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作為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的重要區域,受大國政治、疫情沖擊、油價暴跌等影響,戰略動蕩期的2021年,地區安全和經濟形勢大致具有以下三個比較鮮明的特征:
第一,地區安全局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緩和,地區大國關系有所改善,地區熱點沖突總體烈度有所降低。美國采取“離岸平衡”、新冠疫情沖擊經濟發展等原因,地區大國開始調整外交政策,以適應新的變化。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伊朗與沙特通過伊拉克進行接觸謀求改善兩國關系,兩國代表圍繞雙邊關系和地區問題已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舉行了四輪會談。2016年1月,沙特以涉嫌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為由處死多名囚犯,包括一名知名什葉派宗教人士,引發伊朗民眾抗議。一些伊朗民眾沖擊沙特駐伊朗使領館,兩國隨后斷交。雙方會談中,伊朗更多的是希望整體性解決兩國爭端,而沙特則更加聚焦也門問題。雙方就重開使領館原則上達成共識,并有望降低關系緊張和減少在這一地區的代理人戰爭達成協議,因為也門戰爭給雙方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土耳其積極謀求與埃及和沙特改善關系。2021年5月初,自2013年兩國關系出現裂痕,去年因利比亞內戰更趨惡化后,土耳其首次派出代表團前往埃及與埃及官員開展的第一次外交政治磋商。5月中旬,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又前往沙特,與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會晤,以緩和因“斷交風波”中支持卡塔爾以及卡舒吉案而日趨緊張的關系。2020年,沙特宣布抵制土耳其商品,導致土耳其和沙特之間的貿易額從經歷了斷崖式下跌,縮水了九成多,對疫情中的土耳其經濟造成了損害。
1月初,卡塔爾國家元首埃米爾塔米姆率團參加在沙特烏拉舉行的第41屆海合會領導人峰會,沙特、巴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埃及與卡塔爾恢復全面外交關系,僵持了4年的地區外交危機得以化解。
在地區熱點方面,三大內戰雖然沒有完全結束,但相較以往,烈度明顯降低。敘利亞內戰除了以色列導彈襲擊,土耳其在敘利亞北部施加壓力外,總體保持平穩。利比亞內戰在去年10月23日,內戰兩股主要勢力利比亞國民軍(LNA)和民族團結政府(GNA)在聯合國的調解下達成“永久停火協議”后,今年3月,各方代表組成了統一的過渡政府(即利比亞新民族團結政府),并接收權力,并將在12月24日舉行大選。10月利比亞政府發起了一項“利比亞穩定倡議”,并得到聯合國等國家和地區組織支持,聯合國負責監督停火的國際觀察員也派往利比亞。也門內戰在美國做出撤銷將胡塞武裝定性為恐怖主義組織的決定、停止對沙特主導的聯盟的軍事行動支持、沙特提出停戰倡議、沙特與伊朗開展外交談判的背景下,戰爭對抗強度有所減弱,但胡塞武裝和政府軍之間圍繞重要石油省份馬里卜的戰斗持續不停,最近還有升級的危險。此外,在中東熱點沖突總體趨緩的背景下,平靜多年的巴以之間卻爆發了7年以來最大的沖突,反映出巴以問題依然是中東地區矛盾的核心問題,并沒有隨著以色列與部分阿拉伯國家關系正常化而有所改變。
第二,域外大國根據全球政治格局變動現實和各國利益需要對中東政策進行調整的態勢更加明晰。美國出于加強與中國戰略競爭的需要,加速從中東地區撤離,聚焦印太地區。除了撤離阿富汗外,美國從海灣地區撤出部分美國部隊和裝備,但目前不太可能可能從敘利亞和伊拉克撤軍。美國已經宣布放棄使用直接軍事手段重塑中東國家政權,并更多地使用空襲、無人機等手段定點打擊,減少軍事介入強度。美國在中東政策一方面更多地使用離岸平衡手段,利用地區大國來遠距離控制中東局勢。另一方面把伊朗作為主要防范對象,以重返伊核談判為主全面遏制伊朗獲得核武器能力。
俄羅斯通過軍隊介入敘利亞戰爭和支持阿薩德政權,不僅化解了俄羅斯的中東危局,而且擴大了其在中東地緣政治中的影響,特別是俄羅斯與北約關系日趨緊張的背景下,中東成為擴大俄羅斯戰略騰挪空間的一個要點。
歐盟主要通過外交手段介入中東事務,繼續推動伊核談判,同時參與利比亞、敘利亞等熱點沖突問題。歐盟決定將2021年發起的“伊里尼”行動延長兩年,旨在監測并加大對利比亞武器禁運的執行力度。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除非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而制定政治過渡時間計劃表,否則就不可能與敘利亞政權實現關系正常化,或是解除對該政權的制裁或是支持其重建工作,并與聯合國敘利亞問題特使裴凱儒共同主持第五屆“敘利亞之友”國際會議。
中國在中東采取了更加進取的態度,堅持維護公平正義,積極介入地區治理,贏得了中東國家的普遍信任,成為我外交的一個重要支撐和策應。雙方領導人多次通話,楊潔篪訪問卡塔爾和科威特,王毅兩次訪問中東共7國,提出實現中東安全穩定的五點倡議。在伊朗問題上,支持重啟全面協議恢復履約談判。在巴以問題上,高調介入巴以沖突,利用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之際,先后兩次推動安理會舉行緊急磋商,提出主席新聞談話的草案,并引導安理會為緩解緊張局勢發揮積極作用,得到了阿拉伯國家的高度肯定。在敘利亞、也門、利比亞等問題上,也積極斡旋促和。同時,中國與中東地區走在國際抗疫合作的前列。
第三,受地區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果和國際油氣價格回升的影響,中東地區經濟出現恢復性增長,但存在不平衡現象。2020年,中東地區經濟遭遇嚴重新冠肺炎疫情與超低油價的雙重打擊。根據IMF統計,2020年全球經濟下滑3.2%,中東和北非地區經濟萎縮3.0%,略好于全球水平,但海灣國家衰退幅度大于其他地區,從卡塔爾的-3.7%到科威特的-8.9%。2021年,由于中東地區,特別是以色列、海灣國家的疫苗接種率高,埃及等國防疫措施和手段比較有效,加上下半年國際油氣價格大幅上漲,使得2021年中東地區經濟恢復性增長的勢頭比較強烈。埃及一枝獨秀,雖然遭受疫情影響,但2020年全年埃及經濟還是實現了微弱正增長,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GDP同比增長0.1%,成為中東北非地區唯一正增長國家。在埃及第二階段經濟和社會改革計劃下,制造業、農業、電信業和IT行業持續復蘇,出口增加,旅游收入增加,預計2021年GDP將增長5.5%。隨著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果,一些領先的經濟指標顯示出海灣地區的經濟也正在穩步復蘇。例如,沙特2021年第一季度GDP顯示,該國在私人消費、非石油制造業以及交通和通信行業分別增長6.6%、13.6%、8.5%的推動下,非油行業GDP上漲了4.9%。下半年,隨著油氣價格上升,海灣國家的經濟復蘇增速還會加快,很有可能在明年恢復到疫情爆發之前的水平。以色列中央銀行也預測,2021年的GDP增長將達5.5%。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11月4日在土耳其2023年峰會上表示,盡管國際組織對土耳其經濟年底增長率的估計是9%,但土耳其政府認為將達到兩位數。
但是,中東地區的經濟復蘇從國別和行業來看,也存在不平衡。受戰亂、經濟制裁和疫情影響的國家,經濟持續下降,貨幣貶值,價格飆升,有些甚至面臨人道主義危機。行業復蘇也不平衡,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仍在苦苦掙扎。例如,第二季度,巴林和卡塔爾的酒店接待率仍比2019年下降了-44%,卡塔爾下降了-21%。相比之下,隨著央行干預保持了流動性并緩解了違約風險,整個地區的金融服務蓬勃發展,沙特阿拉伯和卡塔爾的金融業與2019年相比增長了6%,卡塔爾增長了17%。當然,隨著第三季度疫情防控出現顯著效果,海灣等地區的旅游業又恢復勢頭。游客人數正在恢復中。如卡塔爾8月份的入境人數環比上升了62%,達到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旅游和會展也占相當比重的阿聯酋其實在2020年低已經實行旅行開放,接連舉辦了多次展覽。特別是10月1日開幕的2020年迪拜世博會,頭十天吸引了41.1萬持票日游客。如果整個節日能維持這一速度,那么游客人數將達750萬,但依然只是疫情前預測人數的一半。
展望2022年中東地區的發展,我們感到,首先,地區大國之間的關系調整還會繼續,但由于存在結構性矛盾以及外部勢力干預,短期內應該不會有根本性改變,中東地區秩序雖然存在重新洗牌的可能性,但總體結構不會有大的改變,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陣營以及埃及、沙特、伊朗、以色列和土耳其五大力量依然是地區政治格局的基本態勢。同時,烈度暫時有所減弱的地區沖突熱點,穩定性依然很差,圍繞北部的庫爾德人,土耳其、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之間有可能爆發新的大規模沖突。也門內戰錯綜復雜,迄今還沒有形成一個可以談判的和平框架,未來走向不僅受到也門國內各派力量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還取決于沙特和伊朗關系的改善。至于利比亞,推遲至2022年1月舉行的總統和議會選舉是否順利舉行,也直接關系到國內局勢能否真正穩定。
其次,2022年,大國將繼續根據自己的政策優先項目,并結合中東局勢的變化開展對中東的外交。美國會進一步試圖通過伊核談判解決伊核問題,但面對強硬派的伊朗總統萊希,同時面臨年底國內中期選舉,拜登總統的回旋余地不是太多,所以談判的時間窗口應該是明年年中之前,如果談判失敗,美國是否會采取強硬手段依然存疑,因為美國不愿意為此再度陷入中東,失去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時機。最大的可能是通過地區盟國以色列等來解決最緊迫的問題。俄羅斯也會繼續保持一定的軍事投入,確保在中東地緣政治中的地位和影響。歐盟除了會積極推進伊核談判外,還會在利比亞等問題上繼續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地中海區域。由于中東是中國和平發展的重要戰略策應地區,因此會在堅持公平正義和不干涉內政的提前下保持一定的介入性,并通過開展包括新能源、高科技等在內的合作,推動中東地區的工業化和經濟轉型。
最后,2022年疫情防控隨著技術能力的提升和預防日趨規范,應該會取得更具實質性的效果。中東國家中的大部分可能重新開放,這樣將進一步帶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非石油經濟發展。例如,旅游業是阿拉伯國家的重要非石油產業,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 2020年10月發表了“旅游業對阿拉伯國家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報告,指出2019 年旅游業對阿拉伯世界GD 的貢獻為11.4%。一旦恢復正常,旅游業甚至可能出現報復性增長。但是油氣價格很有可能回落,中東國家,特別是海灣地區國家依然會抓住全球綠色產業轉型的時間窗口,積極推進非石油產業發展,特別是綠色產業、數字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其實,中東地區目前是中國海外5G的最大市場,而且對太陽能、人工智能、航天技術的需求量很大。中國與中東國家的經貿合作要進一步提升合作層次,注重高科技和綠色產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