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源自上觀新聞,2022年2月23日
王健,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長、研究員
公報的核心是相互尊重,承認不同制度的兩個國家可以和平共處,謀求互利合作、致力于世界和亞太地區和平。
50年前的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上海公報》,兩國關系由此翻開新的一頁。今天,在中美關系面臨困境的時刻,我們為什么要紀念《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公報體現了哪些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精神力量?對處理當下的中美關系又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和啟迪?
2月22日,“中美關系:相互尊重 和平共處 合作共贏——紀念《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研討會”在滬舉行。來自上海、北京、廣州的重量級專家學者共聚錦江飯店小禮堂,在《上海公報》的誕生地重溫中美破冰初心,共同思考中美如何探尋正確的相處之道。
需要有改變世界的勇氣
周漢民(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理事會理事長):
當下的中美關系可用三句話概括:中美關系是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雙邊關系;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兩國未來應該更多地用和平手段解決諸多爭議。
中美關系不僅具有世界意義,還具有時代意義。我們既要堅持原則,保持定力,也要主動作為,付出努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正能量。
首先,推動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需要有改變世界的勇氣。
當年,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震動了世界,改變了世界,全球從冷戰陰霾下逐漸走向和解,這是公論,也是定論。
今天,中美發展都處在關鍵階段,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景,也是中美兩國的共同使命。中美作為擔負世界特殊責任的國家,仍然需要有改變世界的勇氣,審時度勢,登高望遠,增信釋疑,來推進雙邊關系。
盡管中美戰略博弈不斷加劇,但中美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近階段,可以中美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為契機,逐步恢復中美在環境保護、能源供給等共識大于分歧、有廣泛潛力的領域合作,朝著正確的方面邁出重要步伐。
第二,推動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
回想2018年的中美貿易爭端,雙方用理性、尊重與合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堅韌不拔、久久為功就是中美關系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推動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需要眾志成城的努力。
中美人民的友誼始終是中美關系發展的源頭活水,我們要匯聚各方的力量,為中美交流互動搭建橋梁,消除誤解和偏見,增進了解和理解。例如,中美之間現有277對友好省州和友城,可以發揮公共外交作用,積極促進中美人文交流,加強兩國民心互通。
當年,尼克松總統訪華開啟了中美合作的大門,這是一扇通往更多合作、更多交流、更多互訪以及更多對話的大門。盡管出現很多逆流險灘,但往前走、中美攜手前進,是大局使然。既造福兩國,又兼濟天下。無論風云如何變幻,有關推動中美友好、國際合作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也不應該停止。
首先要相互了解
王為松(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
習近平總書記說,“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們需要去深入了解。”
要相互尊重就首先要相互了解。尊重基礎上的了解,才是深切的了解;了解之后的尊重,才是真的尊重。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前提是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只有增進相互了解才能避免、減少誤解和誤判。只有真正相互尊重,才能推進平等合作,中美關系的改善和發展才能行穩致遠,共同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世界共同發展。
只有深入的了解,才會有相隔22年跨越遼闊的太平洋的握手。也只有深入的相互了解,才能更真切地體會到,太平洋其實足夠大,大到能夠容下中美兩個大國。
上海曾經在中美關系的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外交流對話中負有重大使命。上海社聯愿意在這方面積極整合資源、搭建平臺,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加深中美雙方的協同研究、交流理解,在日益復雜多變的局勢中傳遞建設性的聲音。
“脫鉤”是開歷史倒車
徐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上海公報》的核心就是相互尊重。關鍵就是承認不同社會制度的兩個國家可以和平共處。《上海公報》的目的,就是謀求實現中美雙方互利合作、致力于世界和亞太地區的和平。
50年后的今天,更需要把中美關系最初得以轉圜的那段經歷作為兩國共同財富,并加以繼承,從中汲取超越分歧、尋找共同利益的智慧與勇氣。
中美關系在上世紀70年代發生根本性變化,除了尼克松的個人因素,更是世界形勢發展和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的結果。中美這兩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展階段不同的國家,擱置雙邊分歧、實現和解合作,為緩和冷戰緊張氣氛和維護世界和平發展注入了極大的積極因素。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美國對華焦慮空前上升。美國的做法表現在方方面面,最新發表的所謂“印太戰略報告”,充分體現了美國全力聚焦、圍堵、遏制中國的圖謀。
“脫鉤”是開歷史倒車,合作才是走人間正道。中美關系過去50年歷經起伏,但是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美國一些人聲稱“對華接觸政策失敗”,實質上是他們改造中國的圖謀失敗了,是他們對中國“顏色革命”的幻想破滅了。中美的接觸無疑是成功的,是人心所向。
可以說,中美戰略博弈剛剛進入戰略相持時期的第一階段。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任由中美關系自由落體、由競爭演變為沖突。恰恰相反,正是在嚴峻形勢下,我們要通過運籌來穩定中美關系,通過斗爭迫使美方認識到極端冒進的危險。
中美關系要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有幾點啟示:第一,必須要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第二,必須抵制“脫鉤”,超越分歧,消除隔閡,累積互信,排除干擾,聚焦合作。第三,必須摒棄冷戰思維,擺脫意識形態紛爭,致力于文明交流和互學互鑒。第四,必須加強人員往來,增進相互了解,筑牢民意基礎。第五,必須牢記中美兩國作為世界大國,對世界和平、穩定、發展負有特殊責任。
要具有戰略眼光
楊潔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
《上海公報》具有強大的戰略意義和精神力量。它經歷半個世紀的考驗而歷久彌新,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精神代表了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和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
就《上海公報》蘊含的戰略遠見和戰略設計而言,至少具有以下三點重要啟示:
第一,審視中美關系要有戰略目光。中美兩國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和分歧。但《上海公報》超越當時時空限制,實現了求同存異。
第二,推進中美關系要有戰略部署。當年,中美領導人都能從戰略高度出發。而當前的中美關系或許在達成建設性戰略共識方面缺乏條件,但可以在反對“新冷戰”、反對核戰爭、反對生態惡化等方面逐步求同存異,尋求最終達成戰略共識。
第三,維護中美關系要有戰略底線。目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正在日益被空心化和虛化,我們在維護中美關系的時候,要看到內外形勢變化,不能一廂情愿,而要做多手準備。特別需要戰略底線思維和有效準備,從而在出現重大危機和挑戰時仍能掌握主動。
當前,中方強調中美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三個原則就是《上海公報》精神的體現、繼承、發展和創新。
當前,整個國際社會面臨新冠疫情巨大挑戰。從更長遠來看,還面臨氣候變化、新科技革命等全球性挑戰和歷史性課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中美不僅要努力爭取雙贏,還要爭取世界的共贏。
中國紀念《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國改善中美關系的基礎、原則、努力和方向。中方的信號是坦然明確的,但美方能否理解,這是另外一回事了。
王戰(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
目前,中美關系正處于冷卻時期。
康狄夫長波理論認為,世界經濟會因為科技革命進入相對繁榮時期,但一段時期后會因為結構性大危機進入相對衰退時期。在這一時期一系列問題都將出現。隨著美西方國家國內經濟開始走弱,它的選舉民主決定了這些國家將把矛盾外化。
在這樣一個階段,公共外交往往非常重要。50年前,中美關系的破冰就是從公共外交開始。我相信,雖然中美關系現在出現周期性的冷卻,但今后仍將走向合作共贏的新階段。
應正確看待中國崛起
吳心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美國學會會長):
首先,如何看待《上海公報》對于中美關系的價值?
我認為,《上海公報》體現了三個“一”:一套原則、一個問題、一個路線圖。
一套原則,就是中美達成了處理雙邊關系的國家間基本原則。公報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次寫進中美之間的文件非常有意義。
一個問題,是指臺灣問題。《上海公報》象征著美國結束了在臺灣問題上過去的立場,即“一中一臺”或者“兩個中國”。美國承諾執行“一個中國”政策。
一個路線圖,是指中美關系改善和發展的路線圖,包括促進兩國各領域的交流,發展貿易關系,分步走推進兩國關系正常化進程等。
其次,怎樣理解尼克松政府對華政策的大調整?
我認為,不能簡單將尼克松政府改善中美關系的決定視為外交權術或純粹的地緣政治需要,而要看到尼克松和基辛格當時對國際事務形成的新見解。
1971年,尼克松在美國發表重要講話。他看到,世界出現了由美國、西歐、蘇聯、中國、日本五大力量組成的多極化趨勢,美國已不處于支配地位。他也意識到中國的崛起和強大。如果要實現穩定的世界秩序,就要同中國交往。
最后,談談如何以史為鑒。
過去50年來,《上海公報》是中美關系的基石和指南。今后50年,中美關系要選擇更好的發展路徑,尼克松訪華及《上海公報》仍然給人以重要啟示。
第一,美國必須面對世界正在加速走向多極化的現實,美國要主導的單極世界實屬“螳臂當車”。
第二,要正確看待中國的崛起,這是世界多極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為維護霸權地位掣肘中國崛起,將有悖于世界大勢。
第三,要現實地看待和處理中美之間的差異。
第四,恪守中美公報中關于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基本原則。大國關系,一定要講原則,不能只講利,講短期行為。但美國現在同中國打交道,關鍵問題就是信用出了問題,言而無信。在可預見的將來,中美很難回到通過“君子協定”的方式來處理雙方問題,這對中美關系提出了新的挑戰。
王健(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美國在發展的過程中,曾一度經歷階段性的實力相對衰落,如何認識這一問題確實很有必要。我記得尼克松訪華前的一次講話中,就提到希臘、羅馬帝國的衰落。而美國也曾因為日本和西歐的上升而力量相對下降。如何應對確實需要智慧。從這一方面而言,美國也需要從尼克松訪華、從《上海公報》中汲取有益的歷史經驗。
妥處臺灣問題是關鍵
姚云竹(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役陸軍少將、中國軍事科學學會高級顧問、香山論壇高級顧問、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上海公報》有關臺灣問題立場的確立,為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及此后幾十年發展正常關系奠定了基礎。但如今臺灣成為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工具。這些做法嚴重背離美方在《上海公報》中的基本立場,也動搖了半個世紀以來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是非常危險的。
中美關系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海公報》中有關臺灣問題的共識能否堅守,以及彼此的利益能否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切實的尊重。
《上海公報》表達了減少國際軍事沖突危險的共同愿望,并且承諾任何一方都不在亞太地區謀求霸權。中美和平共處在當時非常重要,有助于消除對戰爭前景特別是核戰爭前景的擔心。中美和平共處也為雙方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
嚴安林(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系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妥善處理臺灣問題也是中美關系的關鍵所在。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上海公報》確立中美兩國應遵循“一個中國”原則立場,不僅打破了美國與中國的對抗關系,也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步伐。之后中美《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都遵循這一原則。
五十年過去,“一個中國”原則始終是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是中美關系正常化和1979年建交以來雙邊關系得到發展的政治保障。中美關系發展歷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堅持“一個中國”是穩定和發展中美關系的不二法門。
該如何再“破冰”?
達巍(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國際關系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
50年前,中美的“破冰”深刻地改變了中美兩國和世界。50年過去,目前中美關系恐怕正處于過去50年來的最低點。回顧半個世紀以前中美兩國領導人所展現的宏大的戰略視野、冷靜的現實主義思維和高超的外交技巧,或許對于我們打破中美關系新的堅冰有所啟發。
第一,國際格局的變遷和重組,是決定大國關系,包括中美關系的結構性力量。50年后的今天,準確判斷格局之變,以其為根據來擘畫對外政策,是中美關系再次“破冰”的基礎。面對新一輪的格局變化,中美和全世界都需要一個適應和接受的過程。
第二,國家利益的交匯和沖突,是推動大國關系調整的驅動性力量。50年后的今天,中美準確認識各自利益是能否“破冰”的關鍵。我認為,未來中美兩國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思維。另外,需防止“無意識的重大風險”。
第三,外交策略的專業靈活,是大國關系包括中美關系運籌帷幄必要的保證。在更趨復雜的決策中,專業靈活的運籌是中美關系再次“破冰”的必需。
宋國友(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在《上海公報》中,內容總體以安全、政治和外交關系為主,但其中也有一段:雙方把雙邊貿易看作是另一個可以帶來互利的領域,并一致認為平等互利的經濟關系是符合兩國人民共同利益的,同意為逐步發展兩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這一判斷在之后50年的中美經貿關系發展進程中得到反復體現。
和中美關系一樣,中美經貿關系也很難回到過去。但中美仍然有擴大經貿往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應通過管控分歧和協調談判的方式,促進兩國經濟利益深度交融。中美經貿關系現階段仍然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和穩定器。
陳定定(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海國圖智研究院院長):
我們從《上海公報》可以學到什么?我認為就是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不是一般的共處,不是搞冷戰式的共處,更不是熱戰式的共處。
合作共贏能不能做到?現在有很大的疑問。第一,從特朗普時期到拜登政府,一年多以來中美關系已經進入真正的戰略競爭狀態,雙方在亞太區域的競爭將繼續加劇。第二,歐洲安全可能進入不穩定時期,中美俄大三角關系可能出現變化。第三,臺灣問題已經是中美關系最顯著的風險點。第四,美國國內分裂加劇,內政上的風險可能帶來影響。
信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在當時確定的中美相處之道,現在在美國已遭到嚴重阻礙——甚至公報所產生的成果也遭到質疑,對華接觸政策被認為是錯誤,甚至是失敗。
目前,在美國兩黨共識、府會共識以及朝野共識的支撐下,對華強硬的戰略導向已成為美國國內的政治正確,現在幾乎很難聽到美國方面發出公道、務實、溫和的聲音,短期難以得到扭轉。這將成為過去從未出現過的挑戰。
邵育群(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所所長):
關于美國戰略界圍繞對華戰略的辯論,我認為短期內很難有更多理性思考。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美國戰略界目前還沒有認真反思美國應對新冠疫情遭受的巨大失敗,以及對未來應對全球問題的影響。因此很難充分認識并珍惜中美兩國合作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意義。
第二,美國國內政治亂象破壞外交專業性。外界還認為,今天幾乎不可能出現像基辛格那樣秘密訪華的美國高官。
第三,美國現政府新一代主流亞洲問題和中國問題專家,與老一代研究及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也對臺灣問題在中美問題中的復雜性、敏感性、重要性的認識嚴重不足。
溫故知新,尋求啟示
沙海林(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原市委統戰部部長、第十四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
對于中美關系而言,上海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1972年《上海公報》就在這里誕生。
今天我們在《上海公報》簽署地,紀念《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重溫歷史,從中尋找關于促進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智慧和啟示,是為了共同承擔歷史性責任,為中美雙方共同利益、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地球村的和平穩定發展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研討會由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上海市美國學會聯合舉辦。觀點摘要按會議議程順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