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新時代中國地方外事能力建設”課題匯報會順利召開

    2022年3月31日,由我所李開盛研究員主持的“新時代中國地方外事能力建設”課題匯報會通過騰訊視頻會議形式順利召開。本課題系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王逸舟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能力建設研究”的子課題,本次研討會是該重大項目系列成果的第一場匯報會。


    會議由王逸舟教授主持。他簡要介紹了重大項目的總體進展、目標規劃和基本要求。他強調,本課題具有前瞻性、基礎性,五個子課題和七個系列分課題分別聚焦海外利益維護能力、國際公共產品供應能力、財政支持及其穩漸增長能力、地方外事能力以及外交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等方面,旨在為國家外交能力建設作出中長期努力,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海濱教授作開幕致辭,他對課題匯報會的順利召開和平穩推進表示祝賀,強調地方外事能力的研究作為外交學科研究的前沿,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能力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并祝課題行穩致遠,通過研究成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能力建設提供實質性支撐。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王逸舟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海濱教授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李開盛研究員、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張春研究員和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顏琳副教授作為課題組主持人、成員匯報了各自研究進展。李開盛研究員首先介紹了該課題的基本設想以及主要進展,并對地方外事能力概念進行了初步的界定,他分別探討了地方外事能力的主體、目標以及內涵,對地方外事能力的類型進行了學理劃分,強調需要從制度、法律層面提升地方外事能力建設,從而在服務國家外交方面扮演更多角色、更加主動作為。張春研究員從網絡中心性的理論視角對云南地方外事能力展開研究,強調云南省地方外事是臨邊輻射型的典型代表,其能力建設可以重點圍繞間接中心性和緊密中心性兩個維度展開,并進一步挖掘潛力、提升能力、強化制度,從而實現網絡中心性各維度的更為合理的平衡。顏琳副教授探索了湖南作為中部省份的地方外事施政空間與具體實踐,她認為,在授權有限、制度機制建設相對薄弱的大背景下,地方易產生“避責”心理,需要進一步調動地方外事工作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在點評環節,原上海市外事辦公室副主任邵慧翔指出,課題研究應與地方外事實踐相結合,將沿海、沿邊和中部省市的地方外事的成功經驗進行理論提煉,為中國外交建言獻策。另外,課題組還應該把握好中央與地方、統籌與協調的關系,進一步發揮習近平外交思想對課題研究的指導作用,堅持黨中央對外事工作的統一領導地位。上海市外事辦公室黨賓處處長余強結合外事工作實踐,提出在外交部推介各省市、外交活動向中小城市傾斜的背景下,應該打造中央與地方雙向的信息溝通、建設完善的資源推介機制。同時,地方外事要重視民心相通,做好資源互補,更好地服務國家外交。上海外國語大學張鵬副教授則建議:對標歸口管理,明確地方外事的有限參與能力與有限實踐,更好地開發外交體系能力建設;基于主權理論,明確國防、經濟、政治等層面外交的區別與差異;有效建構外事施政空間、制度空間與法定空間,探索內外關系的宏觀維度、央地關系的垂直維度與地方之間的平行維度。


    原上海市外事辦公室副主任邵慧翔


    部分會議嘉賓合影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院、中央財經大學等近20專家學者,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能力建設研究”課題組成員出席會議并參加討論。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