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源自上觀新聞,2022年3月3日
孫霞,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副研究員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原鏈接
當前的能源價格飆升難以達到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程度。
受俄烏沖突及西方對俄制裁影響,上月末已經破百的國際油價再次頂破天花板。
2日,美英原油期貨價格均突破每桶110美元。
盡管油價“高歌猛進”,但全球主要產油國不為所動,沒有按下擴大增產的按鈕。“歐佩克+”周三決定下月維持原定增產計劃。
從新冠疫情暴發之初的負油價,到現在站上每桶110美元的高點,能源價格大起大落。當“戰火紛飛”疊加制裁“大棒”,未來油價會否繼續上行,能源市場是否更趨動蕩?
“歐佩克+”沒聽美國話
2日,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價格、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期貨價格、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均收于每桶110美元以上。后兩者被視為國際原油市場的兩大標桿,分別創下2011年5月和2014年6月以來的最高結算價格。
同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舉行第26次部長級會議。會議沒有如外界期待擴大產能,而是決定根據原定時間表,將4月的月度總產量上調日均40萬桶。
歐佩克聲明稱,目前原油市場的波動源于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而非市場基本面的變化,當前市場供需平衡。
《華爾街日報》指出,俄烏緊張局勢、“歐佩克+”堅持原定增產計劃,引發外界對能源供應的擔憂,刺激國際原油市場兩大標桿價格飆升。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認為,目前,市場供需基本面相對穩定,所以“歐佩克+”不打算擴大增產。相反,俄烏戰事爆發后,石油需求還會有所下降。因為沖突會抑制經濟活動,包括航空、工業等會受影響。除了市場基本面的考慮,主要產油國也有利益驅動,不愿因為大幅增產而壓低油價。
還有分析指出,“歐佩克+”的決定表明,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中東產油國不再響應美國提出的推動增產以控制價格的號召,同時許多國家對俄烏沖突保持中立或表態謹慎。
“中東國家與俄羅斯在能源問題上已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而且俄在中東的影響力上升,所以沙特、阿聯酋等海灣產油國不會輕易附和美國。”孫霞說。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趙宏圖指出,盡管油價持續上漲,但“歐佩克+”仍決定維持現有增產計劃,與其對世界經濟走勢和市場供需情況的判斷有關。
事實上,這波國際油價上漲有以下一些大背景:首先,與新冠疫情沖擊下的能源供需失衡有關。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之初,世界經濟停擺,需求大幅下降,國際油價大幅下跌,一度出現負油價,主要產油國產能及投資顯著下降。到2021年,隨著疫情趨緩,世界經濟逐步復蘇,對能源需求大幅上升。不過,需求雖然反彈,但生產有明顯滯后效應,此前低油價下削減的產能一時難以很快恢復,所以能源價格大幅上漲。
第二,“碳中和”進程帶來陣痛。部分國家低碳轉型過于激進,去煤、去化石能源速度過快,導致油氣等投資和剩余產能顯著下降,市場彈性不足。
第三,通脹因素。為推動疫后經濟復蘇,世界多國推出經濟刺激計劃,大舉放水。美國在這方面最典型,造成嚴重的通脹問題。如今,能源的金融屬性很強,通脹意味著有了更多熱錢去投資,這一定程度上也加劇能源價格波動。
加之極端天氣下可再生能源不給力等因素,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能源價格大幅飆升,全球范圍出現“能源荒”。如今,烏克蘭危機這一地緣政治事件給原本居高的能源價格推波助瀾,進一步為油價“火上澆油”。
石油危機將重演?
隨著美歐對俄制裁不斷加碼,目前,最令外界擔心的是,作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之一,俄羅斯會否因為此次沖突以及西方的嚴厲制裁而大幅減少石油出口,以致全球供應短缺,能源市場急劇動蕩。
據路透社報道,為了避免踩上制裁“地雷”,不少國家和公司拒絕進口和運輸俄油。俄羅斯石油出口中斷情況在周三加劇,這進一步推動油氣價格上漲。
加拿大宣布,將對俄羅斯船只關閉港口;石油巨頭BP、殼牌和埃克森美孚等已退出俄羅斯的油氣業務;石油貿易巨頭托克表示,將凍結在俄羅斯的投資。
因擔心俄羅斯石油“斷供”,印度國有煉油企業巴拉特石油公司尋求從中東進口石油。
最近幾天,俄羅斯每天約700萬桶原油和成品油以及哈薩克斯坦通過俄羅斯出口的每天約120萬桶原油已經中斷出口,相當于全球供應的8%。迄今,至少有10船油未能找到買家。
甚至有分析人士作出非常嚴峻的判斷。
《華爾街日報》援引著名能源問題專家丹尼爾·耶金的觀點指出,俄羅斯石油供應的持續中斷可能會導致自上世紀70年代阿拉伯國家石油禁運以來規模最大的能源危機。
對此,孫霞認為,總體來看,俄石油出口可能會受制裁一定影響,但仍有能力保持正常流動,不會大幅中斷。
一方面,石油行業已高度全球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跨國石油公司退出俄羅斯,也只是退出勘探、開采,但是已有合作項目的產油仍會流向國際市場。
另一方面,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已實現多元化,有自己的市場,不僅出口到歐洲,還有亞洲。
此外,即使俄羅斯因為制裁無法用美元結算,但也可以用其他貨幣結算,西方制裁無法做到天衣無縫。“所以,不太會爆發全球能源危機,最壞的情況也就是像去年冬天歐洲發生的供電、供氣危機而已。”
在趙宏圖看來,當前的能源價格飆升難以達到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程度。因為目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及能源形勢明顯不同于兩次石油危機時的情況。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爆發,與當時的特殊國際政治、經濟和能源環境有關。第一,那時,世界經濟特別是西方經濟經歷的二戰之后長達30年的“黃金增長期”接近尾聲,在石油危機沖擊下顯得十分脆弱,引發經濟危機。第二,第一次石油危機前,西方對石油消費和進口的依賴,尤其是對進口中東石油的依賴達到前所未有的一個頂點。第三,歐佩克國家在政治外交上的團結程度也達到一個高點,對西方國家集體采取禁運措施。在多重歷史因素的聚合之下,最終觸發了石油危機。
100美元的“3.0時代”
對于接下來的能源市場走勢,趙宏圖判斷,即便近一段時間以來國際油價多次沖至100美元以上,接連創下2014年以來新高,有望迎來有史以來第三個“100美元時代”。但是,至少從目前來看,其程度和持續時間等可能都會小于2008年與2011-2013年兩次高油價時期。2008年油價在100美元以上維持了大半年時間,一度沖高至每桶147美元。2011年至2013年,國際原油年均價連續三年超過100美元。
一來,世界經濟形勢不足以支撐油價超長上漲周期。去年全球經濟形勢“虎頭蛇尾”,今年恐怕更不樂觀。
二來,從目前來看,西方與俄羅斯都慎打“能源牌”。
從俄羅斯來說,雖然一直被西方指責頻繁使用能源武器,但實際上多年來俄羅斯使用能源武器針對的主要是烏克蘭等國家,而非重大能源客戶的歐洲,歐洲的能源市場對俄羅斯而言不可或缺。維護國際能源市場的穩定也符合俄羅斯和歐佩克等出口國的利益。在正常情況下,中斷出口對俄而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除非接下來西方的制裁等將俄逼到無路可走,俄才會走這步險棋,但從目前來看可能性不太大。
從西方來說,也盡量避免直接對俄能源供應施加制裁,以免刺激能源價格繼續走高。特別是歐洲,完全限制從俄進口油氣不現實。一則歐洲本身就缺油氣,而且也不想讓價格再漲;二則短期內歐洲無法找到替代選項,其他國家和地區不足以替代俄羅斯的地位。歐洲要擺脫對俄能源依賴說易行難。
美國方面,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可能為零增長,若再對俄羅斯能源出口下手,使得俄能源出口大幅下降,勢必推高國內已經大幅上漲的油價,進而助推高通脹,導致美國經濟進一步下行。
到目前為止,美國雖然聯手盟國對俄祭出“金融核武”——將俄部分銀行踢出SWIFT系統,也叫停了“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還最新宣布對俄煉油行業實施新的出口限制,但是對俄能源行業并未動真格。
總之,“能源市場走勢受多重因素綜合影響,包括市場供需基本面、未來世界經濟走勢、全球供應鏈、天氣(會影響能源需求)、地緣政治事件等等。”趙宏圖說。
孫霞表示,近一段時間,如果俄烏沖突難以降溫,國際油價仍會維持在100美元以上的高位。但是,油價漲跌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供求關系,地緣政治因素最終也是對供求關系產生影響。從目前來看,市場基本面保持穩定,需求上升空間不大,油價上漲空間也將有限。除了俄烏沖突,從長遠來看,能源市場前景也面臨其他不確定性,比如伊朗核談判前景、經濟復蘇態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