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載于澎湃新聞,2022年1月4日
2021年12月27日,白俄羅斯憲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并進入公眾意見征詢階段。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宣布將最晚于2022年2月底前就修正案舉行全民公決。根據白俄羅斯《選舉法》,半數以上選民贊成即可宣布公投有效。
過去五年,盧卡申科曾多次提及修憲問題。2020年,盧卡申科在白俄羅斯第六屆總統選舉中高票勝出,隨即引發該國歷史上最大規模抗議。目前雖暫時穩住了局勢,但白當局與反對派仍處于對峙狀態,雙方矛盾尚未化解。為使政局重返穩定,盧卡申科重申修憲的必要性,并表示愿意將部分總統權力分配給其他權力機關。
毋庸置疑,憲法改革是決定白俄羅斯未來政治局勢和國家發展的關鍵。對白當局而言,憲法改革的最終目標仍是保持政權的可控性,防止國家陷入失序狀態。盧卡申科本人也非常清楚,民眾的抗議情緒仍在,他們不走上街頭進行大規模抗議行動,并不意味著他們默許或贊成當局的政策舉措。
憲法修正案草案一經公布即引發各方關注與討論。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尼古拉·梅熱維奇指出,白俄羅斯社會各界需達成更廣泛的共識,這需要當局做出切實的改革和保障,憲法修正案的出臺將是穩定其國內局勢的重要步驟。也有意見認為法案遠未達到預先期待,甚至僅僅是盧卡申科為延續其政治生命的“個人秀”。
此次憲法改革在哪些方面做出調整?能否改變白俄羅斯保守、僵化的政治生態?抑或意味著白俄羅斯外交政策方向將變?白當局能否通過這次改革最廣泛地吸引人民參與到關于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全民對話?這是本文關注的主要問題。
憲法修正案草案多條內容涉及總統權力范圍、職責、任期的變化。
一是明確總統候選人的限制條件。修正案將候選人最低年齡從35歲提高至40歲,選舉前在白俄羅斯居住年限從10年提高至20年,擁有或持有雙重國籍或外國居住證的個人將被直接取消競選資格。
二是更改總統權力范圍、職責及任期。修正案規定白俄羅斯總統任期五年,當選人連任不得超過兩屆。2004年白俄羅斯憲法曾刪除了“一人擔任總統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條款,這賦予了盧卡申科無限期參加總統選舉的特權。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修正案明確“從下一任總統開始實行”該規定。有分析認為,這是盧卡申科盡可能延長其政治生命的考慮。修正案如果通過,不排除盧卡申科可能參加下一屆總統競選,如若勝選,其總統任期最長可延至2035年,屆時其當政時間將達41年。
三是更改總統權力和職責范圍。如果白俄羅斯境內發生企圖通過暴力改變憲法秩序、奪取國家權力、武裝叛變、暴亂等事件,總統可在得到共和國委員會的批準后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修正案草案建議補充一條涉及總統豁免權的條款:總統權力終止后,無需為其在行使權力期間的任何行為承擔責任。任期屆滿后,前總統可以成為議會上院的終身議員。
四是權力的重新分配。總統權力被削弱,部分權力移交給一個新成立的機構——全白俄羅斯人民大會。修正案從法律層面賦予該機構“白俄羅斯民主的最高代表機構”地位。該機構旨在形成權力制衡,可決定國家發展和外交政策的戰略方向。如果總統違憲或叛國,該機構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如果總統不作為,該機構有權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或實行全國戒嚴。
值得注意的是,修正案第89條規定,全白人民大會的代表包括“現任總統”以及“因任期屆滿或因辭職而提前終止行使權力的總統”。有分析者稱,這意味著即使盧卡申科按照此前“一旦通過新憲法,將立即辭職”的約定提前“退休”,也可能為自己在最高權力機構中安排一個合適的位置,并有權在關鍵性問題上發聲。
修正案或阻斷反對派競選之路
修正案多項條款明確了對總統候選人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對白俄羅斯反對派構成制約。盧卡申科曾表示將在憲法改革后辭去總統職務,但也一再稱這項工作“不能交給一個不知名的總統”,因為這將導致一場“災難”,言下之意顯然直指以斯維特拉娜·季哈諾夫斯卡婭為首的一眾反對派。
不少觀點認為,如修正案通過,季哈諾夫斯卡婭或將無法參加下屆總統選舉。
第一,盧卡申科早前稱不排除提前舉行總統選舉,如果在2022年9月前舉行,那么9月才滿40歲的季哈諾夫斯卡婭將無法參選。
第二,修正案要求候選人至少在白俄羅斯居住20年,而季哈諾夫斯卡婭于2020年8月從白離境,至今未返。修正案要求候選人過去和現在都不得享有“外國公民身份、外國居留許可或其他福利”,而季哈諾夫斯卡婭在立陶宛已獲得合法住所和居留身份。
第三,法案增加了“禁止外國政府、組織和公民資助競選活動”條款。基于白當局始終認為是西方政客和集團給予反對派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導致后者頑強地進行一波又一波的抗議活動,該規定旨在進一步切斷國內政治精英同外國的政治、經濟聯系。
反對派第一時間對修正案進行評估,針對有關總統職權范圍、豁免權等規定提出強烈抗議,他們質疑修正案的合法性,并堅持“擺脫危機的唯一方法是立即重新舉行大選”。反對派領導人之一亞歷山大·多布羅沃爾斯基斥責修正案是“十足的騙局”,稱其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無益于解決白俄羅斯內部危機。
從2021年11月開始,反對派就揚言將在憲法公投當天通過大量填寫無效投票來擾亂公投秩序,并希望西方主要國家對公投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西方顯然對該“提議”不置可否,歐盟理事會也僅在修正案公布后草草表示,白當局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結束鎮壓、釋放政治犯、促進包容性的對話,并在歐安組織民主制度和人權辦公室的監督下進行新的、自由、公平的總統選舉”。目前,白當局表示已做好準備應對突發情況,并堅信憲法修正案將獲得大多數民眾的認可。
刪改條款暗示外交政策新變化?
2014年烏克蘭危機后,白俄羅斯一度奉行平衡外交,對歐盟、美國采取了較為積極主動的姿態,以改善孤立的國際處境、緩解經濟壓力。但平衡外交并未平衡,在無法完全擺脫對俄高度依賴的情況下,企圖利用俄與西方矛盾撈取好處,不但未能解決白國內發展問題,反而與俄“漸行漸遠”。
2020年政治危機后,面對西方制裁下艱難的經濟形勢以及穩固自身政權的需要,盧卡申科意識到與俄積極合作才是最佳選擇。俄白一體化在延宕三年后實現突破,俄白軍事、經濟合作愈漸頻繁。近期,西方已對白開展五輪制裁,波蘭白俄羅斯邊境移民危機加劇雙方對峙,東歐局勢不斷升級,在此背景下,白俄羅斯憲法改革的意義早已溢出其地緣政治邊界,成為影響地區政治格局的因素之一。
本版修正案似乎暗示了白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新變化。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刪除了“白俄羅斯旨在使其領土成為無核區,并使國家保持中立”及“白俄羅斯不參與重大地緣政治沖突”的條款,代以“避免在本國領土上發生侵略他國的行為”的承諾。修正案還提議,若局勢緊張,總統可以要求議會考慮向其他國家和地區派遣軍隊及相關人員,以維護集體安全。
媒體稱,白俄羅斯此舉為該國在其領土上部署核武器提供了法律層面的可能性。蘇聯解體后,白俄羅斯宣布撤走境內核武,并以憲法形式對本國軍事行動進行約束。近年隨著北約東擴趨勢不斷加強,對俄羅斯而言,這是對雙方約定“不擴張、不威脅對方邊境安全”的“赤裸裸背叛”。面對北約可能在波蘭境內部署核武器的威脅,身為俄羅斯親密兄弟的白俄羅斯立刻以“建議俄羅斯在其本土部署核武器”反擊。
不少觀點認為,此次憲法改革可能意味著白俄羅斯將重新審視其在沖突中的“中立”立場,以便在當前歐亞地區局勢中謀求更大的生存幾率。也有反對者指責稱,該修正無益于維護白俄羅斯國家利益和國家主權。
但目前來看,俄羅斯在白俄羅斯部署核武器的可能性很低。最新情況顯示,北約在德國以東地區部署核武的可能性正在降低,俄羅斯也不會輕易改變其核政策方向。白俄羅斯憲法修正案對相關內容的刪改更可能是對當下國際局勢的一種表態。
憲法改革能否改變國內政治生態
學界認為,憲法改革可視為白俄羅斯政治體制的重啟,更新后的機制將決定白俄羅斯未來數年的發展走向。而白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更關心的是關心的是,此次憲法改革是否能化解危機的后續影響,幫助白俄羅斯在當前的困難時期實現平穩過渡,并推動該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盡快恢復到正常軌道。
誠然,2020年白俄羅斯政治危機不是偶然事件,雖然有大國博弈的因素,但實際上是白俄羅斯三十年國家轉型進程中積累問題的大爆發。如果我們進一步探討其深層次原因,即可發現,引發危機的主因仍在于白俄羅斯僵化、保守的政治生態。第一,白俄羅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國有制份額占七成,嚴重影響經濟發展活力,私有化改革進展非常緩慢。近十年來其經濟總量幾乎無增長。第二,自1994年盧卡申科執政以來,白一直實行超級總統制,未能及時發現及應對早已萌芽的代際問題、意識形態危機、民粹主義上升等社會性問題。
在此背景下,憲法修正案對政治體系和權力結構做出的調整僅僅是邁出了第一步。
當然,對于關注盧卡申科將如何兌現其“修憲”承諾的西方媒體來說,對此版修正案的關注也到此為止,但在尚未平息的“后政治危機”時期,作為關乎整個國家未來發展走向的根本憲制性文件,憲法中其他修改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其中不少內容同樣決定著白俄羅斯國家和社會發展方向,值得我們關注。
一是強調傳統價值觀的重要性。修正案第32條從憲法層面制定婚姻、家庭制度的“正當形式”,規定“婚姻是男人和女人的結合”,父母有義務教育子女“尊重白俄羅斯的法律、歷史和民族傳統”。2020年7月,俄羅斯同樣將保護傳統家庭價值觀寫入憲法。
二是強調對年輕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修正案首次將“對于白俄羅斯人民在偉大衛國戰爭中做出的英勇貢獻,國家應保存其歷史真相和記憶”寫入憲法,并強調“展現愛國主義,保存對白俄羅斯人民英雄的歷史記憶,是白俄羅斯每位公民的責任”,同時提出“每位公民都應有社會責任感,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從立法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以本國在衛國戰爭中的歷史作為激發民族自信心的精神載體。2020年俄羅斯憲法修正案亦有類似規定。
三是補充了有關民族文化、特性和認同的規定。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白俄羅斯民族長期面臨民族語言蕭條、文化符號多元、歷史敘事冗雜、他者文化滲透,其民族文化認同構建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當前,全球化、數字經濟、跨國企業正一步步模糊民族國家邊界,在2020年政治危機和新冠疫情的雙重沖擊下,白俄羅斯人發現一直以來如火如荼的“白俄羅斯化運動”至少不是完全由精神層面和民族心理層面的沖動所推動的,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對外部壓力采取的一系列被動的自我保護措施,它距離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白俄羅斯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