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在文匯報,2021年9月14日,轉載自華東師范大學白俄羅斯研究中心公眾號
張嚴峻,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普京與盧卡申科就涵蓋全部28個領域的“聯盟國家合作計劃”達成一致
俄白一體化進程迎來關鍵節點
■ 文匯報 9月14日 文/張嚴峻
9月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在莫斯科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的會晤,就全部28項俄白聯盟國家合作計劃(此前稱“路線圖”)達成一致。該計劃在10日舉行的聯盟國家部長理事會上得到討論,并將最終提交聯盟國家最高國務委員會批準。1999年,俄白兩國簽署成立俄白聯盟國家條約,規定兩國在保持主權獨立和國家體制的同時,建立邦聯性質的國家。近年來,白奉行多元外交政策,俄白關系一度“疏遠”。2019年,延宕許久的俄白一體化被重提議程,涉及白主權與獨立的政治一體化議程以及“俄白合并”傳言曾引發白輿論的激烈反彈,導致一體化陷入停滯。2020年白總統選舉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俄在關鍵時刻給予支持,俄白之間迅速由互有不滿轉向模范合作。此次一體化再度推動正是俄白關系回暖的縮影,擱置了三年之久的俄白一體化進程再度迎來關鍵節點。俄白領導人在9日會談中主要就經貿、能源領域的合作問題進行磋商,并就俄的能源定價問題達成一致:2022年俄對白天然氣出口價格將繼續維持在2021年的水平。兩國計劃在2023年12月前簽署文件建立統一的天然氣市場,并在石油和電力領域達成協議。普京在會晤后稱,雙方同意奉行共同的宏觀經濟政策,計劃進一步深化稅收和海關關稅一體化,并繼續推動單一貨幣、國家支付系統的整合等,以應對西方對兩國經濟的不合理制裁。過去幾年,由于白奉行多元外交政策,出現一定程度的所謂“遠俄親歐”姿態。俄則以減少對白資助、上調能源價格等加以回應。面對西方制裁下艱難的經濟形勢以及穩固自身政權的需要,與俄積極合作是盧卡申科的最佳選擇。與當局關系密切的白政治學家什帕羅夫斯基透露,白當局對一體化提出的條件“滿意”,并視此次整合為“重大的地緣政治成果”。今年4月瑞安航空事件后,美歐對白制裁從“定點打擊”轉向“地毯式轟炸”,俄意識到,白經濟一旦崩潰對俄沒有好處。盧卡申科在1日意味深長地指出,俄白經濟一體化對雙方均有利,重要的是,俄需要清楚白對俄意味著什么,以及白在決定俄命運的因素中扮演什么角色。俄白經濟學家在3日的專題研討中認為,當務之急是利用經濟一體化來防止白經濟疲軟,并為俄白抵御西方制裁建立安全緩沖區。根據約定,兩國元首會晤期間并未討論政治一體化問題。普京表示,“盡管政治一體化這個目標是崇高的,但首先需要奠定經濟基礎,有了經濟基礎,才能繼續前進,包括政治層面”。盧卡申科多次公開談及對兩國一體化程度的看法。日前他在接受采訪時向白精英和民眾“保證”:不存在任何讓渡主權的可能。9日與普京會晤后,盧卡申科在記者會上再次指出,雙方不排除“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一步整合”,但必須是“在兩國人民有這一需求的前提下”。10日在明斯克舉行的聯盟國家部長理事會上,白總理戈洛夫琴科表示,兩國政府已在“維護各自政治和經濟主權的前提下就新的任務清單達成一致”,這是對那些宣傳“合并”的投機分子的有效回應。近期,白社會開始重新討論俄白一體化與白主權、獨立的問題。民調顯示,多數白民眾支持與俄發展友好關系,但普遍不希望兩國出現更深入的融合。不少人擔心白國家主權將被削弱。獨聯體-歐洲監測組織政治分析家貝肖克指出,兩國元首9日敲定的一體化議程在此前已達成明確協議,而備受關注的超國家機構等問題被擱置,顯然意味著討論這些問題“為時尚早”。不過,反對俄白一體化繼續深入并不意味著主張發展與歐洲的一體化,白政治學者葉戈羅夫指出,據統計,僅有20%-25%的白俄羅斯人支持白向歐洲靠攏,但其中多數人沒有政治影響力。此次俄白元首會晤能否促使俄白關系實質性突破,取決于雙方在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能否達成一致。目前來看,以符合雙方實際需求的經濟合作為主體,以政治與安全合作為依托,將是俄白一體化向前推進的現實選擇。