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邀請芬蘭努爾米寧物流公司中國區總經理楊杰先生,給國際所全體人員講授了后疫情時代的中歐班列發展及對策的情況。講座由國際所副所長余建華主持。
楊杰認為,雖然全球疫情防控形勢總體趨緩和,但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及地區分化依然存在,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持續沖擊仍然存在。比如,東南亞、印度等地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當地制造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疫情導致海運仍然嚴重擁堵,加之可用勞動力短缺和有效運力短缺、需求增加等因素,這給后疫情時期世界經濟復蘇帶來了壓力。
從2021年下半年的形勢來看,疫情給班列帶來的短期比較優勢逐漸減弱,后疫情時代中歐班列的替代性功能將隨著海運市場逐漸恢復而有所下降。此外,受地區一體化進程加快等因素的疊加,未來中歐班列開行量將穩中有升,增幅將趨緩。但是,中歐班列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因為從2020年下半年至今,中歐班列出境的四大口岸都出現了持續的、不同程度的擁堵。中歐班列去回程間開行數量不平衡加劇,境外車輛需要更長的時間回到中方口岸,導致了境外口岸進入中國的鐵路車輛積壓,境外鐵路限制發往中方口岸的車輛數量。此外,由于疫情防控,中歐班列可以過境,但發往鄰國的貨物卻被滯留。
楊杰提到,中歐班列的主要目的地仍然是德國的漢堡、杜伊斯堡,波蘭的羅茨、馬拉,使得布列斯特-馬拉通道始終占據重要地位。但這條通道同時也是俄羅斯鐵路規劃的最重要的東西向國際運輸走廊,雖然其擁堵度高,但是替代這條通道將面臨著不確定的政治因素,不能忽略俄羅斯在該地區事務上發揮的主導影響。俄羅斯在積極規劃國際運輸走廊,除了建立連接歐洲與波斯灣和印度洋的南北運輸走廊之外,還在進一步發展作為歐亞轉運核心的西伯利亞鐵路。由阿拉山口出境的中歐班列實際承運人UTLC(歐亞鐵路物流股份公司),是俄羅斯鐵路、哈斯克斯坦鐵路、白俄羅斯鐵路各持股份33.3%組成的,目前操作了大約90%往返于中國與歐盟間的中歐班列,該公司在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一體化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面對中歐班列未來的運營風險,楊杰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比如,要防范境外鐵路公司利用在線路等方面的優勢地位,采取不正當銷售策略,國鐵集團應當積極與俄鐵總部對接、增加對中俄線路上的集裝箱供應等。對于未來發展,楊杰認為班列應當成為我國對歐合作的新抓手、健全中歐班列領導機制、依靠歐洲公司開發境外市場和培育新線路、回程班列的市場開發等。
演講結束之后,楊杰回答了國際所科研人員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后,余建華副所長總結了這次講座。
本次活動還受到了“百年變局下的新型大國關系”創新團隊的支持。
講座結束后,王健所長傳達了院黨委擴大會議有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