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曉敏:俄烏邊境會響起槍聲嗎?“主動權在烏克蘭”
作者: 日期:2022-01-26 瀏覽:159
自去年12月以來,美俄總統間的頻繁通話開啟俄與美歐、北約間的三輪“安全保障”對話,其間沸沸揚揚,都不出意料地不歡而散。雖然如此,相關各方都表示出繼續對話的態度,對話也在繼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月21日剛在日內瓦完成了會面,依然未取得重大突破,但同意就俄烏邊境問題繼續保持對話。德國外長也同時在烏、俄間穿梭。只是,高頻的外交談判伴隨著高調的“口水仗”以及各種軍事部署動作和資金流動。
2008年4月,北約成員國首腦在新入約國家羅馬尼亞(2004年加入北約)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當時號稱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峰會。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受邀參加了此次峰會。當時曾有媒體評論將普京的出席稱作是“北約的尷尬”和“俄羅斯的恥辱”。在那次布加勒斯特峰會上,北約首腦們有兩個重要議題,一個是是否邀請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和馬其頓加入北約,另一個則是是否啟動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所謂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申請。
彼時的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積極尋求讓自己領導的國家加入北約,他的熱烈期望與種種舉動得到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的積極回應與支持。在任期結束前,小布什希望在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上留下一筆,有德國記者如此解讀小布什緣何不顧德國等盟國反對,力主在布加勒斯特峰會開啟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加速入約進程。同樣是藉“顏色革命”上臺的烏克蘭尤先科政府,當時雖也推動烏克蘭加入北約的進程,只是在力度和決心上較格魯吉亞的薩卡什維利稍遜。美國小布什政府當時的態度和政策傾向也是眾多關鍵影響因素之一。
北約在冷戰后的擴員進程中,對吸納新成員有各種行動計劃和對話框架。在2008年的布加勒斯特峰會上,德國、法國、意大利和比荷盧國家都不同意美國加速接納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入約的提議,這些國家反對的一個理由是沒有必要刺痛俄羅斯。但是“新歐洲”(這里主要是指蘇聯解體后脫離“華約”加入北約的中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老歐洲”則主要指代西歐國家)顯然不這樣認為,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向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施壓,講述德國的道義贖罪責任,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賴斯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普京、俄羅斯與西方》的紀錄片里回憶,“東歐的代表很激動,很遺憾,事情差點搞成他們要為德國人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所作所為表示感謝。”BBC的紀錄片鏡頭剪輯幾乎是在暗示,波蘭人不滿德國暗地允諾俄羅斯不會在峰會上通過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的“成員國行動計劃”申請,而德國人則對某些國家的“道德綁架”很生氣。默克爾本想把申請問題拖延到2008年12月北約外長會議討論,以此使東歐國家同意峰會的決議文件,但東歐國家拒絕等待。后來,默克爾用改換辭令的方式找到了與美國和東歐國家達成妥協的方法,在最終形成的決議文件上寫道,這些國家(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將會加入北約,但是沒有指明時間。這其實是拖延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賴斯對這種辭令上的更改滿意,建議小布什簽字。
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和馬其頓(現已改名為北馬其頓)現今已完成了入約進程,而格魯吉亞,特別是近期烏克蘭的入約問題則先后成為俄與美西方關系不斷緊張升級的引爆點。
目前,烏克蘭加入北約在制度設計和技術層面是被限制和拖延住的。2008年默克爾闡述過的反對北約接納烏克蘭的理由依然成立——烏克蘭現在是安全存在問題的國家。只是,也是在默克爾的周旋下,布加勒斯特峰會上形成了“這些國家將會加入北約”的表述。而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可能性,令俄羅斯芒刺在背。
2022年1月19日,率團參加三輪“安全保障”談判的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表態說,北約的擴張暫停一段時間,對俄羅斯來說不可接受,“不,這種戲碼不可接受,我們需要的是‘北約不擴張’條約形式的法律保證:與美國的雙邊條約,與北約的多邊協議。”
對于美歐等西方同行們的“誘騙”和不守信,里亞布科夫和拉夫羅夫在這幾日接連表達了不滿。先是里亞布科夫19日說俄聯邦此次不會滿意于又一次的“誘騙”,像以前發生過的一樣。“我們過去見過很多次,任何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吸引力的方案很快會被忘記,被徹底顛倒成完全相反的。現在不想去翻什么歷史回憶錄,但都是有文件、公布過的。”緊接著,21日,與布林肯在日內瓦會面結束后的發布會上,拉夫羅夫繼續了“不守信”的話題。拉夫羅夫表示,我們與西方同行們在歐洲安全問題上打交道的經驗是,答應了,然后不完成,例子很多。“美國同行,其他一些歐洲人,北約成員們,在這方面(完成允諾)不太好。”
考慮到美國三十年前是否承諾過北約不東擴在目前儼然已成為一樁“公案”,以及梅德韋杰夫時期俄羅斯與歐安組織的“科孚進程”沒有下文(編注:2009年6月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非正式外長會議在希臘科孚舉行,56國外長一致同意就建設一個“更安全、更穩定、更強大”的歐洲啟動一系列的討論和磋商,即“科孚進程”),里亞布科夫和拉夫羅夫的上述話語顯然是可以理解的。
在烏克蘭加入北約這一問題上,俄羅斯今天的態度和2008年4月布加勒斯特峰會時并無二致。2008年4月,普京在布加勒斯特峰會閉幕時表示,希望“我們所有人,在決定類似這樣的問題時,能夠明白,我們在那也有自己的利益。1700萬俄族人生活在烏克蘭。誰可以跟我們說,我們在那沒有任何利益?”普京當時提到了黑海艦隊和克里米亞,并警告說北約的擴張會使烏克蘭局勢不穩。
雖然現在烏東局勢顯得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但作為主權國家的烏克蘭是掌握著主動權的,只是這種主動權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和偶然性。一邊是美國和其它一些北約國家不斷向烏克蘭提供口頭上的支援,以及各種資金、人員和武器上的實物支持。另一邊,俄羅斯除了不停在本土調集軍事力量,有關承認盧甘茨克和頓涅茨克獨立地位的提案也將于本周在俄羅斯國家杜馬黨團內部先展開討論。本質上,美俄都是在使用各種手段向烏克蘭政府極限施壓。
如果烏克蘭政府可以承受住來自兩方的施壓,不首先觸發、激化烏東地區的可能沖突,特別是管控好事關烏東地區俄族人安全的問題,俄羅斯不會采取軍事行動,目前的緊張局面終將會消退。但只要烏克蘭政府沒有放棄尋求加入北約,烏克蘭社會內部只會越來越分裂。
自本世紀以來,烏克蘭歷屆政府在加入北約問題上的態度和積極性是有搖擺和變化的。但從“明斯克協議”時,同意就烏東地區地位進行憲法層面的修改,到2019年把加入北約作為新修改內容寫入憲法,烏克蘭國內從精英到民間的整體意見轉變之大,可見一斑。在當前俄烏邊境陳兵數量巨大且仍存在沖突地帶的現實情境下,如何避免更大風險事件的出現,烏克蘭現任政府需要認真吸取敖德薩州前州長薩卡什維利政治生涯中的教訓(編注:薩卡什維利卸任格魯吉亞總統后受到貪腐和濫用職權指控,逃亡烏克蘭,2015年5月被時任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任命為敖德薩州州長)。
北約內部新老歐洲國家在接納烏克蘭問題上存在關乎本國利益的矛盾,這也將成為美國推動北約接納烏克蘭的掣肘。
在烏克蘭是否能夠加入北約、烏東沖突等這些問題的解決上,除了美國和俄羅斯,新老歐洲國家都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明斯克協議”和“諾曼底模式”是例證,德國總理朔爾茨近期訪問西班牙時強調外交途徑解決俄烏沖突的必要性也是例證。
1月19日,歐盟現任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斯特拉斯堡的歐洲議會發表講話。馬克龍的講話內容除了顯示出要彰顯歐洲“戰略自主”的強烈意圖,也反映了法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失去領導地位的失落心態。因為就在1月18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柏林會見朔爾茨時,對德國在盟國中的領導角色表示感謝。盡管各方都對過去的這三場“安全保障”對話產生積極成果不抱預期,但馬克龍19日的講話顯然對于法國未能參與對話而感到深受刺激。
相較于老歐洲國家在當前緊張局勢下強調外交對話的參與方式而言,新歐洲國家和個別老歐洲國家則選擇了另外一種參與方式,比如,追隨美國的腳步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英國國防大臣早前幾天在議會表示將向烏克蘭提供輕型武器,而波羅的海三國則獲得美國允許,可以向烏克蘭提供美國制造的武器裝備。
而對于美國政府而言,拜登現在也還不到急于留下政治遺產的時候。近日,德國海軍將領因有關克里米亞的言論辭職,但其關于對俄羅斯態度的言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國處理德俄、歐俄關系的立場和出發點。北約在接納新成員方面的協商一致原則,注定了烏克蘭入約遙遙無期。
(廉曉敏,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