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白俄羅斯就修改憲法舉行全民公投。結果顯示,65.16%的公民投贊成票,根據其《選舉法》,半數以上選民贊成即宣布公投有效。新憲法草案還刪除了“無核”和“中立”條款。在當前俄烏局勢急劇惡化的背景下,這一刪改尤為引人注目且具有特殊含義。俄羅斯宣布提升核戰備等級后,有傳言稱世界將重回“核恐懼”時代。但當我們仔細思考此次沖突的根源,可以發現其本身是冷戰30年后的余震,它正以一種慘痛的方式告訴我們,西方所秉持的冷戰思維才是加劇地緣政治緊張態勢的根本原因。
↑2月27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白總統盧卡申科在投票點投票。圖據新華社
白俄羅斯刪除“無核”“中立”的三種解釋
去年9月以來,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一體化進程實現突破,兩國在軍事、經濟等領域的合作愈漸頻繁。隨著俄烏局勢急速惡化,為回應西方制裁,俄羅斯已宣布將核力量升至最高警戒,在此背景下,白俄羅斯修憲公投的意義早已溢出地緣政治邊界,成為影響地區政治格局的因素之一。
新憲法草案刪除了“白俄羅斯旨在使其領土成為無核區,并使國家保持中立”及“白俄羅斯不參與重大地緣政治沖突”的條款,代以“避免在本國領土上發生侵略他國的行為”的承諾。新憲法草案還指出,若局勢緊張,總統可以要求議會考慮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派遣軍隊及相關人員,以維護集體安全。
有說法稱,這一變化為白俄羅斯領土上部署核武器提供了法律層面的可能性。蘇聯解體后,白俄羅斯宣布撤走境內核武,并以憲法形式對本國軍事行動進行約束。近年北約東擴趨勢不斷加強,面對北約可能在波蘭境內部署核武器的威脅,身為俄羅斯親密兄弟的白俄羅斯立刻以“建議俄羅斯在其本土部署核武器”予以反擊。公投當天,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表示,如果西方將核武器轉移到與白俄羅斯鄰近的波蘭或立陶宛,他就可以要求俄羅斯將此前無條件放棄的核武器歸還回來。
有不少分析認為,白俄羅斯修憲可能意味著該國將重新審視其自身在沖突中的“中立”立場,以便在當前歐亞地區局勢中謀求更大的生存幾率。也有反對者指責稱,該修正無益于維護白俄羅斯國家利益和國家主權。目前來看,俄羅斯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器的可能性并不高。普京提升核戰備等級后,北約表示作為“一個同樣擁有核武器的聯盟”,“不會對烏克蘭危機進行軍事干預”,且認為“制裁俄羅斯會比采取軍事回應更有效”。白俄羅斯新憲法草案對“無核”“中立”內容的刪改,更可能是對當下國際局勢的一種表態。
俄羅斯提升核戰備等級意味著什么?
2月27日,當外界正為俄羅斯即將與烏克蘭展開會談稍稍松一口氣時,普京總統宣布俄羅斯戰略威懾力量提升至特殊戰備狀態。特殊戰備狀態與威懾狀態有本質區別,后者更多表示“你有我也有”,而前者則意味著導彈武器裝備已進入待機陣地。
俄烏戰事爆發前,俄羅斯核演習、俄法互相提醒擁有核武器等事件,就已隱約拉開了“核對抗”的序幕。俄羅斯表示,此次提升核戰備等級,是為了回應西方的不斷挑釁及對俄經濟制裁,旨在遏制外界對俄聯邦及其盟國的侵略,并在戰爭中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各種武器擊敗侵略者。分析認為,俄羅斯此舉顯然是亮出了“底牌”,借此告知他國不要介入俄烏雙方的和談,不要干涉烏克蘭內部事務,更不要危及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否則俄羅斯將采取更為強硬的措施來解決紛爭。對此,西方多國則表示,俄羅斯此舉無異于挑起新一輪軍備競賽,甚至有傳言稱世界將重回“核恐懼”時代。
盡管戰局未定,但我們確實有必要思考此次沖突的根源及影響。從長時段來看,此次沖突本身是冷戰30年后的余震,是后雅爾塔體系背景下矛盾不斷積累的爆發。它不單單涉及烏東兩州歸屬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兩種國際秩序觀之間的博弈與對抗。
俄烏沖突是西方冷戰思維在歐洲地緣版圖的沉重反彈。無論在歐洲還是亞太地區,美國及其盟友的行為都對地區和平與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冷戰雖已結束30余年,但西方仍深陷冷戰思維窠臼及零和博弈理念,這是加劇地緣政治緊張態勢的根本原因。和平與發展永遠是時代的主題,如果繼續無視歷史前進的方向,抱持冷戰思維不放,人為制造世界的分裂與對抗,那么令人們感到恐懼的全球分裂、弱肉強食的時代真的可能再次到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張嚴峻(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白俄羅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