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劉阿明:美國全力推進“印太戰略”沖擊國際和地區安全格局

    原文源自文匯報,2021年12月31日

    劉阿明,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  3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中)在華盛頓白宮出席新聞發布會。

    2021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上臺以來,繼續將印太地區置于其外交的前沿和核心,延續了前任的“印太戰略”。近一年來,美國“印太戰略”在以下幾方面顯示出新動向。

    更加直白地強調中美競爭

    第一,更加直白地強調中美競爭。“印太戰略”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應對中國不斷上升的影響力,這一點已成為美國戰略界共識。拜登政府對中國的競爭態勢有增無減。上臺伊始,拜登就稱美國將與中國進行“極限競爭”,意指將采用除沖突外的所有手段對抗中國。

    3月,白宮發布的《過渡時期國家安全戰略指南》,15次提及中國,從體制、實力、科技、貿易、規則設定等多方面強調中國的“威脅”和“挑戰”,重聲美國要與中國展開“戰略競爭”。在行動上,拜登宣布成立“國防部中國任務小組”,對軍方所提出的所謂應對中國挑戰的政策、項目及實施過程進行基礎評估。

    第二,“四方安全對話”變身“四國機制”,形成了多層次、固定化、全覆蓋的合作網絡,在推進“印太戰略”中發揮支柱作用。3月,美日印澳舉行了首次領導人線上峰會,9月又進行了首次面對面會晤。在會后的《聯合聲明》中,它們強調對于實現“自由與開放印太”的“堅定承諾”,并以一年一度的峰會和外長會議、經常性的高官會議,以及工作組工作來培養合作習慣、產生合作成果。

    今年,美日印澳共同參加的“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事演習分別在西太平洋和孟加拉灣舉行。四國還把在印太地區的合作拓展到了涵蓋氣候變化、關鍵和新興技術合作、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網絡空間合作、教育和人文合作等幾乎所有領域,并于3月發起了“四國疫苗伙伴關系”,在醫療技術和疫苗供應方面進行合作。

    第三,將更多域外國家引入印太地區。2021年9月,美英澳三國首腦宣布成立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其目的在于在印太地區加強全面的防務和安全合作、深化信息和技術分享、增加彼此的安防能力。AUKUS建立后第一個舉措就是幫助澳大利亞海軍獲得核動力潛艇,并在三國協調下,提升投放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將印太地區海上力量均勢推向于美有利的方向。AUKUS引入了英國這個印太地區的域外國家,形成了以美國為核心的“印太軍事小集團”。在美國的帶動下,今年G7峰會和北約峰會都史無前例地關注印太地區。

    ▲ 9月15日,在美國白宮,美國總統拜登與英國首相約翰遜、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召開視頻會議并發表聯合聲明。

    構建地區經濟與軍事存在

    第四,構建“印太經濟框架”和技術伙伴關系。“印太戰略”的經濟支柱一直是特朗普政府的“短板”。為了不被排除在區域經濟合作的大勢之外,10月,拜登宣布將與伙伴國家一起建立“印太經濟框架”,確立在貿易便利化、數字經濟與技術標準、供應鏈安全、低碳和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勞工標準等方面的“共同目標”,并將于明年初開始談判。“印太經濟框架”將成為美國在經濟上接觸地區國家的主要手段。同時,在新興科技和技術標準方面,美國也在5G、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與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的伙伴關系。

    第五,西方民主價值觀更加凸顯。美國民主黨一貫擅長使用“民主”“人權”等意識形態概念作為外交砝碼。12月,拜登召開所謂的“民主國家峰會”,無非是為了維持已然失色的“民主燈塔”形象。“印太戰略”本身所帶有的意識形態色彩將在民主黨政府時期有所加強。

    第六,重點明確地重構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2021年12月27日,拜登簽署了《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不僅包括71億美元的“太平洋威懾計劃”,進一步加強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法案還專門表達了國會對于我國臺灣地區防務的立場,例如要求國防部制訂計劃幫助“臺灣提升防御性不對稱能力”、建議邀臺參加2022年環太平洋軍事演習、加強美國國民警衛隊與臺灣的合作等等。臺灣海峽仍然是美國印太軍事戰略的重中之重。

    ▲ 12月15日,馬來西亞布城,美國務卿布林肯與馬來西亞外長賽夫丁·阿卜杜拉出席新聞發布會。

    地區內國家對“我們生活的家園”擁有更大發言權

    2021年美國“印太戰略”頻頻展露新動向,且朝更具針對性、更加小集團化、競爭和對抗性更加明顯的方向發展,印太地區的未來籠罩在不確定的氛圍之中。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決定印太地區未來的絕不僅僅只有美國,中國和地區內大多數國家對這片“我們生活的家園”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中國反對以“競爭”定義中美關系,堅持不能混淆中美關系的主流和支流,強調合作才應該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不同于特朗普時期,拜登政府并不準備將中美關系推向“邊緣”。美國副國務卿舍曼呼吁在中美關系中構建“護欄”, 即兩國要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進行合作,體現了拜登政府處理中美關系的積極一面。與此同時,中美共存于多個亞太地區多邊安排之中。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已確認美國將主辦2023年APEC會議,顯示出拜登政府對于地區多邊機制仍然態度積極,這也符合地區國家的普遍期待。

    印太是一個廣闊的區域,涵蓋了具有不同政治制度、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有著不同文化、歷史和宗教的眾多國家,對于印太地區的未來,它們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旁觀者,而是重要的參與者和決定者。無論是以單一價值觀為基礎的合作,還是以對抗為目的的“結盟”,抑或是將地區分裂為敵對陣營的企圖,都不會得到絕大部分國家的支持。反之,倡導合作,尤其是關注地區國家普遍關心的發展議題,以促進經濟繁榮為目的加強地區聯通和多邊合作,更加符合所有國家的共同利益,也才能塑造一個更加美好的印太地區。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