底烏克蘭爆發“橙色革命”,并在外交上尋求“去俄入歐”,俄烏兩國關系惡化,圍繞天然氣價格、過境費和債務等問題爭端頻發。經過多次“俄烏斷氣”風波,歐盟國家的天然氣供應安全受到威脅,決定建設繞過烏克蘭的天然氣管線,包括經過土耳其的“南部能源走廊”建設。俄羅斯也在修建南北兩條繞過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一條管道經由波羅的海通往德國、荷蘭, 另一條則經由黑海通往保加利亞 、意大利和奧地利。這兩條分別被稱為“北溪”和“南溪”的天然氣管道項目采取經由海洋而非鄰國的輸送方式,可以減少烏克蘭等過境國對俄歐能源合作的牽制。
俄羅斯與歐盟的直接管道對接不僅引起烏克蘭等東歐能源過境國的擔憂,而且在歐盟內部以及歐盟與美國之間產生分化。美國極力阻擾“北溪2號”管線的建設,擔心歐盟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會制約其對歐戰略。在眼看“北溪2號”管線即將開通的關鍵時刻,俄羅斯突然采取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這不僅可能造成“北溪2號”管線永久關停,而且俄羅斯與歐洲之間能源合作也將受到極大影響并進一步波及國際能源市場。
同時,俄羅斯加入能源出口國聯盟,試圖利用能源優勢獲取戰略利益。2017年,俄羅斯加入“歐佩克+”能源出口聯盟,至今五年的合作進展順利。2020年4月,俄羅斯與歐佩克聯手,不惜以超低油價把美國頁巖產業擠兌破產。此外,由俄羅斯聯合伊朗和卡塔爾建立的“天然氣輸出國論壇”正在發揮作用。這一被稱為“天然氣歐佩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立于2001年,當時三個儲量最大的成員國——俄羅斯、伊朗、卡塔爾,合計控制約 57%的世界天然氣儲量。2018年,卡塔爾宣布退出歐佩克,集中精力開發和增加天然氣產量,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這一天然氣壟斷組織的影響力。
在此背景下,當前俄烏沖突對國際能源格局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最明顯的是國際原油價格的劇烈波動及其背后動因。出于對俄羅斯制裁升級的擔憂,3月初國際原油價格飆升至137美元/桶,達到14年來最高點。從油價影響因素來看,短期內油價主要受地緣政治影響而波動劇烈;但是油價的長期波動仍然主要由市場供求影響。因為在沖突開始前油價就開始緩慢回升,沖突導致油價飆升至139美元,并在高位持續了幾天。此時國際能源署緊急釋放戰略石油儲備、阿聯酋表示愿意增產、甚至美國向委內瑞拉求助,都無濟于事。直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受疫情影響,幾個大型城市經濟活動減少,亞馬遜等主要電商平臺物流受阻,可以看到主要能源消費國經濟活動受限、能源消費量下降對原油價格的顯著影響。當然,沖突和對俄羅斯制裁本身也對全球經濟造成損害,經濟危機風險上升,最終油價緩慢回落。因此,俄羅斯700多萬桶的潛在原油缺口以及天然氣斷供風險是油價劇烈波動的起因,不可否認俄羅斯對國際能源市場具有一定影響力。作為歐佩克唯一擁有閑置產能的成員國,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出于保護自身國家利益和能源聯盟,增加本國石油收益,保護市場份額的考慮,沒有立即表示增加產量,遏制油價飆升,導致高油價延宕數日。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其市場份額客觀上對原油價格有較大影響,但是主觀上并沒有操控油價的能力和意圖。
第二,從國際油氣供應國和出口國一側來看,化石燃料來源將更為集中和單一。無論戰爭結果如何,俄羅斯將被西方長期制裁,經濟活動陷入長期孤立,俄羅斯能源出口受阻,甚至可能退出國際能源市場。這將導致短期內原油和天然氣供應將更加單一,原油來源主要是海灣產油國,液化天然氣主要是卡塔爾、澳大利亞和美國。美國頁巖油有可能回歸,其他國家或者油氣資源枯竭,或者被長期制裁導致投資不足,難以短期內提高產量。
長期來看,海灣產油國等歐佩克國家將更加感受到能源轉型、制裁和戰爭給能源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他們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可能被其他能源取代,如歐洲和美國的可再生能源、日本和法德的氫能、核能等;或者被其他來源替代,如伊朗的常規油氣、美國的頁巖油氣等。因此,一方面海灣產油國正加緊與美歐進行安全上的剝離,通過實現中東和解構建中東地區自己的安全架構;另一方面需要為其能源尋找更可靠和更長期的市場,如臨近的中東貧油國、印度、中國等新興市場。
第三,從國際油氣消費國和進口國一側來看,短期內歐洲能源供應難以保障。就歐洲市場來看,可以替代俄羅斯的能源來源有限,美國和澳大利亞或許可以共同取代歐洲70%的俄羅斯煤炭進口,歐洲煤炭消費量可能短暫上升。沙特阿拉伯、阿聯酋、伊拉克的原油剩余產能有限,解除制裁后的伊朗和委內瑞拉可以釋放部分產能,但是都不足以彌補俄羅斯的原油缺口。阿塞拜疆、挪威、阿爾及利亞的管道氣,以及卡塔爾的液化天然氣可以增加對歐洲的供應,但是需要長期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可再生能源方面,太陽能最容易加速,但是建設大型電纜需要2-3年時間,風電場需要長達兩年的時間才能建成,核電站至少需要十年。因此短期看,如果放棄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歐洲最有可能投資建設液化天然氣進口基礎設施,以獲得北非和海灣能源,如卡塔爾和阿聯酋的短期液化天然氣供應以及中期的氫能供應。
長期來看,未來五年內能源進口和消費市場將出現較大變化。歐盟提出2027年前實現對俄羅斯能源獨立,實際上就是實現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獨立。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傳統化石燃料進口國和消費國將加快降低對能源進口的依賴,能源出口國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量持續下降,對亞洲新興市場的競爭加劇。逐步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亞洲新興市場將增加對能源價格的影響,對主要能源出口國的政治影響力也將隨之上升。
第四,能源過境國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陷入糾紛和沖突的可能性上升。鑒于國際能源供應和消費格局的調整、供求區域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 能源“供應鏈”上的任何國家間關系的變化和沖突, 都可能對兩端的能源出口國和進口國造成實質性威脅。獨立后的烏克蘭成為歐盟和俄羅斯之間的能源過境國,也一直是雙方爭奪的勢力范圍。未來連接歐亞大陸的東歐國家、土耳其,以及連接東亞和南亞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緬甸等地都將由于其重要的能源過境地位而持續動蕩。
第五,國際能源聯盟格局出現地區分化和“新冷戰”的變化,將產生新的能源合作聯盟。地區分化主要體現為中東與歐美的能源安全聯盟加速終結,歐洲也不得不解綁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亞洲新興國家、海灣產油國、俄羅斯等將形成新的能源聯盟。但是,能源領域“新冷戰”的趨勢不再是以意識形態劃分,而是以政治友好關系為基礎結成新的能源合作聯盟。
第六,能源轉型呈現出國家和地區的階梯性發展趨勢,歐美可能率先實現能源轉型。俄烏沖突等地緣政治因素對能源轉型的沖擊遠大于氣候變化,可以預見歐洲將采取更加激進的減排和能源轉型戰略。回顧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中東國家以能源為武器實施禁運,給美國、西歐和日本以極大警示,不能過度依賴石油進口。此后,美國、西歐和日本在節能、開發境內石油、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都獲得很大突破。這次俄烏沖突造成能源供應中斷和價格危機之后,歐洲將把實現化石燃料獨立作為主要目標,尤其是天然氣作為過渡能源的時間將大大縮減,在歐洲和北美的發達國家將被提前淘汰。但是,其他地區將更加依賴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尤其是亞洲新興市場。能源轉型呈現出地區間的階梯式轉移,較為不發達的地區使用煤炭、甚至柴薪,工業發達地區消費更多石油和天然氣,而實現電氣化的地區則使用更多較為清潔和高能效的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新能源。這需要后者在節能和減排領域向其他地區提供更多技術、資金等援助,在清潔煤炭、節能技術和天然氣提煉氫能等領域與其他地區合作,使得欠發達地區降低對煤炭等高碳燃料的依賴,最終實現全球階梯性能源轉型和世界范圍內的碳減排和碳中和。
面對當前和長期的國際能源格局變化,我國面臨的能源安全挑戰上升。首先我國與俄羅斯的長期油氣供應合同面臨較大不確定性,違約和產生合同糾紛的可能性上升。其次,我國能源儲備嚴重不足、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賴較高,陸路和海上能源運輸通道脆弱,一旦發生極端制裁或戰爭等突發事件,斷供的可能性極大。最后,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單一,煤炭消費占比最高,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和進口量持續上升,可再生能源產量增加很快但消費占比仍然過低,實現碳中和的任務尤其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